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3:52:34
字号:

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

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三农问题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它既是生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2、着力完善乡村组织,复兴乡村文化,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振兴队伍。

3、继续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

4、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5、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6、全方位实施精准扶贫。

三农是指哪些问题?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当年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总理上书说过的这句话,已过去15年了,我们的三农问题解决了吗?是更严重了还是有所缓解?尽管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费了很大的气力,虽局部有所好转,但总体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农民真苦,让农民在很苦的环境下从事农业,显然是不公平的,他们也应该享受现代化的成果。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民的职责是种地,是在满足了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为社会生产安全的食物。但是,今天的农民被称为“农民工”,既当农民,又当工人,既负责在农村种地,又要到城市里的工厂做工,一个身份,两种职责。城市与经济的繁荣有农民工的汗水,13亿人吃饭更是农民的功劳。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样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逼迫农民自身也进行了分工,那就是,留下年迈的父母、心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女,只身进城打工,将种地的重担压在了老人和妇女身上。中国人当今吃的粮食,除了进口的,大都是老人和妇女生产的。虽然青壮年农民工在农忙季节短暂回乡,但大部分的农活是由老人和妇女完成的,这一点每一个关心“三农”问题的人都很清楚。遗憾的是,老人和妇女的辛勤劳动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

还有,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常常跌破成本价,也是造成农民“苦”的重要原因。今年春天我在山东农村考察,有个农民朋友发出这样的叹息:“唉,难道农业到头了吗?”他为什么叹息呢?原来他干什么都赔钱,今年养了200只鸭子,是用生态的办法养殖的,可卖不上好价钱,6元一斤,养了8个月,赔了1万多元。那么,不用生态的办法养殖,用所谓集约式的现代养殖方法就赚吗?也不是,该农民的战友,养了1800只鸭,用的是成品饲料,集约化养殖,还是赔进去10万多元,从此一蹶不振。今年的气候山东一代热得早,可农产品价格却遭遇到了严冬。生猪只有5元每斤,长毛兔从9元每斤下降到6元,鸭6元每斤,花生米仅2.7元每斤。南方地区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禽流感,甚至损失更大,鸡干脆卖不出去。优质玉米重新回到一元时代,仅1.09元每斤。

就在我写下这篇前言的时候,我正在山东某地考察,白天小麦田里与农民聊天。望着正在收获的农民,看到他们脸上并没有露出丰收的喜悦。农民告诉我,如果今年小麦每亩地能够收800斤,那么扣除一切成本(不算劳动力),有100元是自己的,如果产量低于700斤/亩,那就是白忙活了。面对严酷的农产品低迷问题,种一点够自己吃的(山东农村种植一亩地可满足4-6口人吃饭),其余的撂荒是必然选择,勤快点的种上树苗进城打工,懒一点的任其荒芜。农田撂荒之风,已由富足的江南刮倒了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北方农村。

种地大户靠的是国家补贴,他们也不会关心粮食产量。在粮食价格低,农资价格高,且自己没有定价权的时候,种得少,损失就少。这就是政府一边宣传“十连增”,一边又大量进口粮食,这个矛盾问题出现的根源。那么,钱都让谁赚去了呢?稳赚不赔的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只顾往自己兜里捞钱,绝不会管种地农民的感受。当农产品越低,越没用人买的时候,他们就越压价。农民手里的现金很少,孩子上学,儿子定亲娶亲,甚至上医院没钱用时,只有出售平时舍不得卖的粮食。其实越舍不得卖,损失就越大。让笔者感到奇怪的是,政府为什么不买中国农民的粮食,而去买美国的。难道仅仅是因为美国的粮食便宜?

农业的各种问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里,工业、城市发展得很快,农业、乡村则发展得很慢,后者自然变成了弱势。谁从事农业,谁赔钱。既然不能从耕作里获得合理收入,农民自然也就不会对土地投入太多。他们不会精耕细作,不会考虑土地肥力的可持续,只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甚至转基因技术,既可以省人力又可以确保产量。但是,对环境、土壤、水质的破坏就在所难免了。比如,蔬菜大棚里铺地的薄膜造成白色污染;除草剂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会造成人类繁殖力的下降;大量的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等等。可以说,在工业化进程里,农业生产所发生的转变就是用化工产品的投入替代了自然物质的投入,在节约农业劳动力的同时,却给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乡村建设也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好,都需要考虑农民的主体性,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实现这一点,农村的主体经济——农业,必须考虑可持续、多元生产模式的试行和构建。政府在这方面要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和更多的财政扶持,从而提高和改善农民的收入,奠定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实现农民与城市人享有同样的福利待遇,如医疗、教育、卫生和其他生活所需的公共设施和产品等。这应该作为当代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恢复村集体和乡村传统文化,发展农协组织,教育和培育农民的自觉意识,让他们成为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主体。这几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任何一方面的投入,乡村建设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农业、农村、农民并不是三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三个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问题,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其自身和其他两个问题。

由于农业成为弱势产业,看来农民只有一条路可走了——抛弃农田,进城打工。然而谁来种地呢?看来只有国家了。事实上,国家已经开展考虑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进口粮食;鼓励种粮大户。然而,大量补贴农资,造成粮食供应能力减少,耕地质量持续下降。如此恶性循环,势必动摇中国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础。“三农”问题有解吗?如果有,这个解是什么呢?

对上面问题感兴趣,也同样在苦苦寻找答案的,还有一个人,这就是本书的共同作者吴汉忠先生。十年前,他创办“三农中国”网站,发表和转载了国内有关“三农”问题研究的大量文章,很多观点很有见地,尤其他提出从金融的角度让农民致富,直入“农村真穷”主体。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合写一本书,并做了具体分工,吴汉忠先生提出问题,我提出解决方案。由此,就形成了本书的基础结构。

吴汉忠撰写了本书的第一、三、四、八章,我撰写了第二、五、六、七章。我的博士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郭立月先生负责前期资料的整理工作,全书最后由本人统稿。

中国的“三农”问题相当复杂,远非写一两本书能够解决。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关于“三农”研究的图书期刊文章非常多,本书观点可能与他人观点有所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君子和而不同”,读者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蜗牛之神 回答采纳率:25.0% 2011-10-17 21:51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检举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营,加上基础设施差,难于容纳较多的金融资金 目前我国的农业体制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方式只能容纳少量的小额农贷资金。一是这种经营方式农户的资产较少,不能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二是这种经营方式限制高效农业和农业深加工的发展,农民不需要较多的贷款。因此,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还有不少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问题较多,加上当地的金融风险较大的影响,目前还出现支付的困难,没有钱支农;二是部分农村信用社存款多,但又不敢支农,资金闲置;三是有的农信社实际上办成了商业银行,在城市里与商业银行争存款,争贷款,不愿支农。 二、金融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建议 目前的金融体制对农业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的支持相对来讲严重不足,那么,从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决“三农”的问题? (一)要尽快恢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业务,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既想发展农村经济、启动农村市场,又不想付出代价,这是不现实的,只不过我们如果对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点,减少人为的失误和腐败,我们的损失就会少一点,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对支持“三农”的政策性投入,国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国家的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及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以及时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风险,不要让风险积聚过大。 (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带动下,积极引导商业金融加大支农力度。一些农业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产能力以后,商业金融要及时给予配套资金。对于长期只存不贷或达不到存贷比例的商业金融营业网点,要强行退出市场,遏制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的做法。 (三)扶持农村信用社建康发展,提高支农能力。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那些认为农村信用社不是国营的金融机构,就不能享受同样待遇的思想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不了解,其结果是导致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越来越大,不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崩溃,甚至出现全国性的金融灾难。 (四)邮政储蓄组织的资金,大部分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反哺“三农”。由于邮政储蓄的存款大部分来自县以下,主要是农村,这部分资金应通过政策性金融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提高其支农能力。这样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内需,进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适当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这样才能吸纳较多的资金,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不能解决农民的小康问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以下弊端:一是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二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没有资金投入搞科研,即使有科研机构研究出新的技术,推广也困难;三是难于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现在农民的生产往往是生产出产品找不到市场,虽然有公司加农户这样的模式,但毕竟多了一个环节。当市场出现变化时,要么是公司不讲信用,要么是农户不讲信用;四是不利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是难于有稳定的质量和数量的原料来源,一家一户的农户来生产,要么是质量难于保证,要么是数量难于保证。上述的四个问题,都是在市场经济中生产遇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经济是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即使金融的改革能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也没有很好的投资环境吸纳较多的资金。硬性地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也只是没有多大效益的投入,最终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因此,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的再承包,使土地集中在懂经营的农业企业家手中,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大生产。农民既得到一定土地承包费,又可以干其他的副业,可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生产率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80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