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有哪些_加快金融创新 改进金融服务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1:00:54
字号:

目前,我国银行有大量的存款余额贷不出去,而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初期急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却苦于筹集渠道,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问题并存。所以银行资金理应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稳定、可靠和充足的资金来源。为开发银行资金,拓展高技术创业融资渠道,金融创新迫在眉睫。

金融创新有哪些_加快金融创新 改进金融服务

一、科技金融结合的机制和方式不断创新

(一)多种融资方式。现阶段,各级政府近年来在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方面采取了多种融资方式:(1)建立科技创新基金,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2)建立产权交易市场。(3)发挥典当、融资租赁等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工具作用。(4)开通直接融资渠道。此外,我国多数省市乃至地县,都比较普遍地建立起风险投资机制、信贷担保机制、科技信用评估机制、知识产权抵押机制和产权交易机制等。2004年,单是浙江省,就出现各类所有制的担保公司88家。

(二)政府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2004年以来,科技部与农业银行对拥有优质科技资源的领域,采用“授信额度、对口支持”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高新技术企业“打包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和科技部从2004年起在北京、上海、西安、重庆等地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打包贷款”试点工作。这种模式规避了融资平台不能从事对企业直接贷款的管制,也回避了受托银行和开发银行之间的“银行间资金拆借”不能超过半年的规定,这不仅是一种金融创新,更是政府研发投入的创新。

(四)捆绑发行企业债券。科技部于1998年开始尝试高新区捆绑发行企业债券,98年以市场运作的方式,选择了13个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的高新区,申请发行额度为3亿元、期限为三年期的企业债券,到2001年3亿元该债券本息全部按期偿。2003年,该债?再次采用“统一冠名、分别负债、分别担保、捆绑发行”方式集成12家国家高新区的优良资源和资信,以“捆绑”形式发债成功。

该债券由多个负债主体构成,准政府设计规避了系统风险。此外,以捆绑发行的发行方式,将不同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合并到一起,产生了投资人能够接受的收益资金流(我国大多企业、个人喜欢平稳的投资收益流)。

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之外,转向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取得社会化的资本支持的重要开端。

(五)在金融部门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同时,各类银行也将相应得到良好的回报。

二、金融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建立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自《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融资的外部环境有较大改善,但与此相应的许多配套法规仍然十分欠缺。当前,政府要切实制定振兴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法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

(二)加大政府资金支持的力度

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资金支持的力度有限、时间滞后。一是政府能提供的政策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的支持政策基本上控制在财政的承受限度之内。为此,政府的政策性融资往往在资金量上相对较少,覆盖面较窄,投入资金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态势,政策性融资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此外,从政府资金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时间来看,政府资金的支持一般是在有关部门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认定之后进行,而处于这个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渡过了企业创业的危险期和资金需求高峰,政府在该阶段给予的资金虽然能够发挥重大的支持作用,但相比在创业初期进行资金支持,在融资效果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折扣。

鉴于政府资金支持的以上缺陷,在改善政府资金支持力度、时间滞后的同时,政府应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或设置各类创业和发展基金,孵化科技成果,政府应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预算,用于建立科技人员创业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利用政府种子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银行信贷机构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等不同方式,提高我国各类创新型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的投融资效率。

三、金融创新,要加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创新意识

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应首先进行制度创新。从贷款发放方式创新、担保方式创新、贷款主体创新、融资方式创新到个人创业贷款、票据融资、私募债券、自偿性贸易融资等方面的创新。应允许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利率弹性,使银行的收益与风险匹配;不得因为出于对企业所有制问题的考虑,以一种“制度性”的歧视和偏见拒绝对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等。

其次,金融机构需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银行需要通过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研究风险,银行从业人员要加强行业研究,跟踪科技新动向还要与科技人员加强交流,提高对科技项目的风险识别能力。金融机构要更新观念,要主动了解中小企业科技应用前景和需求,还要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对科技成果进行科学评估。要转变观念,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制定扶持计划;改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办法;利用其优势开发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为其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从单纯给贷款的狭小圈子里跳出来,实现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千方百计为科技成果的应用,提供融资方便。

此外,还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具体措施。如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积极依托城市商业银行网络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转贷款业务,并对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试行再担保。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努力实现金融理念、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创新。

四、金融创新,应进一步发展社会服务体系

(一)建设社会信用制度。高新技术企业的初期,企业信用还没形成,只有创业者的个人信用,而目前我国的银行只建立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没有个人证信系统。并且,我国现形信用制度还存在:1、建设落后,缺乏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在企业融资、市场准入或退出等制度安排中,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激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规则。2、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尚未建立起作为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对于企业真实信息的获取难度很大,现有信用资源分割和封闭,未能发挥整体效益。3、一些地方政府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力度不够,尤其是在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中,还存在默认或纵容企业赖债、逃债的现象,信用环境亟待整治。

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健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个人证信系统,鼓励信用中介机构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二)加快企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当前,一是要加快培育信用市场主体,这是我国能否尽快建立企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应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商业化的手段,建立企业信用的中介服务公司。二是加快引导和培育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这是建立企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的市场基础。三是加快建立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这是克服信用不足,建立企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的保证。

(三)建立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是提高企业金融信誉度、解决银行贷款担保抵押难的有效方式。为此,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也就势在必行了。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贴息、设立财政支持的担保机构,提高金融系统的融资意愿,为企业打开间接融资渠道。我国通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两翼四层” 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一体”指主体,;“两翼”指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担保作为必要补充;“四层”指中央一级,省(市、区)一级,地市一级、县(市)一级。担保机构应由财政、金融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各方共同出资,组成独立的法人。政府应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资金引导和政策指导,尽量避免和防止过多的行政干预。担保机构应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当前,应从充实担保资金入手扩大信用担保基金、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数量,建立不同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如中关村设计实施的为高成长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服务的“瞪羚计划”, 经一年的运行,已为园区企业解决了7亿元银行信贷资金。

(四)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外部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企业内部的信用制度建设和普及工作。

(五)设立政策性的科技开发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融资要求,由政府出资成立科技开发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探索建立科技产业发展银行或中小企业发展银行。用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开发银行可为发展前途好、对技术进步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利率较低、期限较长的项目优惠贷款,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还可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此外,还可探索建立科技服务“三农”与农村信用社创新服务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六)发展债券市场。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允许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鼓励企业运用多种方式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国家要修订相关法规,降低公司债券发行条件。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可发行中长期公司债券来募集资金,利用项目未来的收益和适当的财政贴息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确保债券的信用。公司债券可在资本市场上自由流通转让。

(七)大力发展民营银行,适度发展民间金融。民营银行及民间金融由于具有了解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特点、机制灵活、地域性强等特点,它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可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中央于2003年4月至2004年12月在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四省部分地区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部地区与 “三农”问题的关心和高度重视。榕江县作为试点地区之一,按照中央的要求,经过积极的探索,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截止目前,榕江全县建成远程教育站点293个。其中县级C级站1个,信息站20个,接收站182个,播放点90个。围绕“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宗旨开展试点工作,远程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与“三农”问题现状分析

(1)远程教育的概念。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上的应用,是科技发展和党的建设在新形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机制的一个有效载体,是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现代远程教育就是将党的基本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等远程优势信息资源采用卫星通讯技术、数字电视压缩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新技术,通过卫星以点带面的形式向广大用户提供内容详尽、图文并茂、查找方便的多面媒体信息,用户通过卫星接收天线、数字机、IP数据接收系统、计算机等设施,就可以收到、读取内容丰富的远程教育信息,所以说,远程教育是现代科技条件下以信息传输手段为基础,实现异地接收学习的教育技术方式。现代远程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特点,可在任何地方高质量地获取远地信息资源,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载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2)“三农”问题现状分析。“三农”问题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总称。一定程度上讲,所谓的“三农”问题其实就是农民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只有真正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我国的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施科教兴农。农业的根本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党中央高瞻远瞩,决定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加快西部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经济共同繁荣目标的重大举措。远程教育是一种成本低、见效高、辐射广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积极应用远程教育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当前西部贫困地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说,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势在必行。

榕江县地跨“两山”(雷公山、月亮山),是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是我国典型的少、边、穷民族地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真实地描述了榕江的基本县情。信息闭塞、交通落后等瓶颈问题长期捆扰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榕江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立足实际,历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三农”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力求在“三农”工作上有新的突破。由于条件的限制,“三农”工作在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存在和暴露出系列的问题,如农业科技含量低、农民素质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于是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有力工具。根据中央及省州委的部署要求,榕江各级党委、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旨在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扎实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二、远程教育促进“三农”工作的主要表现

(1)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过去在贫困地区,由于天高黄地远等因素的制约,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在与以往不同的是,远程教育充分发挥方便快捷的特点,利用“天网”、“地网”和“人网”的优势,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村传输,使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前,由于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种养殖业占据着农村产业的大半壁江山。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科技含量低和管理水平差,已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先进手段,集中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引导他们从传统的作业的方式中走出,树立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的观念。远程教育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许多农民群众不在局限于、热衷于传统的种养殖业,而是纷纷利用所学到的农业实用技术,结合当地优势,积极调整结构,搞起了立体种养殖和掀起了产业建设的热潮。在榕江县本里村,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后,农民群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种果树、栽葡萄,养鸡、鸭、鹅,养猪、牛、羊,各行各业就象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车江坝区,广大农民运用远程教育学到的科技知识大力发展西瓜蔬菜产业,并加强田间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业效益。

(2)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培训目标是指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乡土人才队伍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群众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持续不断的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至少掌握一至二门农村适用技术,成为有觉悟、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和适应农村小康建设需要的新型劳动者和管理者,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远程教育站点建成之后,各级站点紧紧围绕“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宗旨目标,充分发挥设备作用,大力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的培训,拓宽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视野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广大农民群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学到的技术知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或绿色产业,开辟了增收的新途径。自远程教育开通以来,榕江县平阳乡硐里村共开展党员干部培训102次,农业技术培训200余次,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收入。如村二组的村民石老见,他积极发展养殖业,养了8头黄牛,实现年增收10000余元;养母猪两头,实现年增收3000多元;养肉猪4头,实现年增收5000元。这只是远程教育在榕江促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3)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认真实施好这一工程,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加快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榕江各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使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由于经济、文化、教育相对滞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农村党员干部教育还存在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时效性不强、覆盖面小等问题,这种状况与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迫切要求采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积极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为目标,各农村基层组织积极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开展学习培训,切实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兴建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加快了农村的发展。

三、下步如何利用远程教育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从上可以看出,远程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问题,从一定角度上讲,其实就是农民问题。如何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推向纵深,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常值得去研究,去探讨。远程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全面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建立长效的机制,才能使其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下步如何运用远程教育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通过深入调研,提出几点粗略的建议:(1)进一步加大远程教育的宣传力度,使远程教育深入人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远程教育的作用、目的和意义,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了解到远程教育是一项富民工程。(2)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村官素质和群众素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大力开展政治理论和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增强农民群众致富的本领。(3)着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及群众喜闻乐见的课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到群众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缺少哪一方面的知识或对哪些种养殖技术感兴趣,然后根据群众所需和结合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整合资金和资源,搞好课件开发,使农民群众受益。(4)建立长效机制,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当前,远程教育工作的重心已转入“管、学、用”阶段,如何使远程教育管出水平、学出效果、用出效益,是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其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远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根深蒂固,长期捆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央作出决定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不仅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各级党委通过狠抓落实,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这为试点工作在全国的铺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三农”问题将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也将很快得以实现。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8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