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出口逐年减少的原因:
首先是耕地不足等因素影响农业出口。2005-2014年期间,除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和2012年连续大幅增长后回调外,201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率是较低的年份。从国内原因看,一是我国人均农业耕地面积相对不足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农田,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1%;二是农业劳动力成本和耕地租金不断上涨,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成本上升过快,从而使农业国际竞争力下降;三是复种指数下降,耕地利用效率降低;四是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阻碍了农产品贸易发展。
其次,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农产品贸易。由于世界经济仍未走出低迷状态,国际市场消费需求明显不足。非燃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2011-2014年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以2010年为100)分别为122、114、106和103。同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类指数(以上一年为100)分别为112.8、104.8、104.7、103.1。国内外农产品消费价格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市场需求疲软抑制了农产品贸易发展。
第三,中央政策促进饮食消费合理化。党中央提出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八项规定”,不仅对整治官员贪污腐败和奢侈浪费产生了显著效果,而且对推动科学、合理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方式产生了积极作用。近4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长率有所降低,与上一年相比,2011年增长16.49%,2012年增长13.13%,2013年增长9.06%,2014年增长9.72%。上述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国内饮食消费过快增长的趋势有所抑制,这对抑制农产品进口增速过快(特别是高档农产品)和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大具有积极的作用。
自2007年农产品国际市场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世界粮食供求偏紧,粮食库存不断下降以及粮食价格总体持续上涨。 1.大米小麦等主要粮食净出口 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偏紧,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采取某些限制粮食出口措施,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求紧张状况。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主要粮食进出口仍然保持净出口,特别是大米、小麦和玉米,这表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供给立足于国内生产,从而化解了世界粮食供求偏紧所带来的贸易压力。 2.大豆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巨大 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进口数量继续增长,大豆进口突破3000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898万吨。第二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资料指出,2006-2007年度,我国大豆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分别达到240万吨和863万吨,均跃居世界第一。我国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进口量全部位列世界第一,这三大食用植物油进口总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8%,其中豆油进口量占全球豆油贸易总量的24%。 3.农产品进出口额继续较快增长 自2007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是连续第8年增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775.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1%,并创造出历史新记录。 4.农产品进出口逆差明显增大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已经成为常态。2005年和2006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减小,但是2007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又明显增加,逆差达到43.5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值出现波动并有增加趋势,这既反映出国内资源和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表明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应对国际局势并及时地进行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 5.优势农产品出口继续较快增长 水果、蔬菜和水产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大类品种。虽然畜产品对外贸易仍为净进口,但是畜产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口额达40.5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1.05%。 6.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迅速攀升 农产品价格迅速上涨是国内外市场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2007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涨幅为112%,大豆价格涨幅为国为75.1%,玉米价格涨幅为47.3%。商务部公布的“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1-11月农产品进口同比价格指数(派氏)为124.6,农产品出口同比价格指数(派氏)为105.9,这显示了国际粮价对国内市场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