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懂农业,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不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学深悟透“三农”思想,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优化知识结构,始终保持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断丰富“三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要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拿出务实管用的措施办法。
2、爱农村,为乡村谋振兴。要树立起建设美丽家乡、投身伟大事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等工作中建功立业。
3、爱农民,为农民谋幸福。要带着感情做“三农”工作,把农民群众当亲人,多关心农民疾苦,多帮助农民增收,多向农民学习,多从农民角度研究政策。
扩展资料
成为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还要把握和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是与非。对大是大非问题必须头脑清醒、态度坚定,有政治意识、政治定力,把鲜明的是非观贯穿到工作各方面、贯彻到一言一行中。
二、正确处理取与舍。要多花点时间在学习和研究问题上,树立终生学习的追求,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学习,善于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形势、解决问题。
三、正确处理实与虚。树立实干家的意识,迎难而上,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发扬“钉钉子”精神,闯出一条推动发展的新路子。同时,要严以律己,保持一身正气,把名利、得失看得平淡一点,对自己的约束严格一点,守住底线。
中国青年网——韩长赋:争做“一懂两爱”的农业干部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
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
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
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
扩展资料:
三农衍生影响
第一、政策问题
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
第二、医疗问题
缺钱是农民的主要问题,但由于近代偏向于发展西方昂贵的西医而疏忽了农民几千年来都依赖的廉价的传统中医的发展,致医药昂贵,使农民因病致贫。
三农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在网上键入“三农问题”搜索,有简体中文网站和网页17000项,三农问题研究已十分深入。笔者认为:中国农村地域广,东西跨越5个时区。
南北气候迥异,各地资源禀赋差别大,东、中、西部经济条件悬殊,不可能有一套适合全国各地农村的最优方案,靠一个“一号文件”解决农村所有问题。这里,笔者提供两条基本思路,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思路;二是农村地区的一揽子改革思路。
百度百科—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