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瞬间让你觉得有女儿真好?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2:16:43
字号:

哪一瞬间让你觉得有女儿真好?

?我觉得,女儿为爸妈打洗脚水、为防疫志愿者献爱心、为贫困学校儿童捐书本的瞬间,使我感受到女儿纯真的一面,深切地感受到有女儿真好。

女儿今年9岁,上小学四年级,聪明伶俐、心地善良。我在图书馆工作,由于工作便利原因,从女儿五岁开始,我便有意广泛地给她讲读社会、文史,以及古诗文等类书籍,使她从小就有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以及相应的知识储备等能力。

前段时间,发生了三件事,那一瞬间,使我深切地感觉到有女儿真好:

一是女儿为爸妈打洗脚水。春节期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山西过春节。我们老家在山西县城,亲戚较多,那里春节期间流行到各位亲属家走走、拜拜年,聊聊天,从而加深亲属间的感情联系。初一上午,我们就带上礼物,到各位亲属家拜年,直到傍晚才回来。回到家里后,一家人都很疲惫,洗漱后就要睡了,而女儿却独自一人走进厨房,十多分钟后,先后为我们打来两盆洗脚水。原来,女儿回来后,自己也感觉疲惫,但她觉得爸爸妈妈更辛苦,于是悄悄地到厨房烧热水,准备给爸爸、妈妈洗脚解乏。当女儿将水端来的瞬间,我深切地感受到有女儿真好。

? ?二是女儿为防疫志愿者献爱心。今年二月,我们这边疫情加重,按照疫情管理要求,所在小区要每隔三天进行核酸检测。由于基层社区人手少、防疫任务重,部分志愿者奉献爱心,义务为小区群众做防治疫情的服务工作。在一次做核算中,女儿感到这些志愿者在寒冬中为群众奉献爱心非常辛苦,与我商量,用她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为防疫志愿者们购买了100个暖手贴、2箱方便面、300个口罩,并送到防疫志愿者的手中。当女儿将这些物品交给防疫志愿者的瞬间,我深切地感受到有女儿真好。

三是女儿为贫困学校儿童捐书本。今年三月初,我们全家商量到区属农民工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捐些衣物。女儿得知后,将她平时不用的课外读本、笔记本整理了一大袋子,带上一同捐赠的衣物,送给那些农民工子女。当女儿将课外书本递到农民工子女手中时,我深切地感觉到有女儿真好。

综述:以前总有人说“家有女儿真好”,我不以为然,认为有儿子更好,能传宗接代,继承香火。现在,这一观念已在我心中慢慢地淡去,因为生活告诉我,有女儿真好,而女儿的瞬间举动,更使我感动,也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家有女儿真好!

出自:顾城[近代诗人]《一代人》。

原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全诗只有两句,且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两句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蕴含着奇妙的合理性。

《一代人》是朦胧派诗人顾城于1979年在北京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较广。它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写作时间

这首诗作于1979年4月,发表于《星星》1980年第3期,后收录于作者诗集《黑眼睛》。文化背景

西班牙诗人洛尔迦在《西班牙宪警谣》一诗中写道:“在这白金的夜里,黑夜遂被夜色染黑。”作者顾城可能受到此诗影响而写了此诗。

时代背景

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文化大革命”是顾城写下这首诗的背景,尽管事实上文革政治运动早已淡化,但是在经历过得人的脑海里,“文化大革命”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

全诗只有两句,且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两句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蕴含着奇妙的合理性。

这种相悖的逻辑正是这短短两句诗的精华所在。这种相悖是在两个层面上的。

第一个层面是诗歌整体的意象呈现方式与人们日常经验中它们的呈现方式相悖。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里,眼睛是唯一的明灯。在人们的经验中,眼睛始终是透明的象征。然而,诗中的眼睛却是“黑色的眼睛”

。这是诗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诗人的深刻反思。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创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这反思是沉重的,后面潜藏着巨大的恐惧。而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个时代的背景。

第二个层次的相悖是诗歌内在的相悖。这主要集中在“光明”这一意象上。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深沉的黑夜,诗人要寻找光明。

诗人正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这是诗人奏响的反叛黑夜的一声号角。这个层次也是这首诗歌的主旨所在:诗人不仅要反思黑夜般的过去和倾诉心中的苦痛,更要寻觅。

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1987年之后是其诗歌创作的后期。出国后的顾城几乎停止了对自己诗歌的任何抄整工作,他也越来越感受到写诗对他而言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纯自然的生命现象。

他的诗会随手写在任何地方,旧报纸上,废纸上都可以见到,他自己1992年在德国时说过:“我在岛上写得非常好,有时间便能写,总是有感觉的”,“但保留就有些无所谓了,也没地方放”。他也曾说自己的诗十有八九都是“写了就没了”的。

诗人自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才是他最好的作品,最有感的作品,他在自己人生最后的这段岁月里完全是处于“无我”的状态,完全独立自己于时世之外,跟从的是梦、是思、是灵感,诗歌语言及其意象有一种破碎之美,从其表象上又好像回到了刚开始写诗的状态,只是少年时他在建立童话世界,现在,他在建造一座更奇幻的梦幻城堡。

然而,不论如何分期,童话之美,一直贯穿他的整个创作,这点是我们在阅读和分析顾城作品的时候不能放弃的。即便是后来,他依然是以儿童的眼光在打量这个世界,只是那时他已经有了一个成人的身躯和沉重的心,他对童话之美的追求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乃至于成年后还执着于去一个小岛上建立自己的乌托邦。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9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