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3:45:22
字号:

不断更新的农村“金融地图”——我国农村金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农村金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006年底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达到50家,年底将增至100家;2007年3月挂牌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达到37000个,成为连接城乡的金融网络;2007年12月在湖北开业的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汇丰银行,今年又在重庆、福建等地农村布局;前些年将一些网点撤离农村地区的中国农业银行,明确面向“三农”市场定位,表示稳定县域网点,适当恢复、增设部分乡镇营业网点……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地图”不断更新,我国农村金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九龙治水:广袤农村的金融新地图

 “这些年来,农村金融呈现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九龙治水’的局面,一个力图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正在加快构建之中。”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在谈到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时如是说。

 这位业内人士所说的“九龙治水”,是指在农村地区开展营业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九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此外,民间金融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最醒目的变化,无疑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和扩大。2006年底,银监会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资本”和“机构”放开,在四川、吉林等6省(区)试点允许开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试点范围已扩至全国,已开业5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同样被视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一步。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服务范围,覆盖了我国所有市、县和主要乡镇,大部分设置在县及县以下地区,成为连接城乡经济的金融网络。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自2003年启动新一轮改革以来,探索和实践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产权模式及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组织形式。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改制组建了17家农村商业银行,120家农村合作银行,1848家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全国法人机构数由35527家减至7932家;其所发放的农业贷款余额达15177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2634亿元,农户贷款覆盖面达到30.5%,已使3亿多农民受益。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服务“三农”的功能近年得到扩展,由最初从事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逐步扩大到以粮棉油贷款业务为主,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转化及农业科技等为辅,特别是扩展到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今年上半年农发行发放贷款近500亿元,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74个,凸显政策性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

 前些年将一些网点撤离农村地区的中国农业银行,目前已明确面向“三农”市场定位,探索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金融地图有空白:“零金融机构乡镇”依然存在

 虽然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九龙治水”的局面,但在农村金融地图的机构网点布局方面,空白依然存在。

 中国银监会去年6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了以下几个农村金融现状:一是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仅1.26个;二是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三是乡镇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或邮政储蓄机构,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四是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

 一年来,虽然情况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最新的统计显示,在农村网点布局方面,我国还存在2868个“零金融机构乡镇”,其中2645个在西部地区,占全国总数的80%。此外,有2个县(市)、8901个乡镇仅有1家金融机构。

 专家认为,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空白和覆盖率低,固然是因为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和收益低,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说明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本领有待提高。

 “农村金融机构空白和覆盖率低,造成了农民无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服务水平、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农村金融资源无法合理有效配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

 农村市场广阔: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日渐完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和扩大,进一步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中国银监会明确表示,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着力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年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增至100家。

 值得一提的是,外资金融机构已开始通过入股农村商业银行或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汇丰银行已在湖北、重庆、福建等地设立或筹建村镇银行,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开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

 有关专家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加上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不够,为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金融机构提供了商机。而农村金融政策的积极导向,将会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作用日益增大。

 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在进一步深化。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鼓励和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多种改革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做强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同时,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进程,先对城区和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机构实施股份制改造,再逐步向农村地区扩展推广。

 农行的股份制改造在稳步推进。农行试图发挥其县域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优势,探索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其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同时明确,将在稳定县域网点的前提下,适当恢复、增设部分乡镇营业网点。

 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表示,其广大的分支机构将坚持“面向‘三农’,服务社区”的零售银行市场定位,继续依托邮政网络经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为改善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发挥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相互保险和再保险体系。

 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将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大力培育发展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优化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银行”)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重点服务主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产品和服务模式,稳步推进协同支农生态建设,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96.76亿元。

面向“十四五”,邮储银行提前谋划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农产品供给、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助力广大农村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邮储银行《2020年度社会责任(环境、社会、管治)报告》披露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邮储银行持续加大扶贫贷款投入力度,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已脱贫)累计投放信贷资金超万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超164亿元,服务贫困人口超42万人次。小额贷款业务开办以来,累计发放贷款超5万亿元,服务近4000万人次,笔均金额仅13万元,切实服务普惠金融小额资金需求。

面向“十四五”,邮储银行主动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提前谋划布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体制、机制,保持金融扶贫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继续加大对脱贫摘帽地区和已脱贫人口的金融支持,推进脱贫摘帽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据悉,邮储银行将一如既往地坚定服务“三农”,严格落实“四不摘”,重点做好“两不减、三加强”,助力广大农村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具体来看,原有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不减。原有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不减。以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把产业扶贫的宝贵经验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产业兴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原有扶贫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减。将金融扶贫扶持政策与普惠金融扶持政策结合起来,保持政策扶持、绩效考核、监督评价等方面的延续性,做到政策不变,力度不减。

加强对已脱贫人口的产品支持。继续以扶贫小额信贷进行扶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农户小额贷款接力扶贫小额信贷,持续给予资金支持。

加强金融服务的科技赋能。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大线上业务发展力度,拓展服务的广度,提升服务的速度,让更多农村居民能够享受足不出户的金融服务。

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完善培训与激励机制,打造专业化支农队伍,持续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支持力度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邮储银行围绕重要农产品供给、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商品流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广乡村振兴“十大业务模式”。深入推进与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合作,着力推进批零联动,持续加强与核心企业等平台合作,开展产业链贷款线上化合作试点,“以小撬大,以大带小”的产业链服务模式更加成熟;探索通过交易系统共建,实现交易数据加快积累,推动“市场+商户”一体化金融服务。在农村生态环保领域,加快推进农村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行业开发。

同时,邮储银行积极协同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推进惠农合作项目,联合农业农村部,打通集团内部各板块和政府部门数据资源,为客户提供集金融、寄递和电商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方案,致力于有效解决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融资难”“销售难”“物流难”问题。统筹推进三农金融服务生态圈建设,大力推进手机银行应用,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优化助农通服务,强化综合服务和场景融合。

例如,陕西省周至县支行立足当地猕猴桃产业特色,创新推出了邮农宝、猕猴桃仓储贷等信贷产品,涵盖猕猴桃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产业链,有效破解了猕猴桃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2020年末,累计投放信贷资金超过17亿元,累计支持4.2万户果农发展生计,为百姓致富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2020年,县内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43.2万亩,年产鲜果53万吨,年产值超过32亿元,从事猕猴桃相关产业人员超过30万人。周至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和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

又如,邮储银行海南省分行加强业技融合,以共建智慧平台的方式支持海南橡胶企业快速健康发展。2020年5月12日,分行与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暨橡胶智慧收购平台业务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通过大数据整合、区块链技术及5G运用,转变原有的橡胶贸易全流程模式,实现了从“胶农-收胶点-收胶站-加工厂-海胶集团”五个模块全流程无现金化结算和保险资金赔付。

此外,2020年,邮储银行继续发挥遍布城乡的网点资源优势,持续提供代收代付服务,严控风险的同时助力百姓刚需购房,以数字技术加大对新兴消费领域的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助力社区百姓实现美好生活。截至2020年末,本行营业网点数量共39631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地区网点数量27534个。

在广大农村地区,邮储银行还主动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的推广,助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2020年,代收新农保保费304.70万笔、交易金额10.99亿元;代付新农保2.01亿笔、交易金额333.98亿元;代付新农合报销及补助53.20万笔、交易金额2.90亿元。

加强组织保障增强发展动能

在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邮储银行还持续加强组织保障,增强发展动能。

近来,邮储银行进一步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调整优化三农金融事业部组织架构和职责。充实三农金融事业部人员力量,成立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业务审查团队,增强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能力。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出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授信政策指引,适度提高涉农贷款和扶贫贷款不良容忍度,印发涉农和扶贫贷款尽职免责实施细则。加强三农金融干部队伍建设,指导分行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各岗位专业能力。

同时,邮储银行积极推进传统作业模式与先进科技的融合。充分发挥前沿技术支撑作用,加快发展自主经营的互联网贷款,积极发展与核心企业合作的产业链网贷。大力推进基于移动展业的小额贷款全流程数字化改造,以移动展业为载体,利用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移动定位等技术,最终实现小额贷款申请、审批、放款、贷后及档案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把“窗口服务”转变为“门口服务”,让广大农村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金融服务,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改善了客户体验。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小额贷款线上放款笔数占比92.34%,线上放款当期净增额同比增长513.87%。

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金融银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

邮储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定位,同“三农”共成长,形成了庞大的服务网络、深厚的客户基础、专业的服务队伍和良好的品牌形象,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据了解,邮储银行将全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金融银行,加快科技赋能,积极构建‘渠道+产品+平台+运营+风控’的全方位三农金融数字化发展架构,持续优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让信用变财富,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邮储银行将着力构筑‘三农’协同发展生态圈,坚持开放合作理念,广泛外联,积极建立‘金融+生产+生活’的‘三农’服务生态圈,将金融服务融入百姓日常,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2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