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感觉越来越多的蔬菜比肉贵了,主要原因有下面这四点
第一、菜比肉贵原因一: 季节天气影响: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不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高度市场化,价格波动频繁,以天计并不夸张。与生猪、肉鸡等规模养殖业相比,蔬菜生产易受季节因素和极端天气影响,因短暂的供应减少造成价格上涨并不奇怪。
第二、菜比肉贵原因二:价格规律所致:随着生猪价格的下跌,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76.7%。而部分蔬菜价格变高的背后,则是短暂上涨的生产流通成本。对此,也无须过虑,高菜价会促使蔬菜供应增加,低肉价已挤出落后的养殖产能。
第三、菜比肉贵原因三:价格涨幅不同:不同城市蔬菜的涨幅不同,有的城市菠菜一斤15元,有的城市七八元,还有的四五元就能买到。这启示我们,蔬菜保供稳价,要紧盯百姓生活最常见的当家菜,以北方大中城市的冷季时段为重点。
第四、菜比肉贵原因四:蔬菜供应滞销:由于前期连续阴雨,很多主产地发生涝灾,导致产量缩减,采摘不便、运输成本增高,终端价格普涨。另一方面,今年1月份开始,猪肉价格连续回落。10月份第2周集贸市场猪肉均价为每斤10.5元,比1月份下降60.8%,很多地方甚至不到8元。
比肉贵的蔬菜有哪些
第一种:西兰花
前几天家里刚吃了一次西兰花,价格好像在5块钱以内,过了几天,我女儿又想吃西兰花,我到市场上一看,9.9元一斤,价格翻了一倍。
第二种:黄瓜
黄瓜还是可以忍的,毕竟它已经是过季蔬菜,但对于有需求的朋友来说,价格还是翻了一倍多,有些地区甚至还不止,4到5块钱那是肯定的。
第三种:生菜
生抽也来凑热闹,价格也是在6到7块钱之间,这个菜如果贵些,还比较容易接受一点,因为菜本身比较轻,还不容易那么占总量,但那种大需求的买主,这个价格真还不能接受了。
第四种:香菜
今天和菜贩闲聊,就这几天的香菜,他们进价都是在9元,除去各种损耗和其它费用,必须要卖到15元一斤!
第五种:生姜
这个生姜可是人们生活必需品,不管你是哪种价格,都得买吧!现在我们这里的生姜可以买到13至15元一斤,这种每家必不可少的生活调味品,不管再贵也得买。
第六种:茭白
这菜一直都是高档蔬菜,这几天价格更高,也是可以卖到15元左右,幸亏家里人少,如果想吃,少买点还是可以接受的。
接下来几个月物价可能要涨!肉价、菜价会涨吗?涨多少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监督系统显示,上周(11月14日至20日),全国食用农产品价格比上一周下降0.5%。
这其中猪肉价格每公斤33.27元,下降了1.0%,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下降了2.2%,降至4.49元/公斤。
但牛羊肉和鸡蛋的价格却迎来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牛肉价格上涨了0.1%,羊肉价格上涨了0.4%,白条鸡价格上涨了0.4%。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猪肉和蔬菜的价格都在降,而且全国食用农产品价格整体也在下降,牛羊肉和鸡肉却在涨价呢?
猪肉降价逻辑
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国内生猪和猪肉均价持续在走下坡路。
而猪肉价格的下降早在今年7、8月份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今年上半年猪价持续下滑,养殖户亏损日益加剧,最严重时出栏一头猪要亏损500元左右,但是进入下半年随着猪肉消费需求的回暖,猪价开始回升,由于养殖户普遍看好后市,二次育肥猪场入局,收购160斤以上的猪进行二次育肥,这也是7月到10月我国持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11月之后国内猪价“一跌不起”,养殖端压栏惜售,等待春节前行情的情绪开始松动,集团化猪场一方面想尽早完成年度出栏任务,另一方面响应国家号召,加速生猪出栏,使得市场生猪供应量持续增加,生猪出栏体重也因为大肥的集中出栏而上涨,叠加中央和地方储备冻猪肉的持续投放,猪肉供应相比之前明显提升。
而需求端,因为天气原因腊肉、腊肠的制作一直没有开始,终端餐饮消费又因为受到疫情影响而低迷,加上猪肉价格处于25元左右的“高价”,猪肉整体消费低迷。
在“供增需减”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国内生猪价格持续回落。
蔬菜降价逻辑
上周蔬菜均价下降了2.2%,其中降幅最大的生菜下降了7.6%,芹菜下降了6.4%,大白菜下降了6.3%。
数据来看降幅并不明显,但是市场情况远比这个要糟。
据媒体报道,去年同期批发价2元的香菜现在零售价仅需1元,上个月还卖到1元/斤的大白菜现在批发价仅0.3元,之前批发价6元左右的贝贝南瓜现在仅需3元左右。
致使蔬菜价格的下降,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
1、受疫情影响,饭店、餐馆等被要求停业,使得市场蔬菜需求量下降。
2、交通运输受阻,各地蔬菜滞销,只能低价甩卖。
3、部分菜贩子强行压价,促使蔬菜价格的进一步下滑。
4、去年同期蔬菜行情偏高,种植端对今年预期乐观,叠加晴好天气增多,蔬菜产量增加明显。
5、夏季高温导致部分蔬菜种植延后,多种蔬菜集中上市,形成踩踏现象。
虽然同属上涨,但牛羊肉和鸡肉价格的涨价逻辑是不一样的。
牛羊肉的涨价逻辑
下半年生猪价格在养殖端挺价惜售,消费端回暖的帮助下持续上涨,但牛、羊价格持续低迷,一方面是因为牛、羊养殖产能偏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牛羊肉的价格偏高影响到了终端消费。
而牛、羊的养殖成本则因为饲料价格的上涨持续上涨,致使牛、羊养殖户持续亏损,使得市场牛、羊的养殖产能持续下滑。
进入11月之后,随着各地温度的下降,牛羊肉的消费需求有所好转,而且此前猪肉价格一度高达25元左右一斤,猪肉同牛羊肉的价格差收紧,进一步刺激了市场牛羊肉的需求。
而之前产能的下降导致牛羊肉供应量减少,供减需增的背景下,牛羊肉的价格就迎来了小幅上涨。
白条鸡的涨价逻辑
同牛羊价格先降后涨不同的是,下半年我国白条鸡的价格一直保持涨势,受肉鸡价格的持续上调,肉鸡养殖利润已经达到了2.15元/只,同比涨幅高达211.98%。
而促使肉鸡价格上涨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肉鸡养殖周期短,饲料价格上涨对肉鸡价格的影响更大也更快,受近期玉米、豆粕价格波动的影响,近期肉鸡养殖成本环比上涨1.23%,饲料成本的上涨为肉鸡价格的上涨提供了高位支撑。
2、由于肉鸡养殖利润持续处于高位,鸡苗价格上涨,成本增加带动肉鸡价格上行。
3、作为肉类(猪、鸡、牛、羊)中价格最便宜的那一类,其他肉类价格的上行会带动鸡肉消费需求向好,进而带动价格。
4、受疫情影响,屠宰场开工和调运节奏被打乱。
5、近期居民囤货意愿增强,经销商也有提前备货的行为,进一步推动了白条鸡的价格。
接下来,蔬菜、肉类价格走势如何?
蔬菜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露天蔬菜集中上市将会结束,而后续蔬菜供应将转为大棚蔬菜为主,相比较而言,大棚蔬菜的产量没有那么高,成本也更高一些,叠加可能好转的疫情,以及春节等消费利好的到来,蔬菜价格有望回升。
肉类方面。
天气转冷后,将会进入肉类需求旺季,但供应端情况的不同,还是会导致各种肉类价格走势的分化。
1、猪肉会因为大肥、标猪和小标猪的集中上市,供应量处于高位而持续回落。
2、鸡肉会因为11月毛鸡补栏量不多,出栏量低于历史同期水平,加上消费需求的助推,价格将会持续维持高位,甚至有机构认为,2023年的鸡肉价格依然会长时间处于高位。
3、牛羊肉方面,考虑到冬季是牛羊肉的需求旺季,以及牛羊产能在此前的下滑,虽然其价格会因为猪肉价格下降的带动而下降,但降幅相对有限。
进入9月后,天气开始转凉,而每年在这个时期,市场都会迎来一波“涨价潮”。
对于这一点,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也明确表示,今年后几个月到明年一季度,国内物价水平可能会比前几个月略高一些。
与大家关系较为密切的就是肉价及菜价,这些都是大家日常消费离不开的。
那么,肉价菜价会涨吗?
先来看猪肉方面。
先上结论,在后几个月中,猪肉的走势大概会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呈上涨趋势,二是涨幅相对有限。
在传统的消费中,四季度往往是猪肉消费的旺季。
一来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北方的灌肠,南方的腌腊,将陆续启动;二来像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往往都在这一时期。
因此消费增加是推动猪肉价格上涨的第一大原动力。
另一方面,从市场供给来看,能繁母猪数量从去年开始回落,一直到今年的4月份回归至正常的保有量区间。
这意味着,从今年4月份以后至明年3月左右,生猪的供应量同比去年都是呈一个下降的趋势。
供给下降,需求增长,因此下半年猪价呈现出一个整体上行的格局,这是比较确定的事,而猪价上涨势必也会带动市场猪肉价格的上涨。
第三,前不久发改委明确表态,从9月份起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投放储备猪肉来调控市场的猪肉价格,这是因为猪肉价格在CPI中的占比影响比较大。
在今年CPI保3%的目标下,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要稳定市场的猪肉价格。
因此判断,猪肉价格有上涨趋势,但是涨幅有限。
至于涨幅有多大,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9月2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30.05元/公斤,比前一日上涨1.0%,而本周的均价也达到了29.53元/公斤,环比上周增长了2.5%,同比则增长了39.0%。
而市场零售价格各地不一,以河北为例,近期市场肉价稍有回落,五花肉平均降至18~20元/斤,但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预计肉价会在当前基础上继续上浮3-5元不等。
而牛羊肉方面也会有所跟涨,但由于牛羊肉消费体量有限,再加上收入下滑后,消费支出缩减,预计涨幅也有限。
再来看大家关心的蔬菜价格。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本周重点监测的全国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4.56元/公斤,环比上周上涨了8.7%,同比涨幅则达到了21.8%。
这主要与今年的极端天气有关,极端天气使蔬菜生长受到了一定影响。
而接下来随着天气转凉,又该到了“南菜北运”的重要时期,而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段市场的“空挡期”,即北方蔬菜退市后,南方蔬菜距离上市还有一定时间,这时蔬菜价格往往会出现大涨,甚至会出现“菜比肉贵”的现象。
今年来看,猪肉价格上涨后很难再出现“菜比肉贵”的现象,但是蔬菜价格也经历一段上涨期。
蔬菜生长周期较短,市场空缺弥补较快,因此度过这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后,后续价格会逐渐稳定。
目前来看,上涨幅度较大的几种蔬菜有黄瓜、生菜、豆角、韭菜等。
这对消费者来说,菜篮子又要“变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