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有很多地方都拥有美丽的花海,例如:位于荔波县朝阳镇的四季花海农业主题公园;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镇杉坪村境内的黔北花海,也是遵义最大的花海;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平远村的新浦漫花谷等。还有贵安万亩花海、毕节市百里杜鹃花、万峰林油菜花、安顺龙宫油菜花、开阳十里画廊等。
是我国唯一建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景区中的观花景区,位于大、小七孔景区中部,素有“大小七孔中心花园”之称。花海之中的“香草园”里大片的马鞭草、薰衣草、兰花鼠尾草等值盛开之季时,紫色的花朵娇艳绽放,置身紫色的花海,一阵山风拂过,香气袭人。
黔北花海坐落在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镇杉坪村,所以又被称为杉坪花海。是贵州省内为数不多的四季花海之一,遵义最大花海。花海占地面积1500余亩,主要种植有映山红、四季樱花、薰衣草、向日葵、波斯菊、百合、紫薇、马鞭草等花种。景区内还设置有林下花园、紫薇爱情长廊、五彩滑草游乐场等观赏及娱乐项目。游客不仅能在任何时候欣赏到花海的美丽,还能在路途中领略黔北地区的田园风情。
新浦漫花谷位于遵义新浦区的漫花谷以四季七彩花带及各色花卉群为主体景观,下设旅客服务中心及电商平台、餐饮、儿童乐园、萌宠动物园、CS基地、露营区、度假木屋、水上乐园、婚纱摄影及户外拓展基地等项目,是花卉观光、农产品加工、体验、销售、旅游、娱乐、养生、度假为一体的时尚休闲度假区、以花卉为主题的四季花海主题公园。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属于哪个省
7月22日,第二届中国右玉溪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第四届中国旅游电视周、首届中国(溪口)Dv文化节暨玉龙杯中国速度赛车俱乐部联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右玉县委书记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朔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视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介绍了第四届中国旅游电视周活动情况。中国视协dv委员会主任冯介绍了首届中国(溪口)Dv文化节活动情况,第二届中国右玉溪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执行主任、第四届中国旅游电视周、首届中国溪口Dv文化节、玉龙杯中国速度赛车俱乐部联赛启动。期间,与会人员还观看了朔州市宣传片、第二届中国右玉溪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宣传片和溪口特色文艺表演。右玉县要以此次文化节为契机,大胆探索创新,进一步把以溪口古道、塞尚绿洲为特色的溪口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出效益和影响,为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郭健指出,近年来,朔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市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以品牌建设和项目推广为突破口,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全方位整合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中国右玉溪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等具有浓郁朔州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启动建设了沙湖口旅游景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龙头项目。迪拜的旅游战略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生态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强市与富民的同步推进,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让塞外古老的土地一次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中国文联、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全力支持下,本届溪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在充分继承往年优秀文化旅游项目的基础上,成功引进了第四届中国旅游电视周、中国溪口dv文化节、极速赛马经典赛,将极大丰富溪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的内涵,使本届文化节更加丰富多彩。郭健朔州市真诚欢迎各位尊敬的领导、嘉宾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莅临第二届溪口生态旅游文化节,畅游塞上绿洲,感受溪口文化,休闲放松度假,陶冶情操,与朔州人民结下深厚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右玉县委书记陈小红指出,第二届中国右玉溪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是推动右玉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品牌和载体。这个为期一周的节日突出了两大主题:溪口古道和塞尚绿洲。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除了第四届中国旅游电视周的颁奖及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国溪口dv文化节短片大赛的颁奖、玉龙杯中国极速赛车俱乐部联赛、溪口文化旅游产品及农产品展、乡村生活体验活动、溪口文化论坛、溪口社火展、溪口风情油画摄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国新年习俗剪纸大赛颁奖、自驾拉力赛体验、溪口风情大型主题晚会等众多活动。我们将充分利用文化节这一良好媒体
属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属革命老区遵义市市辖县,与重庆市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地理坐标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全县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至贵阳、重庆行车时间2小时左右,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桐梓06年以来走出低谷发展迅速,08年GDP超过40亿,财政超过4亿,位居贵州前20强。十一五期末将撤县设区,打造百亿强县。
全县辖8乡(其中1个民族乡)16镇,总人口65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县人民政府驻娄山关镇,邮编:563200。代码:520322。区号:0852。拼音:Tongzi Xian。
全境基本上呈中山峡谷地貌,间有少许山原、深丘、宽谷及山间盆地。县境最高峰狮溪镇柏枝山的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处坡渡镇羊磴河入重庆谷口,海拔310米。县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别流入赤水河、綦江及乌江3条长江上游干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
地形地貌
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全县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地貌单元。县境内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洼地、漏斗、竖井、盲谷比比皆是,暗河、溶洞十分发育。
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为狮溪镇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点为坡渡镇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对高差达1917米。
山脉水系
桐梓县山脉均系大娄山山脉的支脉,大娄山山脉呈东北-西南向。蒙山山脉系娄山山脉的支脉,主脉由娄山山脉中部西行横亘于县境中部后再向南、北向延展,南至十二茅坡,北达尧龙山。主脉凉风垭呈东南向,是县境南北分异的分水岭,其南为浅切割的中山、坝子,其北为深切割的中山峡谷。县境内海拔大于1700米的主要山峰有18座:柏枝山牛角寨(海拔2227米,为黔北第一高峰)、箐坝大山(主峰红山2028米)、白马山(1944米)、冒角尖(1927米)、黄莲大山(1871.9米)、黄砂岩(1871.9米)、分水岭(1820.7米)、花坝大山(1814米)、二层岩(1796米)、尧龙山(1795.9米)、大岩顶(1779米)、顶箐(1778米)、大梁岗(1770米)、仙人山(1768.7米)、大窝盆梁子(1750米)、硫磺顶(1749.3米)、大土湾梁子(1732米)、黄岭岗(1730米)。
县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赤水河、綦江河和乌江水系,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级为:干流7条,一级支流32条,二级支流18条。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积2919.45平方公里。
桐梓河主流总长度91公里,总集雨面积2254.45平方公里(县境内集雨面积1162.5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21条,多年平均流量17.7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6.25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溱溪河、天门河、混子河(小河)、高桥河、斋郎河、风水河、盘龙河等。
松坎河总长度64.55公里(县内55.3公里),总集雨面积1103.9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1039平方公里),境内有木瓜河、水柴河、新站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7条。
羊磴河总长87.23公里(县境内54.93公里),总集雨面积1126.5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717.95平方公里),境内有羊岗溪、鲤鱼河、马桑坎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条。
气候土壤
桐梓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无霜期长,春暖风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冻,垂直地域分布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桐梓多年平均阴天数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1978年中央气象局整理的全国气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总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国第一。桐梓年均温14.6℃,最冷月-5℃,最热月24.5℃。由于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属全省少雨区,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湿现象。
县境内土壤有水稻土、潮泥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黄棕壤6个土类,面积434.1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0.49%。其中酸性土壤46.37万亩,微酸性土壤238.76万亩,中性土壤122.41万亩,微碱性土壤9.04万亩。
1981-1986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表明:普查期内全县土地总面积480万亩,其中耕地133.13万亩(稻田37.89万亩,旱地95.24万亩),园地1.15万亩,林地184.04万亩,疏林草地10.3万亩,城乡居民点用地5.69万亩,工矿用地0.07万亩,交通用地2.14万亩,水域4.52万亩,特殊用地1.48万亩,未利用土地31.92万亩。
资源特产
县境地处亚热带东部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向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过渡地带,气候上同时受东南太平洋季风、西部印度洋暖流和北部西伯利亚冷气团影响,加上地形复杂,造成差异明显的立体生态环境,为多种陆生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植物区系15个地理成份中,桐梓县不同程度地具备了13个地理成份。境内珍稀植物较多,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树种有银杉、珙桐,二类保护树种有黄杉、香果树、青钱柳、水青树、红椿等,三类保护树种有穗花杉、厚朴、楠木等。县境内已发现中药材品种约千余种。方竹林总面积33万亩。
除普通野生动物外,县境内发现有黑叶猴、蟒、华南虎、麋鹿、云豹、大鲵、白鹤、红腹锦鸡、华南穿山甲、豺、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斑羚、岩羊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
县境内初步查明矿藏29种,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多处,矿点52处,矿化点11处。其中煤炭储量47.72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石灰石分布极广,储量丰富,不少地区石灰岩质量较高,达到化工、水泥、玻璃和冶金用石灰岩I级标准。钾矿分布广泛。另有黄铁矿、菱铁矿、滑石、高岭土、白云岩、石英砂岩矿、商品大理石、方解石、石膏、赤铁矿、铅锌矿、铝土矿等矿产资源。
桐梓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文物古迹岩灰洞古人类遗址、马鞍山洞古文化遗址、唐代夜郎古县城遗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爱国将领张学良幽禁地小西湖、贵州最早的水力发电厂,自然景观方面有羊磴河峡谷漂流、-河风景区、月亮河风景区、柏箐黄莲自然保护区等,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善,是不可多得的休闲、避暑、度假胜地。
境内特产丰富,农产品方面有团芸豆(小白豆)、大芸豆(大白豆)、风干玉米仁(阴苞谷)、魔芋干等,林产品方面有方竹笋、油桐、乌桕、生漆、棕片、五倍子等,牧产品方面有桐梓白山羊、桐梓麻羊、桐梓芭蕉猪、松花皮蛋、牛肉干等,中药材方面有杜仲、天麻、云木香、蕨菜等。
行政区划
桐梓县辖16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
镇:娄山关镇、楚米镇、新站镇、松坎镇、高桥镇、水坝塘镇、官仓镇、花秋镇、羊磴镇、九坝镇、大河镇、夜郎镇、木瓜镇、坡渡镇、燎原镇、狮溪镇
乡:茅石乡、风水乡、容光乡、小水乡、天坪乡、黄连乡、芭蕉乡
民族乡:马鬃苗族乡
历史沿革
唐置夜郎县。宋置播川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设桐梓县,因桐梓驿为名。
1992年末,全县辖16镇7乡1民族乡,19个居委会,503个行政村,94个居民小组,42 37个村民组,18个民族,137577户,575207人。
2000年,桐梓县辖16个镇、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755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娄山关镇 97092 楚米镇 22882 新站镇 24782 松坎镇 18455 高桥镇 25995 水坝塘镇 22270 官仓镇 32325 花秋镇 45483 羊磴镇 20509 九坝镇 27922 大河镇 9899 夜郎镇 20459 木瓜镇 24105 坡渡镇 20965 燎原镇 18650 狮溪镇 34256 茅石乡 13210 风水乡 20998 容光乡 17747 小水乡 10865 天坪乡 23033 黄莲乡 5827 芭蕉乡 11354 马鬃苗族乡 6497
2003年,桐梓县辖16个镇、8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28个村委会、23个(社区)居委会。年末总人口65.9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0.66万人;非农业人口12.31万人。
2016年,桐梓县辖娄山关街道、海校街道、楚米镇、新站镇、松坎镇、高桥镇、水坝塘镇、官仓镇、花秋镇、羊磴镇、九坝镇、大河镇、夜郎镇、木瓜镇、坡渡镇、燎原镇、狮溪镇、茅石镇、尧龙山镇、风水镇、容光镇、芭蕉镇、小水乡、黄莲乡、马鬃苗族乡,共2个街道、20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桐梓县位列第65名。
2020年11月12日,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桐梓县榜上有名。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桐梓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桐梓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
2018年2月22日,桐梓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10日,桐梓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