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农产品二次检验包装后销售”,属于商业,与纳税成本没有关系。免税、减税都是针对具体商品或具体环节的,而不会直接规定哪类企业或哪种名称的企业。所以,纳税成本的高或低,与你们“注册什么类型的公司”没有关系。
税金是多少?
首先是流转税(增值税),要看你是经营什么的。
农产品流通环节,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如果你们从生产环节做起(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可以免增值税。
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下列货物,税率为13%:
1.粮食、食用植物油;
2.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
3.图书、报纸、杂志;
4.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
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物。
其他农产品销售的增值税税率为17%。
再有就是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具体项目:
1.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
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3.中药材的种植;
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
5.牲畜、家禽的饲养;
6.林产品的采集;
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
8.远洋捕捞。
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
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农民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农产品的周期性较强,水果和蔬菜不易储存,需要尽快出售。同时,为了收回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再加上流通紧张的问题,大量供应将压低价格,导致“难以销售”。
在农村地区,品牌意识差导致了基于原材料销售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过多,导致农产品的迂回、长途运输和流通成本过高,也是造成蔬菜产销价格差距的重要原因。
大部分农产品是新鲜产品。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就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导致农产品滞销。许多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在市场上没有规模和知名度。
由于农村信息的相对闭塞,导致随大流、盲目扩张的问题。看谁种了某个产品增加收入,立即跟进,或某个产品销售情况好之前,第二年片面扩大生产,增加种植面积。农民生产的盲目性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问题。
全面准确匹配农产品产销数据,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提供和预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帮助农民规避一定的风险。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是解决农村贫困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农民真正富裕,社会才能真正繁荣稳定,而大数据可以让这一切变得更容易,它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为己任,帮助农业生产者和投资者实现精细种植和科学管理,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效益,提高现代新型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现场市场、冷链配送设施、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改善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实现配送现代化。
农民应该在专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最大限度地扩大专家服务的面积和效率,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亩土地产量,改善和稳定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分析当前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帮助农民做出最合理的种植规划,实现定制化生产,确保农业市场供需平衡。
农民在实施当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上的困难,物流上的问题,以及缺乏劳动力的问题。
一、农产品二次加工
现在农村很多销售的农产品还是属于原材料,比如说卖土豆,就直接选择卖土豆,而不会选择卖有土豆制成的某种食品。而售卖土豆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存期限的问题,就算物流再快到达大部分地方还是需要3~7天左右,如果使用顺丰的话,怎么说也都需要2~3天左右,东西极其容易在路上坏掉,而农产品二次加工率又太低,就导致大家更愿意就近直接购买蔬菜和水果,不会愿意在网上购买。
二、物流上的问题
售卖农产品的时候,农产品肯定需要探讨到冷链保鲜的问题以及物流上的问题。很多农民如果只是采取普通物流的话,虽然能够省钱,但是到了客户手上可能东西已经坏掉了,那么客户就不会二次购买,说不定还是需要赔钱。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上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要为农村销售电商农产品专门开辟一条冷链或者开辟特殊的快速通道,否则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三、缺乏劳动力
就算电商入住到农村倒是这些农产品还是需要从树上采摘下来,从田里采摘出来这些事情都需要能力来做,而大学生或者稍微有点文化的年轻人是不愿意做这种事情的,大家都更向往办公室工作,或者说是工地里工作,再回到龙田里去,似乎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件不赚钱的事儿,所以农村劳动力上是相当缺乏的。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只是一些大爷大妈在做,而大爷大妈又对现代的电商知识缺乏了解,想实操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些人可能做得起来,但是效益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