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秀山县涌洞乡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2:50:38
字号:

涌洞乡历史悠久,是一座亟待开发的资源宝库。她位于秀山县城东北35公里处,东接湖南省保靖县野竹坪镇和本县峨溶镇,南与本县干川乡、平马乡接壤,西邻宋农乡、龙池镇,北连里仁乡。县道龙川公路穿境而过。境内平均海拨750米,森林覆盖率22%,平均温度13℃,年降雨1350毫米,无霜期270天。全乡幅员面积67.7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3358户,1.3万人左右。

重庆市秀山县涌洞乡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涌洞乡以境内一泉水山洞中涌出而得名,乡以洞名。清道光十五年(1835)辟为商业市场,取名永兴,意为市场永远兴隆。建县后,属清平里。民国27年(1938)设永兴镇,属第二区。解放后,1951年建永兴乡人民0,属第五区。1955年12月,已属龙地区。2001年7月撤区并乡,川河乡并入,成立涌洞乡人民0。

-

旅游观光

涌洞是旅游开发投资的热土。辖区内的川河盖风景区,处于秀山“洪安边城、保安渔洞、热水温泉、凤凰山风景区、里耶秦城、酉水风光”旅游环线的中心点,拥有神奇的自然风光,一年四季、云雾缭绕;春夏秋冬、风景如画。春看映山红遍、夏可乘凉避暑、秋观芭毛秋雪、冬赏北国风情,这神奇的自然风光,宛若人间仙境。盖上群山起伏、怪石林立,奇山异石、巧夺天工!“鸡冠岩”栩栩如生,“四门洞”鬼斧神工,“十八堡”峰峦叠嶂,“婆婆山”气势雄伟,那一望无际的万亩草场是武陵山腹地最大的天然草场,盖下的“黑洞”与“亮洞”(俗称穿洞)“含情脉脉、遥遥相望”。纳沙河畔,潺潺清泉所孕育出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脊椎动物遗址—--“扁口洞”,更为这神奇的川河风光罩上了神秘的面纱!

-

资源状况

矿产资源

涌洞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蕴藏着丰富的煤矿、黑滑石矿、硅矿等矿产资源。

一、煤

年产原煤10万吨,是全县的产煤基地之一

二、黑滑石矿

分布在3-5平方公里之间,揭开土层就是原矿。目前已有一家采矿公司,拟定每年开采20万吨,可持续开采15-20年

三、硅矿

储藏量居全县第一。(钟灵第二,孝溪第三)

其他资源

涌洞乡是一个以农业、工业为主的乡。耕地面积14166.93亩,其中:田7398.43亩,土6768.5亩。人均耕地面积1.14亩。粮食主产水稻、玉米、薯类等,有涌洞“贡米”特产。粮食播种面积共21541亩,其中水稻7366亩(包括贡米3000亩),玉米5560亩,红苕6410亩,大豆1295亩,其他910亩。森林覆盖率22%。

-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标

经济综合指标

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总量节节攀升。2003年、2004年、2005、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实现2933万元、3704万元、9822万元,固定资投资分虽实现171万元、235万元、658万元、830万元,财政收入分别实现93万元、126万元、94万元、140万元,2006年首次突破减免农业税后财政收入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005元,比2001年增长60%.

三大产业发展情况

一、农业农村经济方面:一是实施1万亩商品经济生产基地和2万亩荒山荒坡综合开发。二是因地制宜,确定烤烟、禽畜、劳务输出、反季节蔬菜为主导产业,茶叶、水果、草山草坡开发为后续产业。烤烟1400亩,主要分布于川河、楠木、古田、野坪等村;水果2500亩,主要分布于涌洞、凉河、新农等村;反季节蔬菜1000亩,主要分布于川河、楠木、河坝等村;生态林2万亩,主要分布于楠木、川河村。三是劳动力转移3500人以上,实现劳务转移收入800万元。依托县烟草公司、四川华茂公司、重庆中振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基地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四是煤矿企业年产原煤10万吨以上。

二、基础设施:涌洞乡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乡,村通公路率达100%,组通公路65%,村组通电率100%;广播电视覆盖率为80%。安装程控电话500多门,村组通电话率100%;建立移动通讯基站4个,信息覆盖全乡。农用电网覆盖8个村,村组通电率100%。

境内的龙涌(龙池至涌洞)公路于2008年改造成三级路;2009年动工龙川(龙池至川河)二级公路、2008年已动工修建涌里(涌洞至里仁)公路四级,交通现状日趋改善。

-

社会事业发展

一、在科教文卫方面,我乡现有小学校6所,中学1所,在校学生1693人,入学率达到99.8%。有卫生院2个,设置病床24张。计划生育率达89%,人口自然增长率0.82‰。

二、在社会稳定方面,我乡主要存在主要问题有:一是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全乡3个村5个组242户受地质灾害威胁;二是安全隐患突出,表现在交通、煤矿、森林等方面。

-

社会保障情况

医疗保险在全乡辖区内的各单位普遍推开;农村劳动力转移2500人;低保845人,金额1680元/月,定额补助发放65人,金额20020元/季度。

-

扶贫工作

全乡现在特困村3个(河坝村、凉河村、新农村),贫困人口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747人,相对贫困人口2403人)。在扶贫工作方面主要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入手。

-

机构设置

涌洞乡人民0下设党政办、纪检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计划生育办、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站、林业服务站、计生指导服务站等10个工作部门。

-

发展思路

2007年,涌洞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立足农业稳乡,调整产业富乡,突破旅游强乡,致力科教兴乡,强化依法治乡”的发展战略。继续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投资环境,全员招商,全民创业,构建交通、能源、信息网络,培育万亩银花基地,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及工业化发展进程,实现旅游经济、道路交通、集镇建设、基础设施等有新突破。努力把川河盖风景区打造成武陵山区的亮丽景区。

秀山县官庄镇

重庆市秀山县官庄镇位于秀山县城北偏东7公里处,东接平马、雅江、干川,溪口,南与中和镇、官舟接壤,北连龙池、妙泉。辖官联、乜敖、张坝、望高、鸳鸯、毛坡、塘店、柏杨坨、新庄、雅都、红石、柏香、观音、大杉、地友、红岩洞等16个村(居),132个村民小组,共8985户,36548人,镇0驻地在官联居委会。

历史沿革

官庄以官姓的豪富所在屋庄而得名,建县时属南洞里地,1928年建官庄乡,1938年建官庄镇,1940年又复为官庄乡,1950年官庄乡为第七驻地,1951年建人民0属中和区,2001年7月撤区并乡,将原先的官庄乡,肖塘乡,红岩乡,三乡合并成立官庄镇。

交通

官庄镇是一个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农业大镇。国道319线、渝怀铁路、梅江河贯穿全境。最高海拔为1255.9米,最低海拔为37.9米,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为1341毫米,无霜期为280天,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该镇幅员面积为101.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0213亩,其中:田21838亩,土8375亩,粮食主产水稻、玉米、薯类。林业以马尾松和1000亩优质水果林基地为主。境内有马颈、群力两座电站,小型水库一座,电力充足,水资源丰富。境内还有10000吨电解锰金属厂3个,20000吨工业硅厂1个,年产2000万匹红砖厂一个,日产1000吨自来水厂一座,中药材加工厂一个,复合肥厂一个,小型金属制品厂2个,年产2000吨的福镁钠厂一个,年产50000吨的锰粉加工厂一个,龙骨滩低坝电站一座,工业经济已具雏形。官庄镇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地,文化较为发达,有中小学13所,在校学生达6898人,入学率达98.%,该镇安置电视机地面接收站616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20%、90%,农用电网覆盖16个村居,村组通电率达100%。该镇建党委一个党支部(总支)32个,有党员853人,其中女党员68人,镇人民0内设党政办等9个部门。

地理气候

秀山县官庄镇地图位置

官庄地处川东南褶皱带,系武陵山二级隆起南段。地跨北纬28度9分至28度53分,东经108度43分至108度18分之间,西邻平阳盖,北接美翠,东北紧靠川河盖尾部山脉。境内东西部多为高山、深丘,中部为浅丘,平坝相互交错。还有特殊的四周是陵岩突起,而顶部较为平坦的观音山、牙竹大坡、岩屋盖、大平盖,相似缩小了高山地貌。四周高,中部低,高差较悬殊,中部形成浅丘盆地。境内多数地方海拔350—800米之间,东部观音山和牙竹大坡海拔1116米,为镇境内最高峰。牛角山海拔900米,最低是柏杨坨村的长滩河村民小组,海拔315米。境内溪河两条,山脉河流多顺构造成线由东北向西南布展;梅江河由西南乜敖居委会邙县组入境,向西流至鸳鸯嘴与平江河汇合,小山溪支流多与构造线成正交或斜交。官庄镇地貌大致可分为平坝片区、深丘山区、浅丘山区三个类型。中部平坝盆地包括乜敖、官联、望高、张坝、雅都、新庄等村,面积平方公里,占该镇幅员面积的39%,海拔高度在35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到100米,耕地11000亩,占该镇耕地面积的40%,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水源灌溉便利,盛产水稻、玉米、油菜、薯类,为镇粮食主产区。东部红岩、观音、地友、大杉、柏香,属深丘高山区。面积45平方公里,占镇面积的30.%,地形起伏较大,土壤冲刷较严重,田少土多,山高坡陡,耕地面积9800亩,占该镇耕地面积的35%。西北部,原肖塘片区,包括鸳鸯、毛坡、塘店、柏杨坨等村属低山浅丘地带,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占该镇面积的10%,地形起伏较大土壤冲刷较严重,多梯田,梯土,耕地8500亩,占该镇总耕地面积的25%,主产水稻、杂粮。

由于纬度较低以及地形和季风的原因,官庄镇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回暖不稳定,常见低湿阴雨天气,个别年份出现倒春寒,夏季炎热,易出现伏旱和秋前干旱,秋后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全年以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平均最低气温2.2℃。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7.5℃,平均最高气温32.3℃,1971年最高气温39.6℃。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8.7℃,5至20厘米深处地温较地面稍低,为18。3℃至18.4℃;平均地面温度为30℃,平均地面最低温度为12.5℃,地温和气温一样,也是7月最高,1月最低。3至9月土壤温度上层高于下层,10月至次年2月则相反。年平均无霜期为289.3天,82年最长达329天,71年只有245天。据气象资料记录,每上升

秀山县官庄镇大溪水库

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6℃,官庄片区年平均气温在16℃至17℃之间,东部观音山、大平盖,年平均气温在10℃至14℃之间。官庄四季分明,以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天,大于22℃为夏天,10℃至22℃为春,秋未划分。受西南季风影响,官庄镇降水充沛,常年降水量为1341.1毫米,80%以上年份降水量在1100至1700毫米之间,以5、7两月最多,均接近200毫米。1月最少,不足30毫米。降水分布以夏季最多,春季为次,秋季再次,冬季最少。1974年夏季降水量达802毫米,占常年全年总降水量的59.8%,1959年夏季降水最少,24.4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8%,该镇平均每年有42天中雨以上降雨,常年在6月至8月出现暴雨,平均每年降暴雨2.8天,1972年最多,达8天。1979年9月16日降雨155.5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造成大溪水库前坝滑坡长110米,宽54米,裂缝深达15.5米。

乡镇发展

官庄镇党委、0大胆创新、抢抓时代机遇,充分发挥镇域优势,坚持“生态立镇、工业强镇、商旅活镇、科教兴镇”的发展战略措施,按照“优化农业结构,壮大工业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推进社会事业”的工作思路,始终突出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为建设生态良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官庄奠定坚实的基础。官庄经济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6月底,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50万元,为年计划的51.7%。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6242万元,为年计划的58.8%,其中:农业产值4610万元,为年计划的50.4%;工业产值11632万元,为年计划的6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40万元,为年计划的64.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85万元,为年计划的76.2%;财政收入完成370余万元,为年计划的74%;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达1208万元,为年计划的55.9%;人均纯收入达到1302元,为年计划的50.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5.2‰以内。

官庄镇在四个进集镇的路口和镇中心设置“爱我官庄,共建美好家园”等创卫工作的永久性标语5幅,办宣传栏2期,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上门入户宣传10次,出动宣传整治工作人员200余人次。该镇规划并硬化菜市场路面20米,建造菜摊20平方米,建造垃圾池5个,汽车站一个。该镇整治占道经营15余次,整治乱搭乱建违规违法行为3次,过往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渐减,集镇秩序不断改善。该镇全面督促落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加强市民教育引导,实行居民生活垃圾袋装(筐装、桶装)化,及时餐饮、加工、机动车维修、商贸等经营户乱倒垃圾的行为进行劝阻,加强集镇日常清扫,切实清除卫生死角。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60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