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一篇,你看看,对你应该有帮助
未来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向
中国在入世谈判中,已作出一些承诺,未来的农业必将是开放的农业。入世必将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给中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入世后的挑战,中国的农业和农产品贸易体制也必须在近期内作出较大的改革调整,才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市场化的中国农产品贸易体制,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但是对粮食、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战略性农产品加以适当控制是必要的。
一、关于一般农产品自由贸易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从根本上讲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改善中国农村人口的经济状况,从整体上提高人口素质具有战略性意义。
首先,贸易自由化可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提供更好的贸易环境,将大大促进中国优势产品的出口。
贸易自由化,并不只是意味着中国要更大地开放国内市场,也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可以更便利地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据海关统计,1998年中国农产品(包括关贸总协定口径及渔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顺差55亿美元。农产品贸易总值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6.8%,出口约占中国出口总值的7.5%。这说明,中国有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是有相当竞争力的。贸易自由化将为中国农产品贸易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扩大进口的同时也促进出口,并且中国在出口方面可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因为中国在多数农产品(主要是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具有价格优势,如肉类方面,除鸡肉外,猪肉、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50%还要多,牛肉价格要低80%以上,水果价格则普遍比国际市场价格低40%—70%,而蔬菜价格更低。所以,只要这些产品质量过关,就会有较大的价格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开放中国农产品市场,外国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会扩大,但中国得到的国际市场份额可能更大。
其次,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也会刺激中国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农业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动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如何把大量(上亿)个体的、分散的农业生产者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用充分、准确的市场信号引导农业生产者生产优质、适销产品,用市场化的价格机制鼓励生产者采用各种农业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生产者的经济效益。过多的政府介入,短期内可能会给生产者带来利益,但长期来说则只能损害生产者利益,因为政府行为往往会扭曲市场机制,过多的保护也增加了旧的生产体系的惰性,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而且由于政府财力的局限,不可能长期保护下去,一旦原有的保护体系崩溃,农业生产者又不可能马上适应市场进行生产转轨,必然受到更大的伤害。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贸易自由化,无论对于政府、生产者,还是经营者、消费者,都是有益的。
市场化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包括市场管理体系(市场准入、关税配额、检验检疫、内外销售)、政策法律体系(国内政策法律与国际规则相适应)、市场经营主体等。
(1)从市场管理体系来讲,首先把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结合起来。中国目前存在着行业部门分离,生产和贸易相互脱节的问题。管生产的不了解市场,管贸易的又控制不了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发展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其弊端也越来越突出。实行农产品生产贸易一体化管理,将大大完善竞争秩序,增强农产品对外竞争实力,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同时,扩大农业出口。其次是一般农产品进出口放开,对一些战略性的农产品规定市场准入量。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玉米、小麦等谷物将成为中国的主要进口农产品,进口量将有较大增长。出于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考虑,为了达以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应对进口粮食(主要是玉米和小麦)的市场准入量作出适当规定。在制定市场准入量时,应考虑到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可接受程度。
(2)从政策法律体系来讲,一是要适应世贸组织规则,改变过去对农业补贴的方式,建立新的农业生产补贴和支持政策。发达国家一直对农业采取补贴支持的政策,而中国则一直采取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让农业支撑工业发展,影响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目前中国包括基础建设、粮食价格、贫困地区的扶持、自然灾害救济、生产资料补贴等支农资金加起来,每年不足300亿元。按WTO的框架要求,允许中国对农业生产每年补贴485亿元,还有近200亿元的上调空间。而且中国对农业的补贴是一种投入补贴,主要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导致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扭曲,降低了农业生产资料的分配效率。今后中国应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把补贴方向集中于农产品上,以农产品的保护价格为手段,最终确立以生产补贴为主体的农业补贴支持方式。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在重视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加速引进技术的同时,还应注意知识产权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这是保护农业科技投资的有效手段,也是农业科技投资能够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三是健全和完善现有的贸易和进出口货物检验检疫法规。
(3)从经营主体来讲,应鼓励私人企业从事进出口经营业务,实现贸易主体多元化。自由企业制度意味着国家减少对外贸企业注册登记的限制,具体的进出口业务包括进出口时间、数量、交易方式、价格选择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来确定。
二、关于粮食自由贸易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以农促工的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工业作为中国的优先战略,因此对农业实行歧视性政策,反映在粮食贸易政策上,就是粮食进出口权由国家掌握,每年进出口的粮食数量由国家计委根据国内粮食生产、供求情况来确定,然后分配给各省市,再由有粮食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对外签约履行合同。
这种粮食进出口贸易体制由于决策时滞长,导致效率低下,并不能很好地起到调节国内粮食供求的作用,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脚步的加快,中国亟需建立起顺应全球化步伐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体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国际粮食贸易。
当前有人主张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包括粮食市场,要求粮食自由贸易。其主要理由是:(1)中国历来对粮食市场实行的计划控制已经使中国经济付出了极大的代价;(2)政府的财政包袱越来越重,对粮食的巨额补贴已经使财政负重难行;(3)硬性的购销、收储、种植计划,不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增长;(4)当前国内已经出现粮食过剩,农民期望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提高收益;(5)粮食不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长期形成的“泛政治化”倾向是对粮食认识的一个误区,阻碍了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但无论怎么说,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品,在中国粮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粮食的安全市场化是基于这样两个假设:(1)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完备的市场体系;(2)粮食贸易是一个国家的纯粹经济活动。事实上这样两个假设都是不成立的,就前一个假设来看,一个多边的统一的国际粮食市场远未形成,贸易常常受国家意识形态和国与国之间政治分歧的影响;就后一个假设来看,尽管贸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粮食禁运的可能性,但粮食被某些大国用作外交手段来干预他国内政的事情也是存在的。随着贸易依存度的提高,粮食不安全程度也随之提高。中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在制定农产品贸易政策时,首先要从安全出发,对主要农产品采取必要的调控,对关系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粮食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里还要强调的是:中国是一个农民占70%的人口大国,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处于弱势,且农民又是政权存在的支持力量。一旦开放过快,对农业和农民形成冲击的后果是无法预测的,因为开放之后,进口什么、出口什么,进出口的比例,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还是引起国民经济衰退,不是可以由某个能人政府任意控制就控制得了的。过多地进口粮食,会造成短期内城市消费价格降低,但是从长远看,如果粮农的收入得不到保证,粮食生产就会受到打击,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这些农业人口占人口比重很小的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不惜以高补贴维持粮食的高成本和高价格,以平衡城乡收入水平。拥有8亿农民、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更应该注意城乡之间的利益协调。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除了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充分的机会外,还使自由流动的资本更具投机性,所可能造成的恐慌更大,给国内粮食市场秩序带来的不安全性成倍增长。一旦发生大面积的粮荒,危及的不只是农业,而可能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受影响的也不只是农民,而可能是整个国家。适当的粮食保护是有益的。市场开放是一个趋势,但必须控制开放的速度。推行有松有紧的开放,并做好前期准备,逐步减少开放后的负面影响才是积极明智之举。
三、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配套问题
1.政府定位
政府定位原则上逐步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指导,在总量控制的同时,放宽流通方面某些具体环节。
2.改革的重点是理顺体制
在宏观管理方面,目前中国实行生产、流通、出口、财政补贴分业管理,未能形成覆盖整个农业领域的宏观政策。而WTO框架下的“农产品协议”规则牵涉到整个农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生产与市场脱节、消费与贸易脱节、国内与国际市场脱节的调控体系。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是建立国内国外市场一体化的农业领域的流通格局。具体地说就是要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资本配置、农业生产、农产品国内销售和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三个一体化”。
3.选准切入点,逐步放开粮食流通领域
允许符合条件的生产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在产区的种植、加工、仓储、合同定购方式进入产区直接收购粮食,通过市场竞争的客观效力,保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现在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已全部放开,在放开进出口经营权的同时,是不是可以适度放开国内粮油市场。国营专业粮食进出口企业多年来一直只能作为各省市粮食购销企业的出口代理,不能从收储环节直接拿粮,不但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被截断,难以及时反馈市场信息,而且增加了中间环节,增加了费用,使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竞争能力,而且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运营费时费力。
此外,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等环节有许多出口加工企业不能进入的地方,这样在整体运营上就要依赖内销部门,无法自主决定进口或者出口时机,限制了出口企业的经营广度和深度。由于没有跨区域的粮食收购权,难以形成与供应链条的对接关系,有些地区农户缺乏最终用户或加工企业的有效指导,盲目地不顾当地条件发展某些优质农产品,结果导致高质低价。在这些方面,国外的粮食企业基本上是国内国外上下游、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如美国的卡吉尔、法国的路易达浮等。
适应流通体制的改革进一步调整农业政策和农业贸易政策,中心是通过提供农业补贴来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建立以农产品价格支持尤其是粮食价格支持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在支持方式上应该是由投入补贴转向产出补贴。
怎样做农产品外贸?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或叫农产品国际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农产品是最早进入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工业化了的现代社会中,农产品在国际商品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已日益被工业制成品取代,但仍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而且绝对额仍在迅速增长。
世界农产品贸易额1955年为423亿美元,占世界国际贸易总额的34.5%,至1993年增长至4696亿美元,占世界国际贸易总额12.6%。比重的下降,是农业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重要反映,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下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农业生产社会化日益越出国界的产物,是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一个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是反映该国农业生产力国际分工的标志,也是反映该国农业开放度的重要标志。在历史上,落后国家出口农产品、进口工业品,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进口农产品的传统国际分工,今日虽然还没有完全消失,但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同时也成为主要进口国。
这是因为发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已经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和程度,往往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农产品出口贸易原则上是建立在国际比较优势基础上的。
在早期,这种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将持续存在,但在现代农业中、技术的优势日益成为主导因素,并成为资源优势能否转化现实的关键因素,以农业的开放度、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往往与农业现代化成正相关。
然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并不单纯取决于经济优势比较的因素,它实际上取决于多种因素,诸如:国家的综合经济国力,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外贸政策,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形势、世界市场的变动等等。所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通常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特别像粮食这样重要战略物资的进出口贸易,更是如此。
从19世纪末以来,世界主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虽然有发生短缺、供不应求的时候,但大多场合供过于求,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性农业过剩危机占据主导,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即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粮食等短缺危机,由于他们缺乏支付能力,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竞争。
世界各国为了切身利益,都尽可能采取了有利于本国农业的对策,至少尽可能争取减轻对本国农业不利程度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国家经济联合,以及各种农产品专业协会等等。
站在各自立场上,他们或者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和限制,允许农产品自由输入和输出,实行减免关税和自由竞争政策等。或者主张保护贸易,主张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出口、鼓励出口等限制政策。农产品国际贸易成为世界国际贸易的一个矛盾焦点。
1994年,在原关贸总协定组织(建立于1947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WTO),至1997年年底,有132个成员国。经过长期的谈判,在农产品贸易上达成协议,有步骤的、分期推进农产品自由贸易,减少进出口障碍,减少农业补贴,鼓励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推动农业的发展。
我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缔约国之一,后被排除在外。现正在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处在谈判、斗争的关键时刻。一旦加入,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既带来了极好机遇,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了很大发展,这是我国农业日益国际化的重要表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产品进出口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在当时我国对外贸易中占很重要位置。
据外贸部门统计,195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3.7亿美元,出口10.22亿美元,进口13.5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农副产品出口5.69亿美元,农副产品加工品为2.65亿美元,两者合计为8.3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81.6%。
至1980年进出口总额增至378.2亿美元,在出口总额182.71亿美元中,农副产品出口34.19亿美元,农副产品加工品 53.97亿美元,两者合计88.1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48.3%.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粮食、花生、烟叶、茶叶、水果、猪肉、家畜、水产品等。进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包括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进口的农产品在50年代较大的只有砂糖、棉花等,60年代后开始较大量进口小麦等粮食。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先,农产品出口,扩大了农产品市场容量,使农业不仅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还可以开辟日益扩大的国外市场。这对我国供过于求的农产品,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会拉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农产品出口的扩大是与创汇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创汇农业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所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商品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销售、科研、金融等服务业,是最利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体系,也是最有利于采用现代技术的体系,因而创汇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
再次,农产品进口从数量上,特别是在质量上改善了国内市场的供应,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合理的农产品进口还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如80年代初增加了粮食进口,减轻了市场压力,支持了多种经营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向良性循环发展。
农产品进口增加了优质工业原料,有利于工业化,如优质棉花、羊毛进口,推动了我国纺织工业和服装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出口。再次,农产品进出口还在增加外汇、改善国际收支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此外,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还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我国农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农业与世界市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意味着双方依赖度在增加。中国农业的发展对世界与各国的影响加大,从而促进了他们对中国农业的研究加强。
农产品自己不能直接做外贸的,因为涉及很多资格和检疫等等,所以要找专业的农产品进出口公司帮忙。
农产品的外贸市场还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你做农产品的规模够大的,可以自己做一些国际权威认证。借助相关国际性的农产品展销会,和电子商务平台做外贸,例如广交会,阿里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等等
我国的农产品是指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如高粱、花生、玉米、小麦等。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
中国首次成为其整个财年排名第一的出口市场。美国农业部预测,当前财年对中国和加拿大的农产品出口额将各为190亿美元。过去一年,中国大量购买美国棉花引起关注。中国在10月中旬时曾购买90万吨美国棉花,据信在3月购买了125万吨棉花的未具名买家也是中国。中国是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棉花出产国,美国是世界第一棉花出口国。整体看,美国2011财年农产品出口创纪录,出口额达1,374亿美元,预计始于10月1日的2012财年出口额将为1,370亿美元。主要出口市场为中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欧盟和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