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条主跑道推进“三农”工作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3:15:26
字号:

锚定三条主跑道推进“三农”工作

锚定三条主跑道推进“三农”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抢抓农时,浙江各地农民眼下纷纷投入新一年的春耕备耕。在即将被绿色填满的田里,在烟火气氤氲的乡村中,正升腾起新的希望。

稳经济大盘,“三农”底盘要扎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去年以来,浙江锚定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三条主跑道,高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高效生态农业支撑更强劲、乡村颜值气质更佳、农民“钱袋子”和村集体家底子更殷实。

农户与产业衔接有了新支点

“上”管集中育秧,“下”管烘干加工,上虞区大通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这是全省打造的首批20家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之一,以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为基础。未来,它们将是农田里的“服务枢纽”:田里能种什么新品种、用什么新装备、需要什么农资技术服务指导,都可共享“一站式”集成公共服务。

“包圆”一家一户干不好、干不了、干了不划算的事,浙江正通过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打造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新支点,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变革布局。

去年,浙江率先建立种粮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全省域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粮食面积和总产创近7年新高,特别是早稻面积增量和产量增量均列全国第一位。稳中有增背后,是浙江率先制定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更通过推行五级田长制和“耕智保”数字应用守好群众的“饭碗田”。

机械与科技“双轮”驱动,过去一年,浙江农业“双强”也有了更强劲支撑:全省共实施农业领域“双尖”“双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8项,成立了首家农业领域省实验室——湘湖实验室,更从产业源头端发力,组建省种业集团,围绕水产、畜禽、农作物、中药材等板块开展品种选育、技术研发、良种推广。

探索农业技术变革、效率变革,浙江先后公布两批共20家未来农场,覆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示范引领农业生产模式和理念更新。浙江还制订农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开展水稻、生猪等重点产业主体碳账户试点,首批250家低碳生态农场挖掘农业固碳增汇能力。

万千美丽乡村“内外兼修”

春节期间,不少前往云和县紧水滩镇龙门村的游客注意到,一条7米宽的双车道直接延伸至沃野。2022年,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884公里,基本实现山区乡镇和3A景区通三级路。基础硬件的提升,拉近了游客与乡村的距离,也让城乡关系更近。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浙江美丽乡村持续走在内外兼修的进阶路上。加速城乡融合、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品质同质化,去年,浙江先后开展两批378个未来乡村建设,规划各类项目4478个,总投资227亿元。

“一老一小”场景建设是重要抓手。在龙游县溪口镇溪口村等未来乡村,老年食堂、医共体、老年活动室成了家门口的新风景;全省农村幼儿园等级率达98.8%,建成规范化村级医疗机构1249家,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56家、社区照料中心2.3万家,实现乡镇(街道)和社区全覆盖。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稻田奔跑,全力出‘鸡’,现宰现发,‘鸡’不可失。”90后农创客、宁波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汪琰斌就为“稻田鸡”设计了新包装和标语,还把数字化种植、基地体验“打卡”、直播带货都带进了农田。

围绕乡村人才短板,去年以来,浙江实施乡村绿领人才培育计划、农创客培育工程,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11.25万人次,累计培育农创客41258名。全省还首次组织开展“新农匠”遴选工作,挖掘一批扎根乡村、技艺精湛的种养、社会化服务及农村电商人才、乡村手艺人才,带动更多村民共创共富。

从产品深加工到文旅融合、IP开发,浙江打开发展思路,实施农业全产业链“百链千亿”行动,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单条产值超10亿元全产业链82条、年总产值2575亿元,其中,诸暨的珍珠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200亿元。

强村富民家底厚

岁末年初,许多浙江乡村的农民领到了分红。

在淳安县枫树岭镇,来自大下姜区域31个村的低收入农户领到了近40万元的红包。去年5月,当地发起成立大下姜共同富裕基金,通过乡村振兴联合体和专项基金、慈善信托合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社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

既要强村也要富民,去年以来,浙江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核心,打出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四套组合拳。2022年,全省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比例超过50%,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65元、比上年增长6.6%,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18899元、比上年增长14.6%。

以村集体经济为依托,以贻贝产业为傲的嵊泗县枸杞乡去年打造5家共富工坊,与30余家贻贝养殖户签订“养殖共富协议”,标准化养殖的贻贝由共富工坊负责收购、销售,一年“合伙”创收1200余万元。

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收入差距,去年,省委农办研究制定《浙江省推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工作方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新业态从业人员等六种人群分类施策;全省深化新型帮共体建设,动员浙商、金融等力量结对山区26县开展助力行动。围绕山区26县现代农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启动强村富民项目450个,帮助建设山区产业平台1300余个。

如何利用青年创客激发青年创新热情

浙江锚定三条主跑道推进“三农”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抢抓农时,浙江各地农民眼下纷纷投入新一年的春耕备耕。在即将被绿色填满的田里,在烟火气氤氲的乡村中,正升腾起新的希望。

稳经济大盘,“三农”底盘要扎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去年以来,浙江锚定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三条主跑道,高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高效生态农业支撑更强劲、乡村颜值气质更佳、农民“钱袋子”和村集体家底子更殷实。

农户与产业衔接有了新支点

“上”管集中育秧,“下”管烘干加工,上虞区大通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这是全省打造的首批20家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之一,以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为基础。未来,它们将是农田里的“服务枢纽”:田里能种什么新品种、用什么新装备、需要什么农资技术服务指导,都可共享“一站式”集成公共服务。

“包圆”一家一户干不好、干不了、干了不划算的事,浙江正通过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打造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新支点,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变革布局。

去年,浙江率先建立种粮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全省域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粮食面积和总产创近7年新高,特别是早稻面积增量和产量增量均列全国第一位。稳中有增背后,是浙江率先制定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更通过推行五级田长制和“耕智保”数字应用守好群众的“饭碗田”。

机械与科技“双轮”驱动,过去一年,浙江农业“双强”也有了更强劲支撑:全省共实施农业领域“双尖”“双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8项,成立了首家农业领域省实验室——湘湖实验室,更从产业源头端发力,组建省种业集团,围绕水产、畜禽、农作物、中药材等板块开展品种选育、技术研发、良种推广。

探索农业技术变革、效率变革,浙江先后公布两批共20家未来农场,覆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示范引领农业生产模式和理念更新。浙江还制订农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开展水稻、生猪等重点产业主体碳账户试点,首批250家低碳生态农场挖掘农业固碳增汇能力。

万千美丽乡村“内外兼修”

春节期间,不少前往云和县紧水滩镇龙门村的游客注意到,一条7米宽的双车道直接延伸至沃野。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884公里,基本实现山区乡镇和3A景区通三级路。基础硬件的提升,拉近了游客与乡村的距离,也让城乡关系更近。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浙江美丽乡村持续走在内外兼修的进阶路上。加速城乡融合、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品质同质化,去年,浙江先后开展两批378个未来乡村建设,规划各类项目4478个,总投资227亿元。

“一老一小”场景建设是重要抓手。在龙游县溪口镇溪口村等未来乡村,老年食堂、医共体、老年活动室成了家门口的新风景;全省农村幼儿园等级率达98.8%,建成规范化村级医疗机构1249家,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56家、社区照料中心2.3万家,实现乡镇(街道)和社区全覆盖。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稻田奔跑,全力出‘鸡’,现宰现发,‘鸡’不可失。”90后农创客、宁波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汪琰斌就为“稻田鸡”设计了新包装和标语,还把数字化种植、基地体验“打卡”、直播带货都带进了农田。

围绕乡村人才短板,去年以来,浙江实施乡村绿领人才培育计划、农创客培育工程,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11.25万人次,累计培育农创客41258名。全省还首次组织开展“新农匠”遴选工作,挖掘一批扎根乡村、技艺精湛的种养、社会化服务及农村电商人才、乡村手艺人才,带动更多村民共创共富。

从产品深加工到文旅融合、IP开发,浙江打开发展思路,实施农业全产业链“百链千亿”行动,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单条产值超10亿元全产业链82条、年总产值2575亿元,其中,诸暨的珍珠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200亿元。

强村富民家底厚

岁末年初,许多浙江乡村的农民领到了分红。

在淳安县枫树岭镇,来自大下姜区域31个村的低收入农户领到了近40万元的红包。去年5月,当地发起成立大下姜共同富裕基金,通过乡村振兴联合体和专项基金、慈善信托合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社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

既要强村也要富民,去年以来,浙江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核心,打出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四套组合拳。全省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比例超过50%,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65元、比上年增长6.6%,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18899元、比上年增长14.6%。

以村集体经济为依托,以贻贝产业为傲的嵊泗县枸杞乡去年打造5家共富工坊,与30余家贻贝养殖户签订“养殖共富协议”,标准化养殖的贻贝由共富工坊负责收购、销售,一年“合伙”创收1200余万元。

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收入差距,去年,省委农办研究制定《浙江省推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工作方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新业态从业人员等六种人群分类施策;全省深化新型帮共体建设,动员浙商、金融等力量结对山区26县开展助力行动。围绕山区26县现代农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启动强村富民项目450个,帮助建设山区产业平台1300余个。

“80后”是青年职工队伍的主力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也将与其一起并肩作战,面对这些青年职工,社会的普遍评价是他们一方面思维敏捷,有闯进、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另一方面,他们好高骛远、我行我素,缺乏稳定性和奉献意识。烟草青年职工也不例外,他们的这些特点令企业亦喜亦忧,喜的是如果他们肯努力工作,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生产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忧有的是如何他们不肯出力,将为企业带来较大损失,同时破坏企业文化建设。那么,如何充分发挥青年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使他们充满激情的干事?首先应当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注重培养和锻炼青年职工,才能反过来使青年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关注青年职工的成长进步,在精神上多予以鼓励。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工作之初可能会遭遇“蘑菇理论”,即像蘑菇一样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和肥料,只能自生自灭,只有凭借顽强毅力长到足够高度者才会被人关注。这种“恶劣”的环境磨练了年轻人的意志,使他们摒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此更加脚踏实地的努力,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无疑是有所裨益的。然而,企业也不应该完全对青年职工的成长发展不管不顾,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冷眼旁观,甚至嘲笑一番,这种消极的企业文化不仅挫伤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因其消极性对企业整体发展都极为不利,在烟草行业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这种不良的企业文化将严重阻碍企业发展。 2.善于挖掘青年职工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青年职工来说,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他们的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无限的将缺点夸大,结果造成无人可用,而更应该清楚的看到青年职工群体的积极因素,以更加宽容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包容青年职工群体身上所具备的特点,从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青年职工队伍的作用,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企业的良好文化。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为青年职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宽阔舞台,通过文娱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载体形式的活动,企业也能够发现更多有特长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些特长,将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更多活力和生机。二、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搭建发展平台。 善于发掘青年职工身上的闪光点只是第一步,只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推动企业发展。有句话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青年职工未来职业生涯道路还很漫长,如果放在合适的岗位,会激发出他们的潜在能量,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如果放在了不合适的岗位,他们无法取得好成绩,也会耽误了大好的青春时光。所以,能够做到人尽其才,为青年职工搭建适合的发展平台,就是良好的企业文化。 1.在深入了解青年职工特点的基础上做到人尽其才。企业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善于识人,以超前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做到慧眼识英雄,知人善任。了解每位青年职工的专业和特长,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观察他们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方面,才能发现青年职工的才能,为青年职工创造更多发展空间。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树立一批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典型,合适的岗位将会激发起年轻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去积极争取荣誉,在促进自身工作质量提高的基础上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2.为青年职工搭建发展平台,鼓励创新实践。在人尽其才的基础上,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应鼓励青年职工不断创新实践,扩大青年职工的视野范围,搭建创新平台,激发青年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青年职工群体本身具有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这些特点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企业需要为青年职工搭建这样的平台,如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奖惩力度,激发青年职工参与的兴趣,才能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过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把握青年职工的脉搏,统一青年职工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于青年职工,更应当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形势教育,使青年职工统一思想和认识,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1.坚持以人为本,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以人为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人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所以企业应当注意倾听职工的心声,关注职工的最本职需求。而青年职工群体具有自我意识较强、我行我素的特点,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与青年职工在精神层面的沟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紧贴实际,不断适应行业当前改革发展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实际,就要“接地气”,用最实际、最打动人的方法去帮助青年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青年职工对烟草企业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从而激发他们奉献企业的信心和热情,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热爱企业、奉献企业,建设企业,为企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形成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成败的关键是企业员工是否认同,如果得不到员工的认同,就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因此,应采取有效手段,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员工们产生情感共鸣,使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行业价值观念相一致,从而使员工心情舒畅、愉悦的工作,企业实现迅速发展。企业文化应当包容和开放,允许和鼓励青年职工自由抒发想法、反映问题,及时释放心中的疑惑,及时采取面对面沟通交流、谈心等活动,帮助青年职工答疑解惑,认真处理研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使青年职工愿意做事、敢于做事,能够做事,为促进烟草企业发展发挥应该有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9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