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7:38:50
字号: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转变发展观念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一是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二是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三是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快改型进程

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镇。

3、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4、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三农”问题中体现的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

 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18亿亩耕地如何保障?国家耕地使用虽有“占补平衡”的原则,但城镇化过程中占用的往往都是肥沃良田,补上的却各不相同,在数量平衡的障眼法下,耕地质量如何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中,耕地污染程度在加剧,我们的耕地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如何保障?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们探讨了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严守18亿亩耕地红色警戒线

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不能打着城镇化的旗号违规占用耕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提到,“城乡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然而,全国政协委员蔡克勤、谢俊奇坦言,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违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乱占耕地、未批先建,违法用地层出不穷,尤其是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和违法建设小产权房。

城镇化和耕地保护似乎是一对矛盾。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认为,城镇化要占用一定的土地,怎么使土地资源在城镇化过程中得到优化配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也可以说是一对矛盾,是对各地一个非常重要的检验。

至于解决矛盾的办法,张大卫认为,从规划上,要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要转移,对产业转移的规律性要求要加强分析研究。二是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两者要形成合理布局,避免出现隔离,最好形成统筹的大的国土规划。

从落实上,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实现“三规合一”,这是保证规划“不走偏”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产业聚集发展规划一定要做到精准对接。再次,要千方百计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力挖潜,实现节约用地。最后,积极试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挂钩”政策。运用好这个政策,加快周转,科学安排,使富裕的、多余的、粗放的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实现集约利用,同时城市发展的空间扩大。

占补平衡要算面积也要算质量

在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原则,占补平衡是新《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耕地保护的基本制度,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建设单位必须补充相应的耕地,以保证耕地不减少。然而,仅保住18亿亩耕地数量是不够的,还要看这些耕地的质量状况如何,它的产出能力是否有保障。

在实际过程中,占补平衡存在很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张百良对记者说,我们的城市大都建立在相对平整的、水利条件好的土地上,这在农业生产上都是属于耕地质量等级比较高的肥沃良田。城市扩张和城镇化发展所占用的都是周边的良田,而补上的耕地就不知道是什么了,有的地方在山脚下开块地就说是耕地占补平衡了。首先这地是不能用的,我们知道石头经过上千年才能变成耕地,山下的地就算能用,质量也根本不在一个等级。

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新开垦耕地与占用耕地相比,一般相差2~3个等级以上,其生产能力不足被占用耕地的30%。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忻城县土肥站副站长蒙铁英认为,土地补差不能面积相同就行了,必须有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必须由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共同验收。据了解,去年底,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已经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城镇化带来的耕地质量问题正在受到重视。

重金属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三废”大量排放,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局部地区还有加重的趋势,尤其是重金属。

根据九三学社提案中的数字,重金属污染在大城市、工矿区周边情况相当严重。如广州有50%农地遭受镉、砷、汞等重金属污染;辽宁省八家子铅锌矿区周边镉、铅含量超标都在60%以上;湖南省清水塘工业区附近镉、铬超标严重。污染区出产的农产品不同程度的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超标的农产品高达100~150亿公斤。

对此,九三学社建议对重金属污染的面积、程度、类型和危害进行全面的调查、检测与分析,建立长效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土地重金属污染变化动态,国家予以专项资金支持实施。要统筹协调,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从源头抓起切实阻断污染源,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污染的程度调整种植结构,严重污染的,改种非食用作物。要采取多种措施对农产品产地污染进行治理修复,而加快其治理修复进程有赖于科技的创新与突破,建议作为国家重大项目列入“‘十二五’科技计划”,同时加大技术推广。

1、市场的基础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2、推进城镇化。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3、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目标。文件强调,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文件要求,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5、国家财政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应起怎样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推动农村和和谐稳定发展。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6、促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7、扩大农村就业的意义及措施。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8、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9、正确认识推进农村改革的性质。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制度,使新农村充满生机和活力。文件指出,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5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