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对做好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而最吸引网友眼球的是关于“省直管县”的提出,如何有力推进这项改革迅速成为广大网友关心的问题,大家也纷纷发表看法和建议。我来说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6次聚焦三农 强调稳粮增收 陈锡文解读一号文件:基于三点考虑 有三大内容五个重点视频:关注三农问题 解密中央“一号文件”五大看点 中央一号文件为何第6次锁定“三农”?网友文海:中央一号文件为何第6次锁定“三农”? 过去几年,中央已经连续发出5个加强“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那么加上这次发出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是第6次了,而这次中央一号文件仍然把目光锁定在“三农”,人们非常感兴趣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三农”。不管从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是从中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抑或是从短期夯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的要求看问题,中央第6次把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都非常有必要,意义非常深远,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中央一号文件三农政策的十字方针:“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令人振奋,文件规定之细,要求之高、力度之强是前所未有,通读文件,点滴说到亿万农民的心坎里,是亿万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网友石家友:掌声送给2009年一号文件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农产品卖难显现、价格下行,农民工就业困难、返乡增加,经济增长放缓、矛盾增多,对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春节刚过,中央出台了新的一号文件,简直就是送给亿万农民的一份新春贺礼。在我听来,电话中父亲的感慨,岳父的舒心,堂弟的激动……不就是广大农民送给2009年一号文件的掌声吗?这掌声,发自内心,是赞颂党的惠农好政策的歌声;这掌声,源于肺腑,是日子越过越美好的期待;这掌声,情不自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动人的和谐音符!网友关耳:“一号文件”6度锁定“三农”的战略性、紧迫性和根本性 中央把一号文件再次锁定在“三农”上,对于象湖南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这是中央根据“三农”工作现状拿出的“好方子”;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福音,为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下了“定心丸”;对克难攻坚中的全国人民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强大推动,为应对金融危机添注了“推进剂”。网友高福生:落实一号文件重在做好“四篇文章” 当务之急需做好“四篇文章”:一是要“稳粮”,通过增加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要“增收”,广辟增收渠道,拓展增收空间,扩大农民就业,努力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势头;三是要“强基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健全重农强农的体制机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提高农业农村持续发展能力;四是要“重民生”,搞好农村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IP:222.141.52.★农民,我国的大军团,理应得到生活上的保障,农民问题解决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正常进行,作为一名就读大学生应好好学习,毕业后投入农村建设的行列中。IP:59.175.130.★要重视三农,首先要解决看不起农村、歧视农民的问题。地方政府决策层重视的是城镇,钱还是用在城镇能显示政绩。城镇户口、农村户口的统一;农民工的社保问题、子女上学问题都不能解决,何谈农村的建设和发展?IP:221.192.148.★党的方针政策非常明智,虽然我是学生,对这些政策的理解深度还远远不够,但就我的知识水平而言,我认为面对经济危机,首先还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其中要特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合理分配,避免城市和农村之间,农村和农村之间出现过大差距,走出一条符合全体人民利益和意愿的新道路.支持党的政策!IP: 61.136.175.★中央一号文件显示农村前景美好,有奔头。IP:216.80.140.★促进农业发展,支持农民增收,惠及广大农民,利于经济回升,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最近看到一“专家学者”提出不应设耕地的底线,还竟然用牙膏和粮食相比。牙膏可以有替代商品,粮食对民生和国家安全可是没有可以替代的。保护耕地,保护农民,这是国泰民安的千秋大计。支持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来说说 推进“省直管县”的最大阻力在哪里?网友石子河: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具有极大的意义。这种体制改革后的时代效应,是让县市级经济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经济体。而从近年来浙江、吉林、河南、广东等少数几个省份已试点强县扩权成功经验来论证——长期为人诟病的市管县体制有可能逐步改革。如果是这样,就将出现一场空前的政府权力再分配。对这一点,我以为非常值得期待。网友阎兆伟:中央为何鼓励省“一竿子插到县”?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的发展,“市地管县”这个中间环节已经不适应“三农”的发展,它甚至就像市场经济中的“中间商”,阻碍“三农”的发展。中央精神要通过省、市、县才能转达、落实到农村、农民那里;中央扶植农村,补贴农民,要通过许多中间环节才能到达农村,进入农民家庭……这层层“落实”,文件精神、优惠“三农”政策,能不能在层层落实之中“变味”“走调”?很多实例已经证明这不是胡乱猜测。何况“三农”问题讲究“节气”和时间,减少中间环节,就是缩短时间周期……网友孙晓波:推进“省直管县”的最大阻力在哪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关于“省直管县”的提出,目标更加清晰,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从财政到行政,层次更加鲜明,这是中央从制度保障层面做出的又一个重大举措,这也是近6年来一号文件当中的重大突破,必将在推进“三农”工作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有力推进这项改革,至少要破除三大阻力,对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审慎的处置,坚定的推进!IP:60.181.107.★坚决支持省管县体制!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并适当提高县政府及乡镇行政级别,进行体制改革,党的各项农村政策才能落到实处。IP:219.103.72.★建议尽快实施省直管县,主要从人事上着手!IP:61.108.141.★地市级政府在信息、交通比较发达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大作用,不论从哪方面讲都应该及早撤消!为中央决策叫好!IP:61.164.142.★省管县,好!建议考虑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现在的农村党支部的作用明显的弱化,大学生到农村当支部书记,有利于村支部的建设 网友乡下客:支持省管县,关键是要有一批为农民办实事人。网友游客:省管县,市管县,关键是上一级的管理能力和政治素质怎样。如果省的素质随之强化,那当然比现在效果明显提高。中央应极力注重强化省的为民意识和执政能力。
三农的词语有:重农轻商,谷贱伤农,务农息民。
三农的词语有:重农轻商,司农仰屋,不违农时。2:注音是、ㄙㄢㄋㄨㄥ_。3:拼音是、sānnóng。4:结构是、三(独体结构)农(独体结构)。
三农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平地农、山农、泽农。
二、引证解释
⒈古谓居住在平地、山区、水泽三类地区的农民。后泛称农民。引《周礼·天官·大宰》:“一曰三农,生九_。”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三农,平地、山、泽也。”唐白居易《贺雨》诗:“宥死降五刑,己责宽三农。”清侯方域《代三省督府张公祈雨文》:“兹土而五月不雨,三农之失其业者,号呼之声日彻於耳,某心窃忧焉。”⒉指春、夏、秋三个农时。引汉张衡《东京赋》:“三农之隙,曜威中原。”《北史·薛辩传》:“命立庠序,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受业。”
三、国语词典
平地农、山农、泽农。
四、网络解释
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新世纪以来第十二个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重大。2016年1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8份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
关于三农的诗词
《秋社日崇让园宴得新字·鸣爵三农稔》
关于三农的诗句
当图一饱到三农欲抛万卷作三农三农容杂耕
关于三农的成语
司农仰屋重农轻商不违农时三三两两三十三天牛农对泣
关于三农的造句
1、从此以后,前卫人以如浴春风般的豪情,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前卫农家乐”一举成了农业旅游的一大品牌,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
2、己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供销合作社生于“三农”、源于“三农”,长期扎根农村,与“三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当前电力供需紧张,夏县供电支公司合理调配负荷,将有限的电力资源向“三农”重点倾斜,给县绿色食品厂“吃偏饭”只是其中的一例。
4、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甘肃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并成为甘肃“三农问题”解决的瓶颈。
5、如今,远程教育工程逐步彰显其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效应,被农民赞誉为“空中课堂”。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三农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