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停滞与结构转型
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是工业化不断演进、深化和升级的历史,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本文主要以制造业发展周期为主要路线,试图分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矛盾。随着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制造业逐渐地从以纤维为中心的轻工业向以重化学为中心的重工业转变,这种现象被称为“重化学工业化”。主导产业的变化过程表现为,当轻工业发展到极限时,重化学工业开始加速发展,这非但没有使制造业整体增长率下降,反而使之上升。主导产业的替换加速了工业化的不断变迁。在这个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阶段中,制造业始终成为工业化的核心和动力。[1] 它不仅包括了数量方面的发展,也包括了许多质的方面变化,如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不断的结构转变。
我国的工业化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转型增长之后,到了90年代中期,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制造业部门,增长缓慢,收益率持续下降,[2] 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转向了基础设施、建筑、住房等其他工业及服务部门。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制造业的增长环境更加严峻,一些依赖自然资源的地区由于资源耗竭直接导致了整个地区工业衰退。理论界对近20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评价也存在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制造业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他们的依据是目前我国许多工厂已经能够为一些世界知名公司提供OEM服务; 另一种观点则表现出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格局的担心,他们认为制造业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结构转型、企业重组、城乡矛盾和区域差异仍然是工业化过程不可逾越的障碍。许多制造业部门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能源消耗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化国家同一时期水平;产业的技术层次低下,缺乏持续技术创新的动力;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某些方面甚至还出现了恶化;[3] 区际贸易壁垒,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工业化的深化过程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改革以来我国制造业到底以什么增长方式为主导?表现为什么样的特点?出现停滞趋势了吗?其根本原因和机制是什么?这一现象是否表明我国工业化中制造业增长的动力逐渐消失?是否意味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结构性发展阶段?如何超越发展瓶颈,化解由于停滞导致的工业化升级进程产生的危机?本文希望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一般被归类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研究者将当时工业内部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产业结构的“虚高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些研究大多数仍然以政府主导发展为视角,考虑政府主导产业选择、发展方式以及政策措施,并没有考虑到是否可以持续增长以及增长方式的微观机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外文献研究方法和导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文献描述了我国制造业出现了利润率大幅度下降,局部地区出现了增长瓶颈的事实。其中殷醒民以资金利税率为指标,认为国有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从1980年的24.5%下降到1990年的12.4%、1993年的9.7%;产值利税率从1980年的24.1%下降到1990年的12.0%、1993年的11.1%。[4] 国外的研究也已经注意到中国工业经济的规模效益下降问题,欣格、拉萨和肖为了支持“竞争侵蚀利润”的假说,使用了80年代的省级数据对利润率与非国有部门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进行了相关分析。[5—6] 张军认为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整个产业都出现了整体性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表明,带动我国工业化增长的制造业的动力正在减弱。[7]
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这些特定困境实际上反映出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殊条件。钱纳里提出在不同的发展结构中,由于受到需求和供给结构的影响,工业化发展面临着不同阶段的转换。[8] 余晖强调了工业化过程中增长停滞的客观原因在于收益递减形成的产业周期变动,他将这一问题归结为资源耗竭型工业化的停滞。[9] 诺顿使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0年卷)提供的38个工业部门的数据,分别计算了1980和1989年利润率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认为存在着“竞争侵蚀利润”的事实。[10] 郭克莎也认为利润率下降正说明了我国工业持续高速扩张的情况下工业结构升级缓慢。他在与标准模式比较之后,认为“1995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很可能反映了某种‘长期’因素的制约作用”[11]。此外,殷醒民将我国低集中度与收益率下降结合起来,认为我国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效率提高。[2] 张军则强调了过度的资本形成对制造业升级的障碍,过度的资本形成促使了非国有企业的快速进入并对已有的产业结构产生很大的冲击,形成了过度投资和过度竞争的局面。[12] 刘志彪认为我国大面积制造业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在的微观机制发生了矛盾,这些因素包括了企业的产业选择和投资机制、进入和退出、行政垄断和用户垄断、价格预期等。[13]
其实,工业化的国家,由于制造业缺乏持续的增长,也出现了所谓产业空洞化现象,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英国病,80年代美国大量制造业企业的倒闭和90年代日本的产业空洞化导致的经济衰退等等。这种本地制造业在面临国际竞争过程中由于竞争力衰退导致的停滞问题,根本上反映了工业化在结构升级过程中,由于收益率递减规律作用而导致的内在生命周期。因此,工业化过程的深化或者升级需要不断地寻找新市场或者新技术革命。但如果这两者受到特定条件的阻碍,就会抑制制造业的持续增长,引起制造业的收益率持续下降。上述的研究表明了工业化关于制造业问题的分析已经逐渐从宏观视角向微观视角的转换趋势,但这些研究仍然停留在局部现象描述,缺乏进一步从微观机制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三、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和轨迹
我们将40个制造业部门分为六大板块,分别为资源型(采选业)、轻工业、重加工业、化学品制造业、机械电子制造业和公用事业。根据一般工业化理论,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部门的演进表现为从轻型工业或者资源型工业逐渐向重工业和重加工业延伸,也就是中间投入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制造业“迂回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资源型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开始,经过初始阶段,在以重加工业和公用事业为主导的投资品带动下,化学品制造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发展为工业化进入中期以致进一步高度化提供了基础。在发展阶段上,前期表现为采选业和轻工业,中期表现为重加工业和公用事业,后期表现为化学品和机械电子部门。
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中国经历过两次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1994-1996年:
原因是:由于房地产热及由此刺激起来的国内需求迅速膨胀,吸纳了大量国内资金及资源,使中国经济再度转为内需主导,从而诱发了1994-1996年的高速通货膨胀。
根源:这种高通货膨胀率发生的根源,是泡沫经济。
类型:1993-1996年中国经历的通货膨胀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1994年物价上涨率一度曾达到27.4%
第二次是2003年至今:
表现: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是连年下降的,由2003年的2.4%降到2007年的0.8%,而贸易盈余是连年上升的,贸易盈余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1.5%,上升到8.1%。贸易盈余的大幅上升,政府赤字减少,表明目前中国实际上仍存在着消费与投资内需不足的现象。
趋势:大约到2008年下半年以后,短期供给冲击将会逐渐减弱,物价上涨率将会有所回落。虽然短期供给冲击只会引起物价波动,不一定引发通货膨胀。然而,从目前的物价形势看,这并不排除由短期供给波动引起的局部价格上涨,向通货膨胀方向演化。这种演化力量主要来自于长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