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卖得越来越贵的原因
一,蔬菜的收购
其实很多的蔬菜地头收购价是很便宜的,以前去山东寿光收购茄子、辣椒等蔬菜,可以说跟我们本地有很大的价格差。蔬菜从农民手里收购上来,要经过筛选、分拣、包装、装车、贩卖。地头的收购价比较便宜,但是经过层层加价,运到市场后经过批发和零售,那么加价就可能达到50%以上。
否则收购商和零售商就不挣钱,因为蔬菜的损耗也大。从寿光收购一车10吨左右的蔬菜,运费每吨最低也要200块钱,代收的经济人费用一般一车200元,分拣、包装、装车和卸车的费用也要几百块钱,批发商的利润、零售商的利润,这些都要加到消费者的身上。想一想经过这层层加价,蔬菜能不能便宜?
两周一共降价10.7%。计算方式:1-(1-5%)×(1-6%)=1-95%×94%
=1-89.3%=10.7%。
一,时鲜蔬菜不易大规模长时期储存,而需求是一个常量,供应上一旦超越或低于这个常量,就会出现价格波动。目前我国蔬菜产销的基本格局是,互为产销区、大跨度运销、多品种错时交叉配送。
一旦因天气种植和采摘期推迟或提前,信息不准导致种植错乱,导致上市过度集中或一时缺货,都会导致菜价的大起大落。
在所有的农产品中,时鲜蔬菜最不易储存,一到成熟期一天一个样,必须马上采摘,一旦采摘卖不出去,很快就会烂掉。现在山东等一些蔬菜主产地,建了不少冷库收储蔬菜,但收储期也有限,大部分品种,估计一两个月,就必须出货。这部分冷库,大多又被炒家利用。结果是新菜上市,炒家出货,加上今年入春前后北旱南冻,从而导致了前段时间菜价高企,现在菜价低迷,菜价大起大落的状况发生。
二,至于为什么地头菜价如此低,而城市里的菜价基本未降。这是因为,市民的需求量,不会因菜多而上升。蔬菜供给要经过若干道环节,才能在菜场上市。各道环节,在保证了自己的经销量后,就不会再去经销。价差增加,利润增加。如果经销量加大,要么卖不掉,要么就算增一点,价差缩小,总利润不变。这和过去我们在报道中看到一些国家将牛奶倒掉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我曾专门了解过此事,各道环节都说,蔬菜销售最后一道环节,即城市菜场的菜摊加价最多。但有一个很少为人注意的现象,菜摊确实加价最多,但挣得并不多,原因在于他们经营的量少。他们一天的销菜量,大体是200斤,每天一大早去批购菜,站上一天,运气最好时,就算一斤菜挣1元钱,一天就挣200元钱,一个月就是6000元钱,但能挣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少之又少,能保证每月能挣个3000元以上就不错了,菜有损耗,经营一个菜摊,常常还要家人帮忙,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下岗工人,如果一个月的收益达不到3000元,就要改行了。
四,蔬菜的产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菜农的分散种植、运销系统的自利选择、菜摊的小数量经销,收储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的不完备,都不利于菜价的基本稳定,何况还有游资炒作和信息不准的添乱。前段时间,当菜价从高位开始下降时,央视等媒体,不断报道说,这是调控措施起了作用。其实这是菜价即将大落的信号,和什么调控根本没关系。按时鲜蔬菜产销特点,面对价格的起落,临时性的调控措施,在基本面上几乎没什么作用。属典型的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