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桃园三结义这一出自《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并不陌生,他用第1章便写明了关羽、刘备、张飞非亲兄弟的兄弟真情。他们之所以能够结为兄弟,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想在那个乱世之中有一番作为,他们心心相惜,而刚好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们就在桃园之中歃血为盟,结拜成三兄弟。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要遇到一个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是非常困难的,而他们便是在那样的情况之下认识了对方,自然是顺应天意,走到了一起。
其中张飞是一个非常鲁莽,粗鲁,然后容易冲动的人,虽然他是一个粗人,但是他却是一个不拘泥于小节的人,也因为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束缚着他,所以他说话比较的直,人也非常的豪爽。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十分的真诚的,他对于刘备也是十分的忠心。而刘备对人十分的宽厚仁善,而且他也是比较的具有谋略和智慧,善于用人,礼贤下士,年轻的时候他喜欢四处结交朋友,所以他为人也非常的豪爽,对朋友很正常,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都愿意追随在他身边。而关羽是一个正义凛然,无惧无畏,顶天立地的好男儿,他骁勇善战非常的能打仗,所以他也是一个性格非常豪爽的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三个人当中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同时也有一种英雄惺惺相惜的即视感,所以他们三个能够结拜为兄弟也非常的正常。
英雄与英雄之间从来都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所以他们就用最直接的方式选一个桃花浪漫的时节,在那个地方结拜为兄弟,这是最真诚的表达。他们不仅仅造就了一段佳话,也是令我们没有找到知己的人羡慕不已。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梗概?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桥段是作者根据民间传说,配合小说情节内容所需而编造出来的。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在民间就已经流传很久了。
在宋代,民间就开始流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宋末元初赫经在《重建庙记》中就有“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张飞)与昭烈(刘备)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到了元代,该故事越来越完备,并且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下面举两个有代表性的版本。
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对该故事是这样描述的: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关羽杀死此人,随后逃往涿州范阳。此时张飞正在当地开肉店。
这天,张飞外出,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告诉伙计,如果有人能从巨石下取出刀,就将肉送给他,分文不取,并让伙计记住他的住处。不久,关羽路过此店,听说此事,轻松地搬开巨石,从石下取出刀,却拒绝要肉。
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
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链蛇钻进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百度百科—桃园三结义
人民网—刘关张并未“桃园三结义”
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从关羽“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们当年有过某种誓愿,但史书只说他们“若兄弟”,并没有说他们已结拜为兄弟。
可能就是根据三人“恩若兄弟”这一点,加以想象发挥,民间便有了桃园结义的传说,而元人则根据民间传说把故事写进了《三国志平话》和杂剧。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在这之前,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虽然只有8万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国演义》的主要轮廓。其中就有“桃园结义”一节,先是关羽杀了贪财好贿、酷害黎民的本县县令,逃往涿郡,张飞见他状貌非俗,谈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饮。恰好刘备卖履后也进了酒店,几杯酒共饮之后,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张飞庄后桃园,各序年甲,“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这与《三国演义》的描写已大同小异。
桃园结义的故事,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这事见于《三国志·袁绍传》。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