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的四期工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9:13:48
字号:

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从2001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10年创下了年均造林面积、年均中央投资、年均增长森林覆盖率“三个第一”。10年完成造林面积790.9万公顷,完成中央投资84亿元,森林覆盖率净增近4个百分点。通过前4期工程的持续建设,生态效应累积发挥,综合效益逐步凸显,工程区生态状况出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

三北工程的四期工程

一、重点治理区的风沙危害得到全面遏制。

四期工程主攻防沙治沙,在重点风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58万公顷。与上世纪末相比,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净减少。据最新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区有陕、甘、宁、青、蒙、晋、冀、黑等8省(区)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年均减少1500平方公里,缩减面积占全国的85.3%。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已实现了根本性逆转,已进入改造利用的新阶段。

二、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10年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150多万公顷。工程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3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有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年入黄泥沙减少20%以上,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模数双下降。

三、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

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基本建成了规模宏大、县县毗邻、互为一体的大型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区农田林网化程度达68%,农田面积和粮食产量呈双增长。据长期定点观测,由于农田防护林的作用,工程区粮食亩产由建设前的100公斤/亩提高到300多公斤/亩,总产量由0.6亿吨提高到1.53亿吨。特别是三北工程营造的农防林和用材林,活立木蓄积达4亿立方米,已具备年产2000万立方米木材的生产能力。

四、区域性特色林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坚持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思想,大力推进区域性特色林产业基地建设,营造各类经济林基地63.41万公顷,初步建成了以苹果、红枣、香梨、板栗、核桃为主的一大批特色经济林基地。工程区经济林基地总面积达432.1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1308.26万吨,年产值177.8亿元。森林资源的增长催生了以林为主的种养加工业、沙产业、苗木产业、森林旅游等蓬勃兴起,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不断强化。

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为我国大规模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开创了先河,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锲而不舍,铸造了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三北精神”,为丰富和发展林业行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工程建设培育了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等一大批矢志不移、扎根荒漠、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英雄人物,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楷模。三北工程在国际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维护全球生态建设安全的标志性工程。

三北防护林是哪三北

结历史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十分关怀、极为重视。1979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9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9年,共需造林5.35亿亩。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三北”指的是西北、华北和东北。“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由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负责建设。该工程能减缓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程,是中国重要的建设工程。

扩展资料: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11月启动,由国务院于次年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总共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工程规划期限为70年,现已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据调查,三北地区在上世纪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

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经过40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当前,三北地区生态依然脆弱。继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6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