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今日头条一口气签了300多个知乎大V的传闻?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3:02:15
字号:

这条传言突然网红,无风不起浪,真假毫无意义,这一天早晚到来。首先,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喜迎知识分享战国时代;其次,我更同意知识分享没有疆界,鼓励平台充分竞争;再次,呼吁知识传播有版权,但不要垄断排他。

如何看待今日头条一口气签了300多个知乎大V的传闻?

第一: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作为“知识分子”,欢呼着迎接知识分享的春秋战国时代知乎作为知识分享和知识变现的先行者,虽然率先起跑,但“有关部门”并没给知乎颁发一块独家经营的牌照。随着各大平台后知后觉,明白了知识变现这是一片蓝海,于是纷纷开始上马问答模块,谁也挡不住,也不应该阻拦。说到这里,大家似乎忘了百度的早期巨大贡献。我不能不提起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贴吧等先驱,可以不客气地说,现在这些“各种问答”都发源于百度知识产品。百度知识产品作为问答模式的鼻祖,据说也开始振兴问答产品,我们有理由期待和欢迎百度问答王者归来。

“今日头条狠挖知乎大V,这是要干死知乎的节奏”,这些传言一经流出,立即炸了锅。知乎叫屈,头条否认,都显得大度而高雅,我们看惯了若干“外交辞令”,相信不相信传言,这是次要的,无风不起浪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是不是表面一团和气、暗地下手挖角,这些也不重要,这样台面下较劲的事儿多了去了;重要的是:挖角这样的事一定会发生,即使不是这次,也是下次;你不这么干,别人也会这么干,最后大家都这么干,“问答市场”终究会走向充分竞争,直到在动态中达到短暂平衡。这是市场规律。互联经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新媒体进入春秋时代,也是民间自媒体和“知识分子”的盛唐时代。在过去资讯、明星、网红、意见领袖风生水起的同时,行业达人、知识专家、个人IP也开始崛起,使问答产品进入春秋时代,一点也不奇怪,尤其是当支付渠道越来越便捷的时候,个人知识交易变现的风口一样可以到来。平台的竞争,对于广大优质作者是一道福音,有关部门也没有规定只能结婚不能离婚,这个传言,真假不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谁也无法阻挡问答平台春秋战国的到来。

第二:知识分享本无边界,充分竞争既是市场规则,也是丛林法则问答产品也是知识产品,就像文学、音乐、美术、影视、论文等作品一样,进入交易市场,一方面应该受到知识版权的保护,一方面受到市场价格的保护。所以,问答平台之间的竞争,终究是优质内容的竞争;优质内容的竞争,归根于人才的竞争。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知乎的委屈,在于知乎本来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在自己的庭院里种花弄草、岁月静好。问题是,你不能阻挡别人对你家院子里的花草的觊觎。当春风**入院,更不能阻挡“花草种子”长腿,随风飘向“更肥沃土壤”。今日头条下手之狠、攻城略地,打破了“躲小楼成一统”的局面,“知乎”不“在乎”是不可能的,但只能“空悲切”。

今日头条作为自媒体平台一匹鬃毛凛冽的“黑马”,依靠“精准算法、智能推荐”,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自媒体俱乐部的大咖。“精准算法、智能推荐”,不是提出最早的,但却是玩的最好的,头条有当武林盟主的野心,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他不说,不代表他不做。自媒体平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像商品市场的竞争,正应景了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今日头条想坐稳自媒体平台的不管是第几的交椅,天性里就奉行做大做强、赢者通吃的惯性思维,开始大举进攻问答、微头条等模块,目标指向路人皆知。自媒体就是江湖,谁当上“老大”,谁就能独占花魁,这就是丛林法则,没有什么好争议的。

第三:作为作者不能“看热闹不嫌事大”,呼吁版权保护与市场竞价同样重要卖菜的打架,买菜的高兴。问答平台的争斗,优质作者心中暗喜。老东家光靠感情留人,留不住人心,挡不住价格的诱惑。问答模式,适应了人们对单一知识的需求,就像心理咨询和专家门诊一样的道理,我有病看病,从门户网站上解决不了个性需求,就会“挂专家号”,付一点“挂号费”,就是市场游戏规则。知乎和分答,玩的更邪乎,可以花钱提问,花钱买答案,还可以把答案再分销出去,说不定得到了答案还赚上一笔。现在的头条问答,还处于免费围观时代,扩大流量是初心,但头条垄断了问答之后呢,赚钱还是硬道理,不说你也懂的。

传言中“头条问答排他条款”,这肯定是事实。一些朋友与头条问答签约的,签订排他条款当然是市场法则。但绝不是也绝不应该是“卖身契”,这一条回答你收钱了,不能再卖给别人,天经地义,但不能阻挡你不能给别人“打工”,不能阻挡你出售其他回答。据说百度问答即将发力,能够巧妙地回避以上这些问题,给广大问答作者更好的平台、更多的资源,让广大作者的智慧和知识在百度平台的海洋里充分涌流。最后,也不必顾虑问答平台的“一家独大”,这个时代,既有大超市,也有便利店;既有大而全,也有小而美;既有头部垄断,也有长尾效应。我预测,未来的问答市场,一定是大超市与便利店共生共存的模式。注:微信公众号职场火锅 ?ID:zhichanghuoguo ?

机构系列第一篇

——

入场短视频已经是教育机构在2020年讨论最热的话题之一,背后价值毋庸赘言,多半是要做,无非是「早一步做or晚一步」做的时间差异。

但很多教育机构首先纠结的一个问题就是:做抖音还是快手?毕竟两个平台的运营思路还是差异颇多的,更别提还有什么B站、微博、西瓜视频、youtube、小红书、知乎、微信视频号了...

(那些自认为差异不大,准备做一套内容全网一键分发的,大可以不看下面的啰嗦了?

如果本身人力和资源有限,个人认为还是先集中发力一个平台为上策,那么不同机构而言,首选平台是什么?

先上结论,我的建议:

核心考虑维度不外乎以下5个方向:用户画像和兴趣偏好、商业目的、平台动向、竞争程度、团队能力。

1、用户画像和兴趣偏好

看机构为产品买单的目标用户和平台用户的契合程度,你的用户在哪儿自然就去哪儿。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但是就是有很多教育机构在平台选择上就犯了错,原因是1)没有做一点功课,获取一些数据做底层支撑,凭刻板印象进行了错误判断;2)只关注了平台大盘数据,没有精细到具体的教育、知识场景。

快手

用户标签:小镇青年

知识标签:三农、职业教育、技能、兴趣教育

快手上的教育视频消费者,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用户达到65%,占比高出行业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快手教育最早是在三农领域开始,目前已经形成覆盖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兴趣教育等品类的生态圈层。

据快手《2019小镇青年报告》显示,每年约有2.3亿名小镇青年活跃在快手平台,而这部分群体刚好与职教、三农等标签重合。由于可支配时间多,小镇青年观看学习型视频的占比是城市青年的8倍。

这个群体中其实只有20%不到的人上了大学,很多80%的用户其实是在自己民间生活当中不断的通过学习,去建立自身的一种生活目标。

抖音

用户标签:一二线,年轻**姐

知识标签:k12/家庭教育、艺术培训、语言教育

抖音用户整体来看,男女性别较均衡,男性占比略高出4.4%,各年龄段用户中都是男性用户占比略高;35岁以下占比近7成,25-30岁(90后、95前)占比最高,城市分布上高线城市(二线及以上)占比较高。

虽然男性比例高,然而对于教育类内容,抖音女性用户偏好度高于男性。不同代际中,95-00后(24岁以下)是主要的教育受众,70后为子女关注教育。这和抖音大盘的用户画像有一些差异。

B站

用户标签:95后、学生党

知识标签:语言学习、高考、考研、白领职业技能

B站24岁以下占43.3%,25至30岁占33.9%;男性用户占到51.6%,男女比例基本平衡;用户群体越来越多元化。而B站的二次元文化,也吸引了大批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

他们的学习诉求中,以英语、日语等语言学习占主导,高考、研究生考试以及各类职业技能进行补充,这和B站平台所勾勒出的教育画像也比较吻合。

小红书

用户标签:都市女白领

知识标签:母婴、出国留学、学习方法

截至2019年1月,小红书的注册用户量已经破2亿,日活突破1000万,接近90%的用户是女性,从年龄分布上来看,25-35岁的用户占了总用户的63%,这一年龄段的用户处于事业稳定或者上升的时期,消费能力相对较强。以一线城市为主,约占44.6%。内容精准垂直定位在彩妆、护肤、母婴、穿搭、线下医美等。

职业分布包括大城市白领、公务员,以及留学生。大城市白领与公务员有良好的收入基础,追求生活品质;海外留学生是生产购物笔记的主力军,他们更了解海外商品,也更加乐意分享。

知乎

用户标签:新知青年

知识标签:科普、兴趣技能、职业技能

虽然知乎的短视频一直没有特别亮眼的成绩,但作为内容形态不可或缺的一种补充,在知乎的流量池里也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分发和消费。

知乎的用户,本科学历及以上用户占比?73.93%,高收入和高消费人群比例也比互联网平均值高出数倍。既有相当的见识与知识储备,也在各个领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

在知乎上,“从爱好走向职业”和“看到坚持和成长”成为2017年最受欢迎的视频话题,关注人数分别达到100万和60万。

2、商业目的

如果通过用户画像不能辅助机构坚定做决策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商业目的出发判断。

对于机构而言入场短视频无非三个目的:引流、变现、品牌。

1)如果只是单纯希望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抖音、快手两个头部平台随便都可以,目前二者对引流的态度从个人主页、私信、到视频详情植入都比较开放。 抖音还支持教育机构(商家)配置定制化主页,能链接到官网、小店、甚至还能收集销售线索、引流到线下门店。

2)如果希望在短视频平台内直接完成变现闭环,做视频种草带货,首选快手,快手的用户为什么叫老铁?老(熟人关系)、铁(信任关系)。快手的关系链的粉丝粘性、转化率更高,私域流量更占优势。

而且,快手的变现工具做的比较完善,无论是快手课堂,还是直播。快手在直播和视频内置对教育内容付费的渠道,形成了完整的商业闭环。加上社交互动催化消费,缩短流量转化路径。机构原则上只要专心做好内容就行了。相比来说,抖音的粉丝可能没那么值钱,转化起来有难度。

3)如果是为了品牌曝光,则还是回归到你的用户画像,用户大比例常驻在哪就去哪里。

3、平台风向

看平台的东风往哪个方向吹,第一时间、果断抱大腿。快手从2019年开始布局教育,一整年在教育生态动作频仍,2020年春节期间祭出66.66亿流量扶持教育类作者。而《2019快手内容报告》(后台回复「内容报告」可获得)中对自己的定位也是:K12在线教育平台、职业教育中心、知识/技能在线大讲堂。

而抖音从2019年3月21日开始,已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科学报社和中国科技馆联合发起了名为“DOU知计划”的新活动,旨在通过短视频这种大众更易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掀起了一波科普创作热。

4、竞争程度

供需平衡态是平台的目标,当供给小于需求则是平台玩家的机会。从教育品类大盘来看,目前在各家平台正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亟缺优质内容和作者。但具体到教育不同赛道、不同细分领域又会有差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首先对比头部账号在不同平台的粉丝量级、条均播放量、互动量、起量的速度、账号粘性、爆款的数量等等,判断平台的适配度,进一步锁定平台;

2)再调研与机构同定位的账号(可以理解为竞品)在平台的量级,头部、腰部、尾部分别有多少,流量分布是如何的,判断竞争程度;

3)还要评估该平台上你的目标消费用户量级、增长速度、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以及一些核心消费数据,适当结合用户访谈,判断供需关系;

基于以上定量、定性的分析基本可以下一个判断,是入、不入还是观望。一些数据可以找官方咨询,不涉及机密应该都可以获取到。

5、团队制作能力

抖音、快手是竖屏消费生态,B站、微博、西瓜等平台是横屏为主,一旦两厢同时入场意味着你要做竖屏、横屏两套视频,耗费精力,当然很多人会选择只拍横屏,然后通过上下加边框的形式做成竖屏,但中间还是有剪辑成本和体验折损。

此外还有一个时长问题,抖音、快手是15-60s的小视频,而B站、西瓜都在往长视频(≧5分钟)发力,视频制作门槛相对较高。要知道,B站用户对up主的要求可以用苛刻二字来形容。他们可以接受制作低成本,5毛特效,但要求内容有料、有诚意、制作要用心,最好还能有点创意?,这种视频伴随时间、脑力上的高消耗成本,是无法量产的,自然更新频率会更低。不要想着拍一些塑料小视频去糊弄他们,那样账号可能会“死”的很惨。

---

当然了,其实也不必过于纠结,抖音4亿日活,快手3亿日活,已经以碾压性的体量优势,覆盖其他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了,基本也能覆盖不同画像类型标签、形形色色的人群。

而且,随着抖音、快手内容越来越多元,知识教育类内容的数量、播放量不断增长,可能唯一要担心的就是,为啥别人都上车了,你却在犹豫中将红利拱手让出了……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608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