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红灯笼是汕尾的名优荔枝。据说,凤山红灯笼荔枝己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1991年开始,崔保国购买了一批荔枝嫁接苗,种植在那片美丽、富饶的品清湖畔凤飞山下。经过多年培育、栽培,1997年终于结果,2002年命名为“凤山红灯笼” 。自此以后,我市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荔枝品种。
在2011年,凤山红灯笼被评为市首届名优农产品。2017年,在广西玉林举办的中国国际荔枝产业大会召开期间举行的“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上,凤山红灯笼荣获金奖……
汕尾的凤山红灯笼是名优农产品,获得这么多殊荣,可惜,当地人却有不少人不认识她。今年来这样的现象渐渐变化着。
初识凤山红灯笼那是多年前的事,记得那年夏天,朋友聚会,有位朋友拿了一袋荔枝,说是凤山红灯笼,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说是荔枝,我们都有些好奇。朋友介绍,凤山红灯笼荔枝,品质优良,皮色鲜红,果肉爽脆细嫩、肉多核小、滋味清甜。听到是这么优质的品种,大家迫不及待,纷纷剥开来品尝。果然,果肉爽脆细嫩、肉多核小,入口就给人不一样的口感。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那清甜的滋味,不同于其它荔枝是那浓郁的甜。大家吃过都觉得好吃,多年后,想起那个味道记忆犹新,时时回味着那个味道。
从那个夏天开始,每年荔枝红时,都格外期待凤山红灯笼上市。盼望着,再一次品尝那个清甜的味道。从四月份抢先上市的“三月红”开始,接着乌叶、妃子笑、凤花、桂味、糯米糍……看着朋友、家人吃着那么欢快,那么贪嘴,我总忍不住的说,凤山红灯笼才好吃呢,这些算什么。朋友、家人说凤山红灯笼在哪里呀?是呀,这么多年,在市面上一直没遇见过凤山红灯笼。言语说得再好,也不及人家亲自品尝一番来得实际。有时,与我一起品尝过的朋友总会解释,今年减产了,今年没出产了……听着朋友这样牵强的解释,知道她是安慰我的。
没想到,今年的夏天,再次遇上凤山红灯笼。同样是朋友的聚会,有位朋友拿着自家种植的刚摘下的桂味荔枝。桂味荔枝果皮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果实虽小,但肉脆、核小、味甜。大家吃着都说好吃,因怕上火虽说好吃,也有一些人只试吃着一两粒,也就作罢。没想到,那位迟到的朋友,也带来了荔枝,说是凤山红灯笼。听到是最近人气旺盛的凤山红灯笼,大家纷纷围拢在一起,拿着一颗两颗细看着、品尝着。
最近在汕尾举办的荔枝文化节,在城区宝楼村开展的第二届荔枝旅游文化节,这个凤山红灯笼纷纷得到市民们的称赞、喜爱。汕尾的日报也专版介绍着这凤山红灯笼。在这样一系列的宣传下,果然不一样。汕尾的人们,对凤山红灯笼渐渐有着更多的认识。
今天,难得遇上这凤山红灯笼,大家兴致勃勃细看着、品尝着。品尝后,大家纷纷点评。有人说,比刚才那个桂味好吃呀,桂味那个甜是比较浓郁的,而这凤山红灯笼的甜比较清爽、清澈;有人说,凤山红灯笼的果肉比桂味更紧致、更弹性,口感更好;有人说,这样的清甜像一股清泉般甜美,很难得,喜欢这样的口感;有人听说,她的果肉是爱心的形状,更是剥开果皮,细看着,果然有爱心的模样,看着兴奋得手舞足蹈;有人更是把她与桂味放在一起比较,没想到,同样是皮色鲜红,凤山红灯笼是硕果,果实饱满,呈正心形,桂味小小一粒果实,显得单薄、弱小。大家欢快的你一粒,我一粒,吃着凤山红灯笼。刚才谁在说吃荔枝会上火,不肯多吃桂味的那位,是谁呢?大家围拢在一起,都分不出来。
以前人们会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今优质的产品越来越多,我想,对于凤山红灯笼这样名优农产品,还是要多宣传,多推广。最起码在本地的超市、市场应该广泛上市。我们汕尾自家的名优荔枝,要让更多的汕尾人认识、认可、喜爱。
广东按“4321”布局乡村休闲产业,建世界知名休闲农业县
汕尾港邻近渔场,出了港口是汕尾渔场,往东是汕头渔场,往西是珠江口渔场,每年秋汛是该港最繁忙的季节,除本港拖网渔船外,还聚集有粤西、广西和福建等地的拖网渔船四五百艘,为我国南海区六大特等渔港(汕头、汕尾、广州、湛江、北海、红沙)之一、广东主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该港目前有渔民25000多人,渔船1120艘(3.27万吨位),每年鱼产量超过12万吨(产值约9亿元),占汕尾全市鱼产量的1/5。该港的渔业是当地群众的经济命脉,建市前,它养活了汕尾镇1/2的人口(包括为渔业服务的水产品加工、运输、销售,渔船渔具制造、修理,以及制冰、供水、供油和餐饮等行业),建市后,它养活了市区1/3的人口。
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对汕尾港的渔业基本设施建设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已把其建成为国家一级渔港。其中规模最大的投入是渔船避风塘建设项目,该项目自1997年3月动工,至2002年10月结束,历时5年7个月,工程总造价为7706万元,建成了渔船避风塘(奎山湖)西护岸800米、北护岸879米、北岸码头基础250米、防波堤744米,疏浚了港池和航道,形成了80万平方米的避风水域,同时造地20万平方米。
该港目前虽然为国家一级渔港,但其基本设施已跟不上渔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2000年扩建海滨路,拆除了5座渔业码头之后,给渔民御鱼和补给生产资料带来了不便,因此,渔民们迫切希望汕尾中心渔港建设项目能尽快上马,并尽快建成投入使用。汕尾中心渔港的建设规划为3个区,一是水产品交易区,设在现在的市港务局旧港区,面积4.5万平方米,建码头450米;二是渔港综合管理区,设在奎山湖东北角,面积1.1万平方米,建码头150米;三是水产品加工区,设在梧桐村东侧,面积22.4万平方米。
《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正式出台,明确要在广东推进形成“四边三道两特一园”的乡村休闲产业“4321”空间布局。到2025年,全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要成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展望2035年,全省乡村休闲产业要打造成千亿规模美丽经济产业集群,年接待休闲观光游客有望达到3亿人次以上,建成1-2个有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重点县。
《规划》提出坚持立农为农、坚持绿色引领、坚持创新融合、坚持统筹发展四个原则,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广东乡村休闲产业的总体要求、构建布局、乡村休闲产品体系、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2022年4月6日,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迳头村,春耕后的田地与远山及乡村形成一幅美丽的春日田园画卷。南都拍客 付海燕 摄
村游规模成熟、高端消费群体占比高
“美丽经济”市场潜力巨大
《规划》指出,广东乡村休闲产业资源丰富,消费群体潜力巨大,乡村基础设施发达,美丽基础坚实、业态类型丰富、品牌效应凸显。这是现阶段广东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形势和优势。
据统计,目前,广东已累计建成肇庆封开等5条省际廊道,打造了广州“花漾年华”、佛山“百里芳华”、茂名“精彩100里”、汕尾“蚝情万丈”和陆丰“滨海走廊”等200多条美丽乡村风貌带、570多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全省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 示范县(区)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2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项,向全国推介24条乡村休闲精品线路,共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 示范镇147个、示范点407个,认定50家广东农业公园。
《规划》进一步分析,从消费市场来看,广东毗邻港澳,常住人口达1.26亿,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有8617万人,消费群体巨大,且高端消费群体占比高。预计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城镇常住人口10150万人,乡村休闲需求旺盛。并且,广东气候优势明显,四季均适宜出游,“景美人少、休闲放松、车程短、开销低”的周边游、乡村休闲,也成了都市居民出游的普遍首选。
从资本投入来看,广东省财政持续投入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乡村产业振兴基金等合力撬动 社会 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特色小镇、乡村民宿等乡村休闲产业受资本市场热捧。与此同时,广东股权交易中心“乡村振兴板”的挂牌,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驻镇帮镇扶村、“万企兴万村”行动,以及吸引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的举措,调动激发优质要素流向乡村,也为乡村休闲产业赋能提速。
形成乡村休闲产业“4321”空间布局
打造千亿规模美丽经济产业集群
总体来看,广东乡村休闲产业仍存在“智”创资源供给、“农”本资源发掘不充分,“聚”集资源融合不深入等问题,亟需统筹优化发展。
因此,《规划》中明确坚持四个原则,即要坚持立农为农、坚持绿色引领、坚持创新融合、坚持统筹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农耕文化为魂,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进形成“四边三道两特一园”乡村休闲产业“4321”空间布局,优化时令乡村休闲产业体系。
“4321”空间布局具体指:4为“四边”,即城边、景边、海边、村边;3为“三道”,即交通干道、碧(绿)道、南粤古驿道;2为“两特”,即少数民族特色居住区、古镇古村特色村落;1为“一园”,即农产品加工 旅游 园区。
从具体的目标来看,《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成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乡村休闲 旅游 人次达1.8亿。珠三角都市农业、水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湾区、世界级 旅游 目的地;沿海两翼休闲渔业、滨海风情以及潮汕、雷琼传统村落联动发展,打造乡村休闲 旅游 产业带;北部生态发展区休闲产业生态化、农业生态产业化同步发展,客家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特色凸显,打造粤北生态 旅游 圈。
展望2035年,《规划》提出,全省乡村休闲产业将打造成千亿规模美丽经济产业集群,年接待休闲观光游客3亿人次以上,建成1-2个有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重点县。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认为,《规划》突出“可行”这一特点。一方面,结合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省教育、工信、住建、交通、人社、自然资源、水利、文旅等专项规划,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培强“三品一标”,创新发展模式,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人才队伍,引领示范发展等六大任务推进落实,并提出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联农带农、推进重点突破、优化要素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指导性、可行性强。
另一方面,示范引领实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好农村路”、南粤古驿道、万里碧道等建设,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整治提升,全域推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将以《规划》为指引,按照以“小切口”推动“大发展”的思路,整合各方资源,系统、聚力、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