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有特色、乡风文明有活力、村民生活有保障近日,同安区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的创举,再获央媒点赞。《中国改革报》以《 福建厦门 同安区: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奋楫前行》为题,对同安区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子、打造样板村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报道。与此同时,同安区的?甜蜜?事业三登央视《新闻直播间》《中国三农报道》栏目。荧屏里,一串串颗粒饱满、色泽诱人的?凤梨穗?龙眼挂满枝头,田间地头迎来了一年中最甜美的季节。
统筹谋划 串起发展大格局
作为厦门农村面积最大、农业占比最重、乡村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同安区历来是厦门?三农?主战场,如今更是厦门乡村振兴工作主战场。
9月4日,《中国改革报》对同安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进行了全面报道。同安区广辟途径、综合施策、开拓创新,驱动着农村振兴、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列车驶上快车道。一个个昔日鲜为人知的小村庄实现了美丽?蝶变?。
同安区打造了?党建军营花漾古坑休闲顶村?等一批可学习、易推广、能复制的试点样板村,涌现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在2021年?福建省乡村振兴热度指数?评价结果中,同安区综合排名位居前十,是 厦门市 唯一入选区。
近年来,同安区以?统筹谋划、项目支撑、试点带动、创新突破?为工作思路,不断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子。
因地制宜 掘金特色产业
偌大的龙眼林,一串串大个头龙眼果香扑鼻,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9月1日,同安特色农产品?凤梨穗?龙眼出现在央视的镜头中。
解读同安乡村振兴的好,特色产业是香饽饽。
古坑村种植500余亩三角梅,年产值2000多万元,每年将为农户带来每亩约3.5万元的收入,还建起了集产、销、学、研、旅为一体的三角梅产业示范园;潘涂村80%常住人口参与或从事海蛎养殖,小小的海蛎解决了近3500人的就业问题。此外,顶村村的茭白、莲花镇的高山茶、田洋村的甘蔗、丙洲村的煎蟹、褒美村的进士芋、云洋村的面线、蔗内村的米粉这些特产有口皆碑,甚至远销海外市场。
《中国改革报》的文章直接亮出观点:同安?一村一品?,已成为赋能乡村振兴、撬动村民致富的新支点。同安区强化举措,切实将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创新举措 开启村民幸福密码
同安区乡村振兴工作为何屡登央媒?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密码是什么?《中国改革报》的文章给出了答案:特色产业撑起百姓?致富伞?,万亩林海开辟?碳汇?新经济,文旅融合发展绘就好风光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村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振兴蓝图已在同安逐步变成现实。
为了增强村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同安区完善乡村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作为乡村治理全国样板,同安区深入推行农村基层组织?1246?工作机制,深化?村居治理?主题活动;持续推行?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让村民看病?多快好省?。
点击
享趣游同安
乡约看振兴
今年中秋、国庆期间,?享趣游同安乡约看振兴?自媒体采风行活动将启动。来自多个地方的自媒体将体验同安莲花、汀溪、五显三条乡村旅游动线,通过短视频、图文直播等形式,邀请网友来一场线上的浪漫邂逅,展现同安乡村游的魅力。
自驾莲花动线,带您欣赏?莲花山下莲花溪,莲花溪畔莲花村,莲花村里种莲花,莲花池边品莲花?美景。游闽南古大厝,品尝可食玫瑰,看层层梯田水稻。到高山上体验星空露营,做一个数星星的孩子
骑行毓秀汀溪最美田园风景线,可饱览七彩三角梅之美,到珠光青瓷的故乡欣赏奇特的匣钵古厝,累了扎进隘头温泉民宿,再来品尝褒美进士芋、顶村?美人腿?茭白宴等美食。
约上亲戚朋友,亲子共享五显?158?人文动线。体验一条起于700多年前见证海丝繁华的五显第一桥,终于1100多年前王审知入闽拜剑为王的北辰山的人文动线;体验五显绽放的?五朵金花?;到竹坝欣赏八个国家和地区归侨的风情歌舞、服饰,坐上环线小火车去品尝品种繁多的南洋美食。
[摘 要]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本文从枣庄市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实践入手,分析存在的障碍因素,阐明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科教支农兴农等措施,来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关键词] 现代农业;实践;思考
近年来,枣庄市立足农业区域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作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农民突出当地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97元,同比增长18.2%;农业增加值126.4亿元,同比增长2.0%。
一、枣庄市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初步实践
1.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枣庄市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集中发展优质商品粮和石榴、长红枣、樱桃等14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全市一镇一业乡镇总数达到35个,形成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如滕州市形成了优质商品粮、畜牧养殖等生产基地;台儿庄区形成了 “三水”农业、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市中区积极发展城郊型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等。枣庄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石榴之乡、芸豆之乡、樱桃之乡和马铃薯之乡。
2.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特色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
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19家,入社成员23.4万户,流转土地面积40.97万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特色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和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加快了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示范性合作社规模经营面积1000亩以上的达37家;强化了政策资金支持,对55个合作社发放贷款6340.4万元,全额贴息200.7万元。
3.持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动作物高产创建再创佳绩
加强了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开展高产创建,强化良种良法配套,积极应对多种自然灾害,粮食生产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92.98万t,比上年增长5.6%,实现连续三年增产,基本实现“人均占有千斤粮”。2011年,受特大干旱和二点委夜蛾重大虫害影响,总产190.3万t,下降1.4%,粮食生产大灾之年持续稳定。2011年小麦十亩方高产创建田亩产788.78kg,持续位居全省第一。
4.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深化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全市共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28家,市级202家,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企业248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总数达72.31万户,带动基地农户增收23.38亿元。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的农产品订单总额达到40.5亿元。
5.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
全市共创建农业准化示范基地165个,基地面积达到19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总数达到338个。涌现出水泉“火樱桃”、“榴园”石榴、“界河”马铃薯、邳庄“台庄牌”有机稻米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2011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8197万美元,同比增长11.5%。
6.多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色现代农业促农增收效果显著
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我市农民收入水平。山亭区桑村镇通过种植红椒等绿色蔬菜,人均收入达到9000多元,高出全镇人均纯收入35%。以特色产业、务工经济为主的非农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滕州市大坞镇毛芋加工企业季节性用工3000人以上,单季90d工资性收入达到1800万元以上。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创业就业培训,去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万人,农民人均非农收入5580元。
7.大力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依靠能人牵头、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服务部门组织,建设了一批农业专业协会,使全市农产品形成“产、加、销”和“贸、工、农”一体化,走政府组织、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产业推广之路。沼气池建设达 15.40万户;沼气服务网点达544个;测土配方施肥覆盖全市,完成配方肥技术推广470.3万亩。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率分别达到98%和67%。
8.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种粮直补和农资、良种、农机补贴政策,五年来共落实“四大补贴”资金12.8亿元。累计签订小麦、玉米保险保单面积961.76万亩,保费总额达5948.9万元。减轻农民负担和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枣庄市现代农业虽然有了可喜的发展,但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面临着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农业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财政投入增长较为缓慢,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农业生产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五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资源、环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约束加剧。
三、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全面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和土地合作社加快开展改革试验试点,重点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内涵制度改革试点、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及现代农业建设试验、创建政府为农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改革试验等。努力实现“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入社、产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不断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