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爱情童话故事:海魔和渔家女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2:50:33
字号:

无 为大家整理的民间爱情童话故事:海魔和渔家女,供大家学习参考!

民间爱情童话故事:海魔和渔家女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经验丰富的渔夫,他每天出去打鱼,把打来的鱼全部卖掉,只给自己留下一条。

 他用这样的方法赚了许多钱,他在房子旁边挖了三口井把钱藏起来。

 后来他结了婚,生了三个女儿,可他还像以前一样干打鱼的活。但是他现在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习惯:如果他只打到一条鱼,就自己吃;如果两条,他和老婆吃;如果三条,就他、老婆和女儿们一起吃。他们只是在煮好了菜汤以后才吃鱼的。如果他们有五条鱼,那他家里的每个人都够了。如果鱼还有多,就把剩下的卖掉。这个渔夫的习惯就是这样。

 时间在流逝,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渔夫的三口井全部装满了钱。

 有一次,他出去打鱼,但什么也没打到,只得空手回家。家里的饭菜很不合他的口味,因为他习惯了有鱼的饭菜。

 因此他又来到海边,但这次又是徒劳,回家后他便等着天黑。天快黑了他又来到海边打鱼,但还是一无所获。

 后来有很久他没有到海边去了。可有一次他又来到原来经常打鱼的地方,希望能打到哪怕是一条鱼,好做下饭的菜。

 渔夫把网撒下去,拖上来的时候,他感到网很重。他很高兴,小心翼翼地拉着网,当网已经拉上来一半的时候,他看见打到一条大鱼。

 但是这条鱼非常奇怪:它会说人话。

 听见鱼的声音,渔夫打算把网扔下跑掉,但由于害怕,他没有敢这样做。

 这个怪物突然说:

 “你到这里来打鱼,每次你要多少,我就给你多少。但是今天你错了。你想捞鱼,可捞到了我,我是这个海里的国王。你有三口装满了钱的井,你有个好老婆,甚至还有三个女儿。你还缺少什么呢?这样,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但是你必须死了。”

 渔夫听了这些话,浑身发抖,跌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当他醒过来还没来得及睁开眼睛,怪物又对他说:

 “如果你还想活着,把你的一个女儿给我做妻子。回去跟他们商量商量,明天早晨到这里来答复我。”

 渔夫刚刚恢复一点力气,马上跑回家去。

 一路上他悲伤地哭泣着,一直哭到家里。

 妻子问丈夫为什么哭,他把发生的事情全部告诉了她。他们两个便一起伤心地哭起来。哭够了之后,他们把大女儿叫来,把一切都告诉她,问她:

 “你愿意嫁给那个怪物,来挽救父亲的生命吗?”

 但是这个女儿拒绝了。老人们又哭起来,女儿也跟他们一起哭。

 于是把二女儿叫来,对她讲述了一切之后,问她:

 “你愿意嫁给那个怪物,来挽救你老父亲的生命吗?”

 但这个女儿也拒绝了。他们四个人又哭了起来。

 最后他们叫来了小女儿,把一切都告诉她。小女儿听完以后,说:

 “我准备嫁给那个怪物,好让父亲留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父亲就会被杀死的,我们都会成为孤儿,母亲是寡妇。我们的财产也会随着父亲死去而一起消失。”

 听了这样的回答,父亲很高兴,就说。

 “天一亮,我就到海边老地方去,把你的答复告诉他。”

 清早他跑到海边,但他还未来得及张口把小女儿同意的事告诉怪物,便听到一个声音:“你们家发生的一切我都知道了。现在你拿上这个戒指,交给同意嫁给我的那位女儿。下个星期日以前,把结婚的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到时我会来的。”

 渔夫回到家里,把戒指交给小女儿——可怕的海魔的未婚妻。

 星期日早晨,渔夫来到海边迎接他的新女婿,并且跟他商量。他看见了海魔,海魔交给他一大包新娘的衣服,然后对他说:“先回家去,把一切准备好,然后大家都到举行婚礼的地方去,我过一会儿就来。”

 渔夫回到家里,打开包,把衣服交给替新娘穿衣的妇女们。然后大家一起到那位给他女儿和海魔证婚的法官那里去。海魔已经在法官那里等待他的新娘了。但是谁也看不见新郎,除了法官、未婚妻和她的父母。

法官给年轻人证了婚之后,大家都回到渔夫家里,举行婚礼庆祝活动。

 婚礼非常热闹,人们敲着鼓,叫喊着,欢笑着。

 傍晚,年轻的丈夫要求让他把新娘带走,他们答应了他。

 当海魔带着妻子来到海边,他拉着她的手,一起走进水里。他们来到一个小岛上,丈夫对妻子说:

 “夫人,如果你希望得到什么,你就说吧;如果没有,那我就到海里去玩一会儿。如果你想要什么,用这根棍把海水搅一下,我的仆人就会跑到你这里来,他们会实现你的一切愿望。”

 妻子回答说:“我的丈夫,我想告诉你,我很饿了。”

 一瞬间,丈夫摸了一下妻子的脖子,她马上奇怪地睡着了,睡得很沉。

 妻子睡了,海魔拿起刀,剖开她的肚子,把一些很香的肉塞到她的胃里,然后他把她的肚子缝好,象以前的一样。

 做完以后,他把妻子叫醒,问她:“怎么样,夫人,你还觉得饿吗?”

 “不,我已经很饱了。”

 然后他对她说:“我的妻子,我将永远很好地对待你,只要你不破坏我的禁令,因为如果破坏了它,我们将永远不能见面了。我的禁令是这样:从现在起你不能哭,眼泪将会使我们永久分离,哪怕是一滴泪水从你眼里掉下来,我们也将永世不能相见。”

 他们这样生活了许多日子。

 有一次,海魔对他妻子说:“夫人,你父亲病得很厉害,但是我不能让你到父母身边去,因为你会破坏我的禁令的。”

 一天,海魔告诉自己的妻子,说她父亲死了。他带着葬丧用品,拉着妻子的手,同她浮到一个地方,那里有条路通向她父母家里。

 他们就在这里告别,他又警告他的妻子,不要忘了禁令。

 当这女人回到父母家里,果然看见她父亲已经死了,人们正在为他准备葬礼。

 亲戚们一看到她,都为她异常美丽的容貌感到惊讶。特别是她一说话,便散发着芳香。使他们还感到惊奇的是,她不再知道饥饿了。亲戚们羡慕她,都想成为她这样的人。

 父亲埋葬了以后,海魔的妻子给母亲和姐姐留下许多钱财作为礼物,然后她同她们告别,向海边走去。她走到海边,用棍子把水一搅,便从水里跳出几个仆人,把她背到她丈夫那里去。

 时间过得很快,一天海魔又告诉妻子,她母亲死了。

 这一次丈夫送妻子回到父母家里,并派两个仆人跟她一起,帮助挖好墓穴。

 看见母亲已经死了,海魔的妻子尽力忍住不哭,——一次在墓地,另一次在亲戚面前。

 葬礼之后,她想很快回到丈夫身边去,但是亲戚拦住她,并且开始数落她:“你是个忘恩负义的人。父亲死了你不哭,现在母亲死了你也不伤心。”

 听了这些话,海魔的妻子哭了起来。第一滴泪水刚刚从她眼睛里落下来,一瞬间,她华丽的衣服消失了,仆人消失了,她感到饿得厉害。要知道她已经四年没有吃东西了。

 海魔的妻子嚎啕痛哭,亲戚们以为她是哭死去的母亲,便安慰她。实际上她哭是因为太饿了。

 于是她回到自己的姐姐家里,请她们给点吃的,但她们拒绝了她,说:“这些食物还是父亲储存的,可你忘恩负义地对待他。所以你现在什么也得不到。所有的钱也由我们自己来分。”

 她们把三口井分了,每人分到一口半,而妹妹什么也不给。

 海魔的妻子又来到海里。但无论她怎样哭,无论她怎样用棍子搅水,一切都是徒劳。

 最后她想跳进海里死了算了,以摆脱一切烦恼。但当她要了结自己的心愿时,忽然听到丈夫的声音:“你在海里死不了的,因为你是海的王后,听从我的第一号命令:

 到昏暗茂密的树林里去,找一棵枝叶浓郁的大树,努力爬到树顶,藏起来。

 有个国家的王子打完猎会来到树下休息,你就使劲哭,让眼泪掉到他身上,这些眼泪使我们分离,但也可以使你幸福地找到另一个丈夫。”

于是年轻的女人按照他的命令做了,她来到一个昏暗茂密的树林里,在那里找到一棵大树,爬到树顶上藏起来。

 忽然她看见了这个国家的王子同他的士兵和仆人打完猎以后来到这棵树下休息。

 当他们躺下休息的时候,女人开始悄悄地哭泣。她的眼泪滴到年轻人身上。起先他很奇怪,但随后抬头看见树上枝叶中间有人。这个人在哭,眼泪大滴大滴地落下来。

 于是王子命令一个奴隶爬上树去看看,告诉他是不是真的是人。

 奴隶还没有爬到树顶,便下来告诉自己的主人,说那里真的有人,而且是个美丽的女人。

 王子叫她: “夫人,夫人,你是人还是魔鬼?”

 她回答:“我是和你一样的人。”

 “如果你是人,就从树上下来,讲讲你是怎么到那里去的。”

 女人便从树上下来,年轻人一见她,立即表示愿意娶她。

 她同意了,他们一起走到王宫去。

 离城很近了,王子派一个仆人给他的妻子带衣服来,并且告诉他父亲,他决定结婚,请求把市容好好装饰一番,好举行婚礼。

 国王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把衣服交给仆人,并下令装饰城市。

 许多人跑到大路上来欢迎新郎和新娘。

 他们进了城,走进王宫,国王问儿子,这个女人是什么人。儿子把一切告诉了他。

 “我的儿子,”国王回答说,“娶一个偶然碰到的女人做妻子,对我们来说是不适合的。假如你好好想一想,那么你将对自己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但儿子没有听从父亲的话,便结婚了。

 王子和妻子平静和睦地生活着。有一次,王子开会去了,这时海魔来到他妻子跟前对她说:

 “夫人,你现在是王子的妻子,尽管你不愿意看见我,但你知道,这是我帮助你的结果。现在你必须执行我的又一道命令,也是最后一道命令。有一天会下暴雨,电闪雷鸣,可你不要害怕。这是我死了:要知道我们都是有生命的动物。这一天你必须到海边来,把我背上,埋到你们卧室里的床底下。

 每一个生物都会有死的一天。你不要忘记,一定要来!”

 女人答应了。

 就在王子开会的那一天,国王秘密地派三十七个奴仆到儿子房间里,命令他们监视着他儿媳妇在做什么,因为国王不相信她是个人,而是个恶魔。

 时间过得很快,海魔死的这一天终于到了,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这一天下着暴雨,雷鸣电闪。

 女人记起海魔对她讲的话,她便脱下华丽的衣服,穿上普通衣衫。然后带上一个名叫乌列季的奴隶,动身到海边去。他们来到海边,找到了海魔的尸体。

 他们抱起他,很快抬到家中的卧室里。王子妻子和奴隶一起把床移开,挖一个大坑,把海魔尸体放进去,又用土盖好,然后把床放回原来的地方。

 主人给了奴隶许多钱,他答应保守秘密。

 但是,三十七个国王派到儿子房间来的奴仆看到了一切,他们一刻也不耽误,很快把这件事报告了国王,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不讲实话,就会掉脑袋。

 国王听完了他们的报告,一分钟也忍不住,把儿子叫来,愤怒地对他说:

 “你不听我的话,我的儿子,我曾经对你说过,这个女人不是人,是恶魔。现在听我的话也不晚。暴风雨的时候,你妻子同奴仆乌列季到了海边,他们抬来一具死尸——是谁,搞不清楚,——把它埋在你房子里面卧室的床下。这一切你现在怎么想的?”

 但是儿子不相信父亲,尽管他的话有三十七个奴仆亲眼看见作证。年轻人心里很沉重,但是不愿意相信国王奴仆讲的话。他满脸忧愁地回到家里。

 往常每当他散步或者开会回来,他的妻子总是高兴地迎接他。但是今天她很难像往常那样迎接丈夫,因为她一点也不高兴。但是这一次丈夫什么也没有对她说。

有一次,丈夫终于对妻子讲起他父亲说的那些话。妻子害怕得浑身颤抖,她以为这是乌列季去对国王讲了真话,正是他跟她一起去海边把她前夫尸体运回来的。她决定,是承认她丈夫说的一切。

 但是她希望这件事叫所有人都知道,于是通知所有市民都到王子屋前集合。

 国王站在奴仆们临时建造的高台上,向人们宣布了会议决定,将王子的妻子和乌列季一起处死。三十七个奴仆证实了他们的罪行。大家都认为,这个女人和乌列季做得太糟了,竟然把海魔的尸体埋到卧室的床下。

 但是王子不同意会议的决定,要求新的证据。

 “你们大家的行为太愚蠢了。是到我家里去,搬开卧室里的床,挖开坑。那就一切都清楚了——哪是谎言,哪是真话。如果那里没有尸体,我就杀死你们!”他对证人们说,然后又继续说:“我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父亲不喜欢我娶一个陌生女人,他就暗中唆使这些人,要我抛弃这个女人,但是我永远不会把她丢下。”

 证人们继续用头发誓和保证,说他们看见这个女人如何到海边,如何把尸体埋到床下。

 这时,所有人都走进房子,动手挖床底下的坑,但当他们刚挖开一个小孔,他们便看见了很多的钱和金子,填满了整个的坑。他们越往深处挖,钱和金子就越多。

 于是王子下令,按已经宣布的那样把证人抓起来杀掉。

 从这时起,国王停止管理这个国家,他的儿子同他妻子登上了宝座。

 这时候,在那个王妃诞生、长大,后来嫁给海魔的国家里,发生严重的饥荒,所有的人都跑到这个国家来了。

 这些人中间有王妃的两个姐姐。她们来到这个国家,王妃认出了她们,但是没有以恶报恶。她很好地对待她们,使她们生活,得很美满,一直到死。

例举中国古代风流人物的其人其事

1.描写“渔夫”的诗句有哪些

1、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翻译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出处《渔翁》唐代:柳宗元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出处《江雪》唐代:柳宗元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出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 4、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翻译一位老者坐在矶头上垂钓,湖里的水上飘浮桃花缓缓流去。 出处《戏题湖上》唐代:常建 5、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翻译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出处《江上渔者》宋代:范仲淹 6、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出处《浣溪沙·渔父》宋代:苏轼 7、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译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 出处《渔父》唐代:张志和 8、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翻译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 出处《鹊桥仙·一竿风月》宋代:陆游 9、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翻译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出处《沉醉东风·渔夫》元代:白朴 10、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翻译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 出处《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宋代:黄庭坚。

2.关于“渔民”的诗句有哪些

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2.竹深村路远, 月出钓船稀。

唐-张籍《夜到渔家》竹林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月光下,江上的渔船越来越少了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4.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唐-柳宗元《渔翁》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5.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6.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唐-戴叔伦《兰溪棹歌》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7.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唐-柳宗元《渔翁》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8.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唐代-杜甫《秋兴八首》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9.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元代-查德卿《蟾宫曲·怀古》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

10.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宋代-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

11.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唐代-郑谷《鹭鸶》渔翁回去后沙汀上雾色苍茫,鹭鸶又在无人来往的滩头上自由自在飞上又飞下。

3.形容“渔夫”的诗句有哪些

1.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2.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唐·郑谷《淮上渔者》

无边淮河白浪滚滚,白发渔翁以船为家。水边轻风阵阵,渔船随处飘流。

3.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

4.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唐·杜甫《阁夜》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5.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唐·王维《桃源行》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6.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7.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宋·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烟雾笼罩的岸边,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在高楼上独自遥望,倍感苍凉,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8.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宋·陆游《点绛唇·采药归来》

采集药物回来,独自寻找村店买新酿造的酒。傍晚的烟霭云绕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听渔舟唱晚,声声在耳。

9.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宋·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

10.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元·马致远《蟾宫曲·叹世》

我半生来虚度了光阴,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儿有个池塘,我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严子陵一定会嘲笑我,孟光台我要学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

4.关于“渔父”的古诗词有哪些

1、宋·苏轼《渔父》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2、南唐·李煜《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快活如侬有几人?

3、南唐·李煜《渔父》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4、唐·张松龄《渔父》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桧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5、唐·贯休《渔父》

一叶一竿竹,眉须雪欲零。陆应无祖业,香必是伊腥。儿亦名鱼鹧,歌称我洞庭。回头深自愧,旧业近沧溟。

5.关于渔夫的诗句

《渔父》 (唐)李中 偶向芦花深处行, 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 稚子争窥犬吠声.渔父四首 苏轼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二首) 李煜 一、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二、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渔父 纳兰性德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翦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6.与“渔夫”有关的诗词有哪些

1. 德星光次,何日照长沙,渔父曲,竹枝词,万古歌来暮。---《蓦山溪·平山堂上》宋,王以宁

2. 说与渔夫樵叟,既相好、岂但相犹。任多言莫及,野渡有孤舟。天地沙鸥。---《六州歌头 次明初为寿韵》元,许有壬

3. 青红剪彩挂影灯,渔夫樵妇来相仍。短箫急鼓集儿女,丛祠夜半鸬鹚惊。---《壬午正月望夜赴临汝宿襄城古驿县有古寺家人》宋, 张耒

4. 一溪云水一渔夫,一曲沧浪酒一壶。笑指桃花问春色,武陵得似此间无?---《一溪》明,薛蕙

7.关于“渔民”的诗句有哪些

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范仲淹,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2.竹深村路远, 月出钓船稀。唐-张籍《夜到渔家》

竹林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月光下,江上的渔船越来越少了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4.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唐-柳宗元《渔翁》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5.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6.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7.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唐-柳宗元《渔翁》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8.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唐代-杜甫《秋兴八首》

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9.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元代-查德卿《蟾宫曲·怀古》

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

10.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宋代-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

11.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唐代-郑谷《鹭鸶》

渔翁回去后沙汀上雾色苍茫,鹭鸶又在无人来往的滩头上自由自在飞上又飞下。

8.描写“渔夫”的诗句有哪些

1、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翻译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出处《渔翁》唐代:柳宗元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出处《江雪》唐代:柳宗元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出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

4、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翻译一位老者坐在矶头上垂钓,湖里的水上飘浮桃花缓缓流去。

出处《戏题湖上》唐代:常建

5、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翻译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出处《江上渔者》宋代:范仲淹

6、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出处《浣溪沙·渔父》宋代:苏轼

7、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译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

出处《渔父》唐代:张志和

8、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翻译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

出处《鹊桥仙·一竿风月》宋代:陆游

9、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翻译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出处《沉醉东风·渔夫》元代:白朴

10、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翻译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

出处《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宋代:黄庭坚

9.描写渔夫的诗句

《渔父》

(唐)李中

偶向芦花深处行,

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

稚子争窥犬吠声.

渔父四首

苏轼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

1. 老子的天道无为与自然观念

人要效法天,为何?天下“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上也生长作育万物于人,没有自私的目的,没有对立条件的要求,只有给与,没有要求收回什么,万物以它而生,而灭,都是自然的现象。自,便是天道自己本身。然,便是天道自己本身本来当然的为此而已,没别的理由可说。自然,便是天道本身自己当然的法则是如此的。

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辞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无为”与“无不为”便是他自己解释“无为”的道理,并非不作。“无不为”是道体虽然“无为”但即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天道“无为”“无不为”说明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能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2. 老子对仁义于圣人的观念

争王称霸的作为,以行仁由义为号召,功利观念普遍流行,动称圣人,随口仁义的理论屡见不鲜,老子才不得不严加驳斥,形同谩骂了。而他认为真圣人,救世淑人,犹如天地之心一样,平等无私,更无目的与条件,行其义所当为而已。真圣人也该“无为”“无不为”的。

3. 有关老子政治思想的误解

有关“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古代“国”仍做地方行政单位名称用,分封到某地上任时用国,而“天下”则指代我们所言世界与国家。“小国寡民”指出了作者地方自治的理想,“老死不相相往来”说明天下人要道德自觉与自治,才可化民成俗。“老死不相往来”在现代的公寓里常有,是法治自由社会常有的现象,他只是代表了一种天下太平的理性境界。除了地方自治,道德政治与自觉政治以为,它对于天下(即如今之国家)政治的观念,是主张统一的德治,如,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4. 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

“将欲壑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老子指出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法则的因果律,告诉人们“天道好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如果不从自然的道德去做,而只以权诈争夺为事的,最后终归失败。

5. 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

道经与德经各自分开,并不合一,道是其体,德是其勇。道为内圣自养之学的重心哲学,以德为处世及为政外用的重心。

(1)贬斥权谋,主张以长厚自处。

(2)诸侯建国分治,地方自治政治思想。

(3)主张政治统一,且以德化一统。

(4)抱怨以德。

6. 老子摄生养生的学术

(1)人手立基虚极精笃的养静论:修养恢复到生命原型的静态,才合于常道。

(2)由静极进于绵绵若存的养神论:人要修到长存不死的成果,由养静,养神而到达“谷神”的境界。

(3)辅助养静养神的养气论:一个人,若能修养到精神魂魄结合为一,而不离散,心志与气机往来专一,到达柔弱如婴儿的状况,洗涤心智,而不留丝毫的垢疵,便可达到“天门开阖,能天雌乎”完全雄阳的境界。

(4)恍惚至精的道妙:恍惚,并非昏迷或糊涂,是形容心神灵明静然的境界。说明养静,养神,养气的成果,合于道成德酒,涵容万类真实的情况,一个人的修养,如果到达这种境界,对于精神的妙用,便可自有把握的见到他的信验了。

(5)摄生养生的成果:修养成果的身心状况,永远犹如婴儿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即“返老还童”。

7. 道教的《清静经》

《清静经》极力仿效佛教《心经》,与儒释道之教思想融会贯通,估禅宗五祖为之评价:“后世依次修行,亦可以入道矣。”《清静经》不但可以代表道家与道教的必读之书,如要了解晚唐以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情形,也是必读之书。

如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玩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省玩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翻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悟,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住。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犹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孟子

--------------------------------------------------------------------------------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主要思想:

⒈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⒉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并对仁、义、礼、智、信等有独到的见解,系统的阐述和具体的要求。

⒊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⒋世界观——由于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

孙武

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亦称孙子,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我国军事理论的奠基者。著有《孙子兵法》传世,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王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公元前672年,陈国内部发生政变,陈太子被杀,孙武的直系远祖陈完受到牵连,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见陈完颇有才干。授予他“工五”即管理手工业事务的长官之职。陈完在齐国定居以后,改姓田,田氏遂在齐国扎根,直到最后喧宾夺主,最后把姜姓的齐国改成了田氏。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孙武的祖父),做了齐国的大夫,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孙武的父亲),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孙武大约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当时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不断向中原学习,以求摆脱楚国控制,富国强兵。晋国看到吴国的兴起可以牵制的楚国,减少对中原的压力,所以派人入吴传授中原文化,尤其是帮助吴国按中原兵制进行改革以增强军事实力。吴国也对中原文明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就受到过孔子的赞扬,认为他“懂礼”。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山东逃奔到南方的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避隐深居。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通过伍子胥的帮助,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和公子庆忌,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

阖闾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

这时,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不信。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孙武。孙武见了阖闾,便把自己所写的13篇《孙子兵法》,一篇一篇地呈给阖闾看。阖闾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绝。吴王欲试孙武用兵,就说:“先生所著兵法十三篇,我都拜读过了,那里面所淡,甚是精妙,不知您的理论,可不可以拿来实地操练一下?”孙子答道:“当然可以。”阖闾又说:“可以就近调我宫里的妇女来演练吗?”孙子回答:“自然可以。”于是出宫女一百八十人交他操练,孙武将宫女编成两队,并以吴王两个宠姬分任两队队长。然后要他们全体持戟,准备操练。孙武向他们发令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回答:“知道!”孙武号令他们:“我发令向前,你们就看你们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看背所对的方向。”号令交待清楚,便陈设出斧钺等刑具以示警戒,又。“三令而五申之”,反复说明。于是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都大笑起来。孙武讲:“约束不明,号令不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三令五申地交待好几遍,然后击鼓传令:“向左!”宫女们又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这些既已交待明白,却不依号令去做,这乃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要斩两位队长。台上观看的吴王见要斩他的爱姬,大吃一惊,忙派人传令:“我已经晓得将军善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连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他们。”孙武说:”我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依次用后二人为队长,再击鼓操练,向左向右,上前退后,跪下起立,无不符合命令和纪律要求,全体肃然,没一个敢出声。这时,孙武派人向武王报告:“队伍已操练整齐,大王可以试来看看,听凭大王怎样使用他们,即使叫他们赴汤蹈火,都是可以办到的。”吴王知道孙武真的善于用兵,终于用他做了将军。这件事,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孙武做为一名将军的风采和品格。

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参见吴楚争霸战争)。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参见柏举之战)。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在吴王北上与齐晋争霸的斗争中,孙武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史记》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此后,孙武隐居,不知所终。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也不仅在军事理论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在军事哲学方面也堪称民族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最早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多种因素所决定其中,尤其重视“民”对战争的态度,主张修明政治,予民拟利,用亩大而税轻的办法以争取民心。提出“先胜而后求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指导思想。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首次概括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普遍的军事规律。注重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奇正等矛盾双方,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因敌而制胜”等若干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指导原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宋时,《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或“兵经”。孙武也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被后世誉为“兵圣”。不但影响了中国,而且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只要《孙子兵法》存在,世界上一切伟大的兵书都只能是第二流的。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

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

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

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

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

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

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

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

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

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

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

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

《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

,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

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

,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

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

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

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

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

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

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

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

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

,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

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

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

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

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

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

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

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

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

韩 非 子 的 思 想

韩 非 子 师 承 荀 子 ,但 却 提 出 许 多 超 越 儒 家 的 新 观 点 ,写 下 不 少 伟 大 著作 ,是 战 国 时 期 法 家 的 代 表 。

《 韩 非 子 》通 过 许 多 寓 言 故 事 , 系 统 地 阐 明 法 、术 、势 的 法 制 理 论 。 他 的 著 作 总 结 了 古 代 国 君 的 得 失 ,表 达 了 自 己 的 抱 负 和 主 张 , 例 如 :《 孤 愤 》、《 五 蠹 》、内 外《 储 说 》等 。其 中《 自 相 矛 盾 》和《 守 株 待 兔 》便 是 有 趣 的 寓 言 故 事 。

法 家 思 想 :

一 、天 不 能 决 定 人 事 吉 凶 ,人 定 胜 天。

二 、人 不 应 该 违 背 自 然 规 律 ,而 要 把 天 当 作 物 类 来 利 用。

三 、国 家 要 富 强 ,要 靠 耕 战 ,耕 是 搞 好 农 业 生 产 , 战 是 加 强 战 备。

四 、法 治 比 德 治 更 适 合 于 当 时 社 会 ,因 为 社 会 发 展 变 化 了,一 切 事 物 也 随 之 变 化 ,因 此 具 体 措 施 也 应 改 变 。

五 、法 治 讲 求 法 术 、法 令 ,要 让 人 人 皆 知 ,坚 决执 行。是 国 君 驾 驭 群 臣 的 方 法 ,是 国 君 至 高 无 上 的 权 力 和 威 势 。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9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