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化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进的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农民是创造者也是收益者,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主体。只有调动好农民发展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理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新要求,才能培育出让农村焕发生机活力的新型农民队伍。在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时,可大力挖掘返乡下乡青年等,激发这类人才的活力,为乡村提供新技术,新动力,新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产业发展才会是最具活力和创新性,才能在保证农业产量的基础上,保护环境,节约人力,加速转型发展。因词,加速推动乡村振兴,培育新型化农民是关键。
发展多元化农业是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多元化是现代农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在我国的农业发展探索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由于我国资源禀赋多元,东北西北中部西南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决定了产业发展类型的多元。再加之我国贸易格局和政策组合的多元,绿色发展导向,多种生态环境补贴,服务改革的多元化都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产业多元化进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循序渐进,健康有序的推动农业现代化多元化进程,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及加速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和进程。总之,我们要着眼深化发展多元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生态化农村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点,?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手护田将绿凭,两山排阀送青来。?王安石对山水村美的赞美寄托于此诗之中。由于农村生态经济发展速度快,农业类型丰富多种,并取得卓越成绩,并且得益于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良,居住环境的明显优化。当前我国生态化农村建设已走入正规,建设生态化农村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重中之举。因此,应大力推进生态化农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从提出,实施再到广大农村逐步落地生根,都离不开新型化农民的培育,多元化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化农村的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全体各族人民的共同幸福和共同富裕。
2013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关注“三农”问题。在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的背景下,一号文件出台了一些新举措,比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引发外界热议。指导未来农业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有何深意?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从生产实践看,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不以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方式始终难以被替代。但随着农业发展,家庭经营方式暴露出规模过小,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家庭农场无疑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方式,既坚持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特性,又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经营效果看,家庭农场是培养职业农民、将一批年轻人留在农村务农的有效途径。由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会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据记者在宁波慈溪采访发现,为了实现收入化,当地多个家庭农场中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留在家里务农。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让这些年轻人在务农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而他们身上也初具职业农民的影子。
与此同时,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也是对工商资本汹涌“入农”大规模、长时间占用农地的一种矫正。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带来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规模过大、非粮化经营等问题。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可实现规模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收益化,避免了规模小而无效、规模大而不精的双重弊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的方向已定,但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登记办法仍有待明确,相关的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也亟需制定出台。
模拟题
近年来,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民工荒”问题的同时,在农村却出现了“农民荒”。因此,国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家庭型农场的概念。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