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紫菜薹的珍稀品种,因其原产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一带而得名。在武汉,相传只有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是当年给皇帝进贡的贡品红菜薹,发源地就是武昌亚贸广场背后的一块丘陵地,曾被封为“金殿玉菜”。其茎肥叶嫩,色香味美,又叫“红菜薹”,古时又称为“芸菜薹”。长得像油菜,带花,只是颜色呈紫红色、紫黑色,汤汁呈紫黑色。正宗的洪山菜薹除外形肥壮外,色泽也较浅红,口感较清。最佳搭配是菜薹炒腊肉。 洪山菜薹只有在冬季才能吃到,一般是每年11月到次年3月。
泥蒿
泥蒿,又名芦蒿、是生长在长江边沙滩上的一种外形似茼蒿的野菜,有独特的清香,因为它的味道有一点类似泥土的清香,所以被称为泥蒿,因为味道独特,却又入口清爽脆嫩,很受湖北人喜爱。 泥蒿每年在冬末初春时由农民们去江边采摘了上市,它虽然外型与茼蒿相似,但吃法却不同,泥蒿必须去掉叶子,只留嫩杆和中心的嫩芽来炒食或凉拌。记得小时候,泥蒿这样的野菜,价格便宜得惊人,只卖2分钱一斤,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爱上了这种清香怡人的野菜。泥蒿的身价直线上升,最贵的时候卖到10元一斤,吃的人多了,野生的泥蒿也越来越少,目前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多是人工培植的泥蒿。虽然野生泥蒿吃起来更香,但热爱泥蒿的湖北人一到了吃泥蒿的季节,即使只能买到人工培育的也一样忍不住要狠狠的吃上几回。 泥蒿可以和腊肉配合齐炒,也可以辣炒或者凉拌,但最能吃出泥蒿清香的当然还是清炒这个做法。
武昌鱼
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发现湖北水中有一种鳊鱼是以往文献中没有的。将它命名为团头鲂,俗称武昌鱼。 武昌鱼出名是因为他老人家的诗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鱼的吃法以红烧,清蒸为主。 红烧武昌鱼是一道武汉传统名菜,属于湖北菜系。色泽金黄,脂肪肥厚,肉质细糯,油润爽滑,味道异常鲜美。以武昌鱼为主料,配以葱、姜、精盐等辅料制作而成,味道香美、老少皆宜,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推崇。
糍粑鱼
糍粑鱼是具有浓厚的湖北乡土气息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鄂菜系。是以鱼肉为主料,经过腌渍、晾干后煎烧而成的。鲤鱼做糍粑鱼最佳。鱼去头,切成小块,放入大碗里,加入盐,姜,干辣椒,花椒,料酒和醋,抓匀后腌制;将腌好的鱼块取出,把腌料和鱼剥开,鱼块摊开放在通风处,凉个半天的样子,去除鱼块表面的水份;风干的鱼块,下锅。少量油,小火把鱼炕至两面金黄后出锅备用;将腌鱼的料水倒入锅里,加少许醋和酱油,加点水,烧开煮出香味;将鱼回锅略烧个2.3分钟,而后大火收汁起锅。“糍粑鱼”口味咸辣、香气扑鼻,有“闻则臭、吃则香”之说。佐饭能增量、佐酒可转换口味,在鄂东南地区人们食用“糊粑鱼”已是一种嗜好。
近期,很多省份的菜市场都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就是猪肉价格比蔬菜价格还要便宜,越来越多的蔬菜比肉类还要贵。
近期,国内多地出现“菜比肉贵”现象。在同一个超市,出现了一斤菠菜的钱可以买两斤猪肉或三斤鸡肉的情况,成为很多网友关注的一个热点。据了解,近期,不耐储运蔬菜价格一路高涨,包括菠菜、香菜、白菜、油麦菜、茼蒿、芹菜、西兰花等。
从10月上旬开始,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农批市场,菠菜批发价已高达10元一斤,生菜、茼蒿、芹菜每斤价格为18元、16元、8元。而近期蔬菜价格高涨,令很多的老百姓百思不得其解。
菜比肉贵是怎么回事?
主要和这4个原因有关!
1.菜比肉贵
原因一:蔬菜供应滞销
由于前期连续阴雨,很多主产地发生涝灾,导致产量缩减,采摘不便、运输成本增高,终端价格普涨。另一方面,今年1月份开始,猪肉价格连续回落。10月份第2周集贸市场猪肉均价为每斤10.5元,比1月份下降60.8%,很多地方甚至不到8元。
2.菜比肉贵
原因二:季节天气影响
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不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高度市场化,价格波动频繁,以天计并不夸张。与生猪、肉鸡等规模养殖业相比,蔬菜生产易受季节因素和极端天气影响,因短暂的供应减少造成价格上涨并不奇怪。
3.菜比肉贵
原因三:价格规律所致
随着生猪价格的下跌,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76.7%。而部分蔬菜价格变高的背后,则是短暂上涨的生产流通成本。对此,也无须过虑,高菜价会促使蔬菜供应增加,低肉价已挤出落后的养殖产能。
4.菜比肉贵
原因四:价格涨幅不同
不同城市蔬菜的涨幅不同,有的城市菠菜一斤15元,有的城市七八元,还有的四五元就能买到。
这启示我们,蔬菜保供稳价,要紧盯百姓生活最常见的当家菜,以北方大中城市的冷季时段为重点。
菜价比肉价低,这是国内很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
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蔬菜普遍比肉贵。近年来,我国部分蔬菜在特定时段里价格也比肉贵,一些高端品种常年比肉贵。
总得来说,菜比肉贵到是因为季节性导致的,在以往每年10月份的时候也会出现菜比肉贵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