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有什么好吃的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6:39:24
字号:

锅贴豆腐,土馍,卷饼,粉条炖菜,鸡蛋不翻儿

济源有什么好吃的

土馍

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鸡蛋.芝麻.香油等为辅料,以王屋山一种特有的白面土为烘焙介质制作而成的。清香可口、外酥里软,是一种高铁、高锌、高钙、高钾、的传统风味食品。

卷饼

卷饼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风俗的名点。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有包制。在我们济源的下街,有一家叫做东平的卷饼店,馅有素的,有肉的,美味可口。

粉条炖菜?

又名“大杂烩”,该食品为当地风味小吃,流传已久,深受大众喜爱。“大杂烩”故名思义, 即将各种蔬菜、肉类和粉条烩在一起翻炒而成。首先将猪肉或牛肉、鸡肉做成熟食(炒、煮均可),再将各种蔬菜(青椒、豆角、青菜、白菜等)爆炒,后加入水,水沸之后, 将粉条放入水中,加入准备好的猪肉、各种调味品焖制好可。

济源概况?

浓郁的地方味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浙江济源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然也有着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各类精致的传统美食,满足您的味蕾,让您感受到江南风情的独特魅力。

济源的第一大名吃当属“大亚沙拉面”。这道面馆可谓是济源人的口碑之选。店家用的是传统的制面方式,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完全依靠自家面粉的自然发酵和机器压制完成。肥瘦相间的猪肉、豆腐丝、鸡蛋、蔬菜等食材被裹在鲜美的面条上,浓香扑鼻,馋人已极。

如果你想尝尝济源的小点心,那么您一定不能错过“豆腐脑”。这道小吃货真价实,选用的是当地的豆子,制作流程也是特别的考究。豆制品黄嫩细滑,搭配酱油、花生酱、辣椒酱等辅料,味道十分独特。一杯温热豆浆或是冰凉粥水,再来上一份豆腐脑,快乐的感觉瞬间油然而生。

最后一个介绍的是“油炸花生”。很多老济源人都认为,只有吃到这里的油炸花生才是真正的美味。汇聚了济源人的心血,流传了半个世纪,而且由于选用的都是当地的食材和特制的调料制作,吃起来也是格外鲜香,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就是济源好吃的地方的推荐。不管是大碗的沙拉面,精致的小点心,还是香浓的油炸花生,都是您品味浙江美食的绝佳选择,一定不要错过哦!

济源概况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从最新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战国至两汉时期“轵邑”以富庶闻名天下。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为中原历史文化名城。

济源市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辖8镇4乡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6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8万人。近年来,济源的城市建设始终者以“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强化管理、争创一流”为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开展“五创建”活动(创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1990年以来连续7次荣获河南省城市“三优杯”竞赛优胜奖,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

济源撤县建市以来,以老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先后修建、改造城市道路20余条,架设了7座城市桥梁和2座立交桥,城市主次干道总长达110余公里,形成了七纵八横的中等城市框架。近年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济源境内修建,沁北电厂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进一步推动了济源经济的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自然历史

济源是河南省十八个省辖市之一,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元月1日起,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市实行直管体制。

区位情况。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晋城市毗邻;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市隔河相望;西踞王屋,与山西省运城市接壤;东临华北平原,与焦作市相连,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在区位上是沟通晋豫两省、连接华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区的枢纽。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东引西进、南下北上的有利条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气候状况。位于北纬35.05°,东经112.38°,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其特征是: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济源市山区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呈区域或立体相态分布。平原区光热水三要素配合协调;沿太行山南麓有逆温存在;西北部深山区温度低而不寒,光照随地形的不同而有差异。

交通条件。焦枝铁路和侯月铁路在境内交汇,形成“丁”字型的铁路枢纽。207国道由北向南穿境而过,省道温邵线横贯东西,向西直通山西省侯马市,郭木线向北直达山西阳城,向南直通洛阳。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库的建成,济源至三门峡开航运输。目前,济源至洛阳、济源至焦作、济源至晋城高速公路已经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济源至运城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做前期工作。便利的交通条件,明显的区位优势,使济源成为晋东南、豫西北的主要商品集散地。

资源状况。山岭平川兼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和生存。全市动植物资源3200余种,动物中的猕猴、金钱豹、大鲵,植物中的红豆衫、连香树、银杏等均为国家或省级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多,主要有:煤、铁、铜、铝钒土、石英石、白云石等,目前已查明各种金属、非金属、能源、水气等矿藏41种,探明储量有19种,已开发利用的16种。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黄帝祭天、黄帝战蚩尤等众多传说就发生在这里。王屋山为古代九大名山之首,五龙口景区活泼可爱的猕猴达3000余只,小浪底水库呈现北方千岛湖景观。

文化渊源。济源因系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夏二世曾在此建都,史称“原”。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境内文物保护单位达260余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4处,文物总数量列全省各直辖市第二。济源又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千百年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愚公移山精神一直是激励济源人民加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行政区划

济源市共有4个乡、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50个居委会、484个村委会。

经济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适时调整发展思路,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八五”之前,济源的发展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坚持发展“五小工业”。在此基础上,1987年,济源将发展路子定位于工业旅游城市。1990年,济源进一步提出了“以市属骨干企业为支撑,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路,把加快发展的主要增长点锁定在工业经济上。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工业带动,坚持‘四轮'(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旅游业)驱动,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思路,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济源制定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十五”发展纲要,确定了12%以上的年均经济增长目标,并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济源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一争一创”的目标,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争第一,城市品位在全省创一流”。2003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又结合济源实际,及时提出了在中原地区提前十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这一系列重要决策的指导下,济源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产品、城乡、所有制、企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2004年济源市生产总值120.76 亿元,增长17.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7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83.51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28.38亿元,增长7.8%。

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产品销售收入、进出口总值等经济指标增幅位居河南省十八个省辖市第一,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端。

济源农业

济源市丘陵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水域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万亩;总人口66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

近年来,济源市农业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四个特色: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农业,重点培植六大基地:优质粮食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鲜切花基地、优质果品基地、优质烟叶基地,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4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为69%,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2.87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比重为44.2%。畜牧业的比重增加,畜禽产品、奶产品的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奶业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布局初具规模,特色农业基地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

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3406吨,比上年增长10.11%,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9606吨,增长9.8%;禽蛋产量28799吨,增长8%;奶类总产量4010吨,增长40.8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7.5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6%;农用拖拉机13842台,比上年增长7.2%,农用运输车33660辆,比上年增长8.3%;农村用电量19976万千瓦时,增长8.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773公顷,比上年下降3.4%。

城市建设

本着“建设山川秀美新济源”和城市品位在全省创一流的指导思想,以及“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原则,我市对城市进行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规模。“九五”以来,我市直接投资7.1亿元,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区道路已实现了供排水、路灯、绿化、慢车道和人行道全配套,部分道路供气、供热、弱电管线已实现地埋,架设了18座城市桥梁和4座立交桥,城市主次干道总长达160余公里,形成了“一环十纵十二横”的中等城市框架,城市框架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0余万。

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了济源篮球城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垃圾300吨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建成垃圾中转站36座,水冲式公厕40座;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8万吨,日供气能力8万立方米,年供热能力60万吨。

园林绿化。先后建成了世纪广场、迎春苑、惠春园、滨河公园等15个广场公园和游园,并开工建设了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济渎园林苑等一批精品工程和亮点工程;并见缝插绿、腾地造绿,建成了30余处街头绿地,绿化街道125公里,建成公共绿地近15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3.14%,绿地率达到28.1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14平方米,2000年跨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

现在,济源市将抓住被列入中原城市群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市区人口达到50万以上,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46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