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8:52:55
字号: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 起步阶段:从世纪年代至今,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始进入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建设时期。

2. 发展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重点解决“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农业标准化”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开始解决“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关键问题。

3. 创新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始进入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和全程监管的历史新阶段。

4. 跨越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全程追溯、全面覆盖和全面提升的历史新阶段。

希望以上信息对回答您的问题有帮助。

农产品安全监测阶段信息形式有哪些类型

[摘 要] 植物保护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搞好新形势下的植物保护,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管理和监测办法》及《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一致的,其目的是减少农药的不科学投入,从农产品的最初端防止农用化学品及植物病原毒素的污染,确保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关键词] 植物保护;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进行植物保护,科学合理安全用药,确保农产品无农药污染,保护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这是今后农业生产上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额度飞速增加,国内外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无公害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保护生态和农产品安全,打破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绿色堡垒,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搞好新形势下的植物保护对实际这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涵义

我国从2006年11月1日起执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其中明确定义,农产品是指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生物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还明确规定含有国家禁止使用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农产品,不得销售;农药、兽药的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重金属的有毒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也不得销售;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农产品不得销售;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二、植物保护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

1.植物保护的目的

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植物产品(即农产品)在生产储藏过程中不受有害生物如病原菌、虫害等的侵害,应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作为其主要技术难以避免。植物产品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除工业污染外,多数污染物直接或间接与农药这种植物保护的重要生产资料有关。

2.植物保护宗旨之一是保护植物产品安全

植物保护技术和措施作为农业产品基本保障,平均每年挽回大量的粮食损失,在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上,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8亿人还没有足够的粮食保障。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减少的土地使世界粮食供应日趋紧张。全世界为害农作物的害虫有10000多种,病原菌有8000多种,线虫1500多种,杂草2000多种。在农业生产中如果不进行植物保护,即不进行病虫草鼠害的整治,产量损失可达70%,农作物仅有30%的收成。据统计,在植物保护的贡献中,化学防治可挽回产量损失28%以上,其中除草剂挽回16.4%,杀虫剂挽回7.1%,杀菌剂挽回4.2%。由此可见,植物保护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三、植物保护技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测管理

1.植物保护的技术

包括法规防治(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贯穿于套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生物防治以安全、有效、持效、无污染而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新型安全且高效低毒的农药开发和科学使用,大幅度降低了对非靶性生物和环境的危害,又为化学防治展示了乐观的前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思想是一致的。 。

2.植物保护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都强调防患于未然

植物的保护技术着眼着生态系统,管理对象为有害生物,注重减小农药等有害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对农产品安全管理进行全程化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生产环节,也包括农产品销售环节即市场流通环节,突出源头治理,加强全程监控,严格市场准入,强化责任追究,区别不同主体,实行分类指导。

四、植物保护面临的新形势

1.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人口压力、科技素质不高、对环境认识不足等,植物保护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农作物及其植物产品不受有害物质危害,以满足农产品的足量供应。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植物保护技术有多种,但是其中的化学物质却被发挥到了极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药的不科学使用,农药残留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人民身体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当前我国农药的年使用量已达30万-40万t,其中仍包括一些高毒性与 高残留品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约1600万公顷,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率高达20%。本世纪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如欧美、日本等逐渐提高了农产品质量进口门槛,利用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限制,从而制约了部分农产品出口,如藻类、茶叶等,使我国农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应当看到,植物保护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植物产品在生产、贮藏过程中不受有害生物的侵害,应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作为其主要技术必不可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是植物保护的过错,而相反是由于植物保护工作和技术未被正确贯彻所致。搞好植物保护工作,减少农药的不科学投入,从农产品生产上的最初端防止农用化学品及植物病原毒素的污染,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

2.我国加如WTO后,农业产业日趋国际化,农副产品的安全及品质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瓶颈和公众关心的热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无公害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及管理办法,以加强农副产品的质量管理。在过去的几年里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全面提升,一是农产品标准检测体系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全国已制定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800多项,农业行业标准2100多项,有机食品行业标准345项,绿色食品行业标准112项。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已建立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23个,省级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所)1780多个;二是认证农产品总量规模迅速扩大。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976个,其中,种植业产品15895个,畜牧业产品2734个,实物总量约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三分之一,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8050个,认定产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

一、监测区域、监测品种、监测形式

开展对种植业初级农产品和猪肉、禽肉(蛋)、畜禽产品及初级水产品的定量监测和定性检测。

二、抽样地点

镇街、农产品(水产品)种养场。

三、检测时间与数量

1.蔬菜、杨梅、柑桔、草莓等农产品;猪肉、禽肉(蛋)等畜禽产品;淡水鱼等水产品定量监测,全年共480批次样品,其中蔬菜、水果440批次,畜禽产品(猪肉、禽肉、禽蛋、蜂产品等)30批次,初级水产品10批次,具体抽样时间为2021年农产品生产季节,每批次样品抽样量不低于2kg。各镇街抽检样品数量详见本方案附件。

2.蔬菜、水果等农药残留快速定性检测,要求每个涉农镇街监测蔬菜水果样品300批次以上,按农产品生产季节进行采样速测。

四、抽样要求

1.种植产品抽样按(NY/T 789-2004)规定执行;畜禽产品按(NY/T 1897-2010)规定执行;水产品按(NY/T 5073)规定执行。

2.例行监测的种植产品、水产品等样品抽样工作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指导站组织实施;例行监测的猪肉、禽肉(蛋)等畜禽产品抽样工作由区畜牧兽医管理中心组织实施;各镇街配合落实抽样场所。

3.监督抽查的抽样工作由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组织实施。

4.定性监测的样品抽样检测工作由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测点承担完成。

5.定量监测、定性检测不得向被抽样单位收取费用,样品费由区农业农村局承担或由委托购买服务机构代付。

五、承检机构

定量检测工作主要由瓯海区政府(分散)采购中标单位负责检测;定性监测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指导站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

六、监测项目、检测依据、判定依据(标准)、原则及检测结果上报要求

1.种植产品和畜禽产品的监测项目、检测依据及原则参照温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1年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的通知(温农发〔2020〕114号)文件执行。

2.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指导站要对检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适时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会商分析会,及时将数据上报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七、有关要求

1.各镇街经济发展办(农办)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明确具体联系人,认真按照文件要求积极配合抽样,合理安排抽样地点,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保障定期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2.被抽查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抽样的,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规定,一律以不合格处理。

3.严格执法,做好监管。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应依法对检测出不合格样品的生产主体进行调查处理,确保处置率100%。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65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