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三农”将有哪些措施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6:42:22
字号:

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财政始终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采取措施,让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农村。

财政支持“三农”将有哪些措施

(1)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起,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9亿农民因此每年减负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取消农业税后,我国将没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税收和政府性收费。另一方面,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财税政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都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同时,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助力度,2006年安排资金85亿元,比上年增加30亿元。

(2)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从2006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到2008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支持农村防灾减灾机制,支持农村扶贫开发,促进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3)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三个高于”(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要求,推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等。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长14.2%,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和国债项目资金达300多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六小工程建设,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达105亿元。

三农业务是指哪些业务?涉及哪些行业,具体是什么?

一句话体现了中央对发展农业的重视。

中央的政策内容:为三农及微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指导等服务解决涉农资金瓶颈问题,并加大农业、农机、农技、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的投入与补贴,促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这是我理解的一部分,具体体现什么?我感觉是以前的经融危机造成大量的打工群体失业,加大农业的投入,可以引导失业农民积极重新投身于农业生产中去,毕竟农业是我国现阶段国之根本所在。不过现在全国大规模出现用工荒,加大农业投入是为了稳住农民,不至于盲目外出打工,毕竟发展农业也是有前途的。所以,中央提倡大力发展农业改革,加大农业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

最重要的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是希望人们认识农业的可发展性,让大家培养发展农业的信心,不要因为发展工业而损失农业,不然不会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其实现在估计已经没有18亿了。中央也是看到这点才加大农业投入

服务三农“三农”指的是农村、农业和农民。

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扩展资料:

“三农”的弱制性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无论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还是现代农业阶段,与二三产业相比,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还面临着难以预测的自然风险。其次,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总是受到一个上限的限制。农业的额外投入不一定与产出成比例。即使农民增加投入,也无法突破这一上限。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通过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

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一些大中城市小康,甚至到相对富裕的阶段,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大多数农产品需求弹性很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居民直接消费的农产品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增加,或减少。因此,农业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偏低。

百度百科-三农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4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