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调研工作的专业人员。三农调研员是指从事农村和农业调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农村地区进行田野调研,了解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发展状况等,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撰写调研报告,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等。三农调研员需要具备相关的农业、农村发展、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市场调研方法和分析技巧,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务,在当前中国农村和农业结构转型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做好“三农”工作,必须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目标和要求。连续四年以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了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意见,2004年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2005年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问题;2006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四个一号文件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因此,做好“三农”工作,必须树立全局的观念、协调的观念、持续的观念,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始终不渝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切实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二、做好“三农”工作,必须紧扣其核心内容——着力构建持续富裕农民的长效机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发展农民,服务农民,富裕农民,通过保障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要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努力拓展就业渠道,激励用工单位使用本地劳动力,实行对困难就业人员积极援助,帮扶就业的政策。坚决落实“六放”政策,构筑良好的农民创业平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结合村集体建设留用地政策,发展与农民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合作投资,发展物业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在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工作。继续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组织机关部门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家庭结对帮扶,切实保障农村低收入户增收幅度明显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使更多的农民拥有就业工资收入、股份分红收入、物业房租收入、创业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和相应的社会保障收入。
三、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寻求最佳结合点——着力促进繁荣农村与建设和谐农村有机结合
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是“三农”工作的两大主题,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不可偏废。要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内源性的原动力。要围绕提升农村产业层次和水平,强市兴镇,强村富民,充分发挥农村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以工促农中的主体力量,引导人口、劳力、生产要素、信息向城镇集聚转移,大力培育专业村、特色镇,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集聚效应;更加注重推进中小民营企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推动农村产业集聚。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积极实施“强龙工程”,加快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指导,用足、用好各项补助资金;鼓励龙头企业克服要素制约,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确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集中,推进农业集约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此同时,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好;要以建设和谐新农村为目标,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城乡、农村内部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土地征收征用、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和房屋拆迁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形成公平、公正、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调处保障机制,力求减少侵犯农民权益事件的发生。强化基层基础,健全民主制度,保障农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使乡村治理切实转到法制轨道上来,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做好“三农”工作,必须狠抓关键环节——切实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建设
加快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提高,解决“三农”问题,当前必须切实推进新五件实事建设,从农村最紧迫、农民最需要的事情做起,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环境差和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等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进一步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按照全面实现小康的要求,结合中心村、镇调整和农村“三集中”的推进,“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我市市镇、镇际和通行政村公路建设,新建改建延伸至规划集中居住点公路480公里,完成规划集中居住点全面通上等级道路,实现真正的“村村通”,同时加大农村公路的桥梁改造力度,更好地发挥农村公路建设成效。加快全市区域公交化工作,实现有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公交或客运班车。
二是要大力实施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鼓励农民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施规模,提升就业技能培训的水平和层次。加快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大对新农民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40人、农民上网培训400人,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就业技能和创业致富能力。大力培育农村各类专业大户、科技致富典型和农民经纪人等,不断提高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要强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保障水平,2007年起实现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9%;认真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基本服务能力建设,加快乡村卫生机构基本设备配套,积极推进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转型。
四是要加快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农民居住集中,对列入城镇规划区和工业规划区内的农户,原则上实行公寓房安置,建设城镇居民小区。对城镇及工业规划区外的农户,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现有状态,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步集中,实行控制建设,逐步搬迁,积极鼓励农民向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继续推进“二改”(改水、改厕),“三清”(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家园),和农村河道疏浚工程,美化农村居住环境。
五是要积极实施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程。努力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创新农村文体建设和运行机制,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体育生活。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两年内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