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和自然科学特等奖花落兰州大学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2:39:09
字号:

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1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兰州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授奖项目类别上取得重大突破,任继周院士被授予甘肃省 科技 功臣奖,王为教授团队科研成果被授予自然科学奖特等奖。此外,我校还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科技 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郑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获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21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和自然科学特等奖花落兰州大学

近年来,我校坚持“四个面向”,始终把肩负国家使命和 探索 科学前沿相结合,把开展 科技 创新与面向国民经济相结合,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 社会 发展需求,布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 科技 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完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学校 科技 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重大创新成果持续产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 社会 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为实现 科技 自立自强贡献兰大智慧和力量。

兰州大学获奖项目见下表

部分获奖科研成果(人)介绍

1. 科技 功臣任继周院士科研贡献简介

任继周院士于1948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1950年到西北工作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1956年,任继周光荣加入中国***。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草业科学领域首位院士。

上世纪50年代,6月飞雪,他睡帐篷、钻草窝,与虱子、臭虫及各类毒虫同眠,甚至用杀虫剂溶液浸泡衣裤制作“毒甲”进草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甘肃天祝高山草原站;50年代末,他提出草原的“气候-植被-土壤”综合顺序分类法,后发展成为可以覆盖全世界的草地分类方法,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之后,提出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为广大牧区采用;创立了全球统一评定草原生产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被国际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还建立了草地农业系统,提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三类发生因子群、三个界面、四个生产层、,在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建设和农业管理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提出了时间地带性、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理论等草业科学新学说;开展我国农业伦理学与农业系统发展史研究之先河。

他将丰富的科研经验“糅进”草业专业教学,立德树人,带出了中国草业科学的“黄埔军校”。著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草业科学论纲》、《草业大辞典》、《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等专著18种。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 科技 进步奖、省部级 科技 奖励。由于贡献突出,任继周院士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农业科学工作者”称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2019年被中宣部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获“全国优秀***员”荣誉称号。

2003年,任继周院士指导河西走廊草种基地建设

2.自然科学奖特等奖:有机多孔材料的创制

课题组在实验室讨论问题

创制的LZU系列材料的样品展示、晶体结构及光学显微镜照

3.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平流层过程在亚欧大陆关键区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课题组从平流层过程切入、独辟蹊径,系统研究了全球和区域尺度平流层过程对亚欧大陆及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以及大气环境影响,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北极极涡持续偏向亚欧大陆并诱发冬季寒潮的新观点,突破了全球变暖无法解释冬季亚欧大陆极端低温事件频发的理论难题;建立并完善了一个包括平流层大气的、相较于国际主流模式性能优异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为客观评估臭氧层演变以及人类排放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有效工具,也为国内全大气层模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青藏高原进行了长期的平流层大气成分及气象要素连续观测,填补了国内高原平流层地基观测资料的空缺。项目研究成果为突破对流层延伸期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瓶颈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为我国制定相关的污染减排政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极涡偏移的概念图

团队合影

4. 科技 进步奖一等奖:湖羊选育扩繁和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挖掘出湖羊在西北寒旱区生长、繁殖和泌乳等方面的种质特性,填补了该方面资料的空白,为湖羊“北养”和育繁提供科学依据;研发表型组测定技术与装置并进行表型高通量测定,研究湖羊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特征并挖掘其关键基因,填补羊饲料效率相关性状遗传参数的空白,筛选出26个有效分子标记并用于湖羊选育;选育出可以配套使用的高繁、快长湖羊新品系2个;率先开展湖羊与藏羊、澳洲白、特克赛尔杂交,填补相应杂交组合基础资料的空白,筛选出北方地区湖羊杂交模式并为低繁殖力群体高效生产找到新的技术路径;综合产量、品质、 健康 、效率及能氮转化等指标,确定北方地区规模化舍饲条件下湖羊适宜营养水平,筛选出无豆粕日粮配方,为良种配好料、豆粕玉米减量替代、减少碳排放提供营养策略;开国内肉羊联合育种之先河,建立全国湖羊联合育种大平台和协作网,建设和技术合作种羊场50家,用市场化手段建立湖羊选育扩繁利用体系,累计推广湖羊种羊65万只,扩繁湖羊180万只,将湖羊重点推广到北方8省区50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百万农户受益。使湖羊成为我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种和舍饲的主导品种,有力地推动北方地区舍饲养羊母本升级换代。

湖羊高繁系带羔母羊

团队与羊场技术人员交流育种工作

5. 科技 进步奖一等奖:能谱CT的临床应用及技术创新

项目组历时十余年,立足于肿瘤的精准诊断、分期与分级分型、基因表达、预后及疗效评估等临床重大需求,通过将能谱CT技术应用于动物实验、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新冠肺炎及影像人工智能等的一系列研究,全面揭示了能谱CT的临床应用价值,极大地提升了能谱CT在肿瘤的精准诊断和评估能力,准确显示了病变的早期特征及细微变化,实现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融合及临床应用场景的拓展。研究成果二十余次在北美放射大会交流,并在国内多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推广,通过培训实现了能谱CT扫描技术标准化及诊断规范化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临床治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 社会 效益。

能谱CT多参数成像显示组织深层次特征

周俊林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对能谱CT图像进行分析

(兰州大学)

科学家的定义十分广泛,一般指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客观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的人。

个人观点:科学家应该是指在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院士、长江学者等,当然除此之外仍然有一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在某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但是尚未被评为院士或长江学者等。这些人均能够被称为科学家。

关于农业领域的科学家有很多,今天主要以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部分院士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

(除了中国农科院,还有其他科研单位,高校均有大量的院士哦,如中国农大:吴常信院士、李德发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研究所:印遇龙院士;西南大学:向仲怀院士;贵州大学:宋保安院士;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新疆农垦:刘守仁院士等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部分院士:

1. 庄巧生

庄巧生,男,1916 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1939 年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1945—1946 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等处学习小麦品质测试技术。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理事长,《作物学报》主编,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他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他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3、1984、1985)、北京市技术改进一等奖(1984)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1995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0 年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9 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百年人生,淡定从容,不为清寒所困,不因荣辱扰心,麦田是他的最爱。几分机缘,几许执着,用尽毕生心智,培育出10 余个优良小麦品种,总结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的历史成果。他为祖国广袤的田野编织了一幅丰收的金色画卷,也抒写了一个育种学家的华彩人生。

2.李家洋

李家洋,男,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1982年初获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并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国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助理、所长,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1年10月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优秀团队研究基金。2004年获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生命科学成就奖和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讲演奖、长江学者成就二等奖,2011年获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Biologists) 终身会员奖(Corresponding Membership Award)。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研究方向为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的分子遗传学,以粮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Auxin和Strigolactones)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

3. 陈化兰

陈化兰,女,1969年3月出生于甘肃白银,病毒学家。1991年获甘肃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1999年前往美国联邦疾病控制中心(CDC)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回国工作。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动物流感参考中心主任。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动物流感病毒研究。她发现了决定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获得感染哺乳动物能力、致病力和在哺乳动物间呼吸道传播的关键分子及其相关机制,为H5N1和H7N9病毒的科学认知、风险评估、防控政策和疫苗研发提供了关键科学基础。她创制的禽流感疫苗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社会与经济效益,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14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