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加强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兴农即根据各地情况及特点,依托科学技术解决“三农”现实痛点,促进“三农”高质量发展。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科技兴农是针对现实国情的正确选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助力器,是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源动力。
首先,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相关流程、机制和示范基地建设,实现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例如北京通州漷县镇种植园,采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大幅降低成本,提高了收益。
其次,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等新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并利用云技术、大数据及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发展认养农业、共享农业、“网红+农产品”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营销模式,打造平台农业。
再次,实施“引进+创新”战略,借鉴成功经验,排除发展痛点,充分利用独特资源,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最后,注重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农专科技人才团队建设与培育,深入落实科普工作,大力提升基层科技人员素质;筑巢引凤,工农结合,以工补农,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2、以促进教育兴农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应优先发展乡村教育。教育兴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发展乡村教育,应全面统筹规划乡村基础教育学校,逐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配套设施,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主体,地方政府应关注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质量提升,逐步改善乡村教育人员教学条件和福利待遇,完善乡村教育人才政策。充分吸收好家风、好民俗等地方文化精华,结合我国德育及教育的基本要求,打造独具乡村特色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
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线上+线下”“课堂内+课堂外”的多维融合教学模式,促进资源共享。
3、以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统筹城乡融合总体战略布局,促进城乡资源互补互惠,为城乡共同发展提供新动力。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改善乡村风貌,助力乡村振兴。
不断推进农村改革与创新,鼓励开拓多种经营形式。继续落实土地承包三十年政策,鼓励扶植成立农民合作社,打造家庭农场,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结合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推动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保持乡村特色的基础上推行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模式,注重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4、以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创造了中华民族扶贫史上的一个奇迹,形成了值得弘扬与传承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精神。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我国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组织保障体系,不断创新扶贫方式,积极探寻扶贫长效机制,加强区域协作与对口支援,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协同力量,打造专项扶贫、产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的多元化扶贫格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应继续稳固脱贫攻坚基础与成效,加强致贫返贫监测,不断完善防止致贫返贫预警体系。防止返贫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应积极进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作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工作方案,科学预防,从根本上阻断致贫返贫。
5、以创新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乡村治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积极鼓励多主体参与,加强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三治”融合。
首先,自治是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发性与主动性的体现,应积极引导并鼓励村民自治,科学组建村民自治组织,完善自治管理流程及相关配套制度,激发乡村治理新动力。
其次,法治是乡村治理的法律保障与科学武器,应加强乡村法治宣传与法治教育,提升居民法治意识,注重乡村法律服务平台搭建,夯实乡村治理的法治基础。
最后,德治是乡村治理的道德后盾,应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榜样力量,彰显社会正能量。
积极宣传与引导善行义举,提升村民道德情操与综合素养,提高居民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鼓励并扶持乡村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与专业指导,让乡村文化遍地开花,推动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新阶段乡村文化新生态。
以上内容参考:中新网-打造乡村振兴新格局
首先;政策因素,外在因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从来都是国家的大事,政府的大事,社会的大事,现在依然是大事,政策关注什么,热点就是什么。举个简单的额例子,国家倡导垃圾分类,全民响应,所以看一下垃圾桶和垃圾袋都被卖疯了,三农短视频自媒体的火爆离不开其外部因素的作用,即多个短视频平台,可以关注一下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对政府扶贫政策的响应、对正能量草根用户的扶持。
而这种响应与扶持也为更多的“新农人”提供了肥沃的创作土壤。所以农村题材的自媒体会越多,会更多。例子:石榴哥和乡村胡子哥,他们卖农产品是论吨计算单位卖农产品。
其次,美好的记忆和向往,内在因素。现在人民生活的节奏很快,都是大城市的高楼和混泥土,到处都是弥红灯闪烁,但是对于很多的在城市打拼的60后,70后、 80 后来说,很多的人收拾有过希望的田野上 这样的生活,这是很美的事情,很美的回忆,纵使是融入城市也保留了一份乡情,每每看到这农村题材的自媒体,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人美朴实,物美,原始的乡村,景美,大自然的风光,山啊,水啊,情怀的力量,会让更多的在城市生活的人们,产生共鸣,自认的就会关注,自认的就会分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民从古至今的向往,而这些农味短视频中所呈现出的乡村景观也能也让受众在倍感亲切的同时获得一种乡村群体的归属感。
那么年轻人呢?90、 00 后,现在是2019年,00后都已经成年了呀,他们是有自己的想象的,有自己的思想,乡村或许存在于长辈们的口述回忆中,或许来源于各种文艺作品,就像一首歌次里面的描述的,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从结合当下环境来看,快节奏、压力大的城市生活也引发了众多受众对乡村质朴悠然的生活景观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