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场总占地45亩,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全框架结构,共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总投资约1.7亿元。金华新农贸市场,是金华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2005-2010年金华市区优先发展商贸项目,工程质量荣获“双龙杯”和“钱江杯”的优质工程荣誉。是浙江省农贸市场单体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综合性农贸批零市场,也是继义乌农贸城后浙江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是浙江中西部农副产品市场的龙头。新市场保留原来经营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的特色,实行“市场商场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理念,规划设有商铺1500余个,第一层经营食品、副食品行业;第二层经营百货、日用品行业;第三层经营服装、鞋类、针织加工等行业。市场商品将主要辐射兰溪、武义、丽水、衢州、龙游以及金东区、婺城区的各个乡镇。市场搬迁一年以来,市场年交易额由原来的13亿元上升到近20亿元。
新市场墙体、门窗及建筑用材均采用了节能环保材料,其大跨度、楼层高的设计特点,使平面立柱很少,不仅视野开阔,舒适透气,而且便于商业格局的布置和商业氛围的营造。与五里牌楼市场相比,新农贸市场的‘新’不仅体现在建筑物上,更体现在配套服务上。新农贸市场拥有12000多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和大型地面停车场(可供机动车位410个、非机动车位6000个)、中央空调、自动扶梯、客货专用电梯。设置了覆盖全场的电子监控系统、市区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中心,为方便消费者的购物需要,划定特定区块用于顾客休息,并提供开水、行情信息等服务,同时还提供了金融机构、餐饮、智能化网络平台等,完全符合现代市场功能和配套。新农贸市场还成立了专业的管理团队,为经营户提供统一的仓储和配送,降低市场物流成本,特别制定了市场车辆通行停放、市场卫生保洁、经营户摊位保洁等管理制度;完善工作人员早市值班、责任区责任人制度等。市场日常管理服务机构健全,整体功能良好,设有工商、税务、物价、公安、卫生检疫等监督管理岗位,同时设有消费者投诉、开票等服务项目。同时,努力构建融资平台,鼓励经营户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的交易额和影响力,“以浙中地区‘副食品的基地、日用品的集散地’为目标,打造全省一流的农贸市场,在满足老市场经营户的基础上,新市场还对商户数和商品类别进行了扩容,引进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网点进驻,增设了室内饰品、保健品等老农贸市场没有的商品和苏泊尔、金字火腿等品牌专卖。另外,在新市场西北侧4.5亩土地上配备市场配套蔬菜交易区,原五里牌楼市场的“菜篮子”行业已全部搬入蔬菜交易区内。
目前金华的集贸市场主要呈现两种业态:零散的小型市场和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市场,而现代化、品牌化的大型集贸市场业态较为稀缺。新农贸市场的开业,填补了这一空白。金华新农贸市场将以“消费者是经营户的上帝,经营户是管理者的衣食父母”为经营理念,以“聚集百家商品,打造品牌市场”为宗旨,着力打造市区的“副食品基地、日用品的集散地”,带动市区及周边农村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升市场及周边的商业氛围,将新市场及周边打造成江南第三商业圈。
金华新农贸市场以“消费者是经营户的上帝,经营户是管理者的衣食父母”为经营理念,以“聚集百家商品,打造品牌市场”为宗旨,打造市区的“副食品基地、日用品的集散地”。
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是现代流通的载体。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以规范健全的市场体系为基础的。应建立纵横交错的农产品市场网络:货物的集散,按产销流程、集散序列有序进行。在集货方面,有初级市场、中心市场和终点市场;在散货方面,有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按成交方式分,有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按经济成份分,有国营商场、合作商场、股份联营商场和私人商场。
形式多样的市场流通主体是现代流通的基础。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其实力和发育水平是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流通市场主体包括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他们是农产品市场顺畅运行、市场机制运作所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系统。
农产品信息流通体系和政府进行调控是现代流通的重要平台和保障。在信息网络化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对于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体系可以较好地调和或解决人的多元化、广泛性需求与交易方式落后之间的矛盾。将市场延展到每个家庭、每个消费者的身边和案头,在商品交易已经采用信息网络手段的今天,必须以不断发展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