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如何带动农牧民致富起来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9:07:42
字号:

三农工作带动农牧民致富起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优质种植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发展农村产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工作如何带动农牧民致富起来

1、发展农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金融等产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例如,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

2、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通过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增加农民收入。例如,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文化教育等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加强农村社会保障。通过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综上所述,要带动农牧民致富,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全面推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开“三农”工作

技术创新落田间精准服务惠“三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等学校大有可为。广大高校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可持续的深度服务乡村振兴之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广大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深入一线解难题,服务“三农”促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和成果供给。

深入田间地头

开展农技服务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广大高校不断强化科创服务能力,在一线实践创新成果、开展技术指导,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

技术创新落地田间。“遇上大旱,多亏专家带来抗旱保水的微生物技术,保住了120多亩晚稻田。”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拱头山村水稻种植大户印象深刻。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博士生导师。村里遭遇罕见旱情。正当发愁之际,他和科研团队带着新研制的两种新型微生物农药到田头,开展水稻防病抗逆绿色生产技术项目试验。

“这两种微生物农药能显著提高水稻抗旱抗病能力,还能减少35%的化学农药施用量。”当地晚稻丰收后,专家组对该项目验收结果显示,与使用传统抗旱保水化学药剂的稻田相比,他的稻田亩均增产约15%。

精准服务惠农利农。“要是能用秸秆归行机和旋耕机配合作业,苗带和秸秆条带交替分布,可以减少15%到20%的化肥使用量,护地保产还省钱。”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棵树乡政府会议室里,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正向村民们讲解。

他都会和吉林农大的八九名师生一起,住进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根据老乡们使的农机、用的化肥,有针对性地研发新技术。”截至目前,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服务农田面积超300万亩,帮助玉米增产超8%。

为鼓励师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吉林农大建起科技小院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服务基地,遴选257名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难题。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已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

培养专业人才

夯实发展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广大高校发力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在校内创新学科专业设置,在校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学科融合,培养“多面手”大学生。“通过地里的传感器,空气湿度、地表温度等数据都能实时监测。”指着电脑屏幕,吉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熟门熟路地介绍,“这个是不同地块的含水量,如果相差太多,说明要调整灌溉方法。”

吉林农大依托信息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农学院的5个学科和3个专业,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作为农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学生,他不仅要了解测土配肥等农学知识,还要学习数据分析等信息知识。

“一是能教农民操作智能设备,二是能大面积收集分析田间信息,帮助老乡判断情况。”他说。

“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扎根乡村。下一步,学校将锚定农业生产中的新问题,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吉林农大相关负责人介绍。

提升技能,培育高素质“新农人”。这段时间,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茶冲女子香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一得空就对着电脑记起笔记。

“报名了安徽农业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最近在上网课。”她说。

她辞去销售工作,开始从事香草种植。“起初,缺乏专业知识,种出来的香草总是不尽如人意。”后来,听说安徽农大开办了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她报了名。

“课堂里,学习如何选苗、栽种、除草、防虫;毕业后,有老师一对一帮助。不仅建起700多亩香草种植基地,还带动周边680户村民共同致富。

她的成长是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缩影。“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请过来与送过去”等多种方式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据不完全统计,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165万余人次。

围绕特色需求

激发产业动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各高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实现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高校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

创新成果推广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正值茶园冬季管护的关键时期,一大早,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就携团队赶往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河口村,查看白茶返绿情况。

依托安徽农大“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及下设的茶产业联盟,团队将安吉白茶等品种引进金寨县。从试种、加工到开展农民培训,团队已带领金寨县种植1.4万亩白茶,产值达3.92亿元。

近年来,安徽农大探索建立“一站一盟一中心”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现已在安徽主要农区建设8个综合试验站,下设73个县域农业产业联盟,并通过校县合作成立现代农技合作推广服务中心,为农技推广提供全链条服务。

“截至目前,已为金寨县选育引进43个农业新品种,试验推广35项新技术,推动金寨县形成茶叶、中药材、蚕桑、果蔬四大特色产业,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站长说。

搭建知识产权平台,保障技术转化落地。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荻高值化利用制备低聚木糖项目”中试生产在湖南浏阳取得成功。

这一生产线的关键核心技术,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易自力教授团队研发的“南荻全组分高值化利用及多产品联产技术”。

在湖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的帮助下,该技术被成功转让给长沙绿叶生物。“中心主动帮我们联系企业转化科技创新成果,还提供法律咨询、议价参考、风险评估等多项服务。”他说。

湖南农大成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全链条服务。

据中心执行主任介绍,学校还引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技术转移机构等校外单位,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共同参与中心建设。

一排排青砖黛瓦、典雅整齐的楼房掩映在宜人的风景中,楼前楼后小桥流水……走进宿豫区新庄镇陈墩新型农村社区,宛如置身画中。“新型农村社区留住了‘乡愁’,又解开了‘城愁’,还提供了很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对入住后的新生活,居民陈法岭“一百个满意”。

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自觉在全省大局中考量谋划、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以赴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农业更强

预计全年农业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达840亿元

作为宿迁与京东集团在乡村振兴领域全面深化合作的最新成果,京东农业科技示范园创新构建“国有企业+行业龙头+头部电商”合作模式,可年产绿色果蔬5000余吨、繁育种苗超过500万株,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产业发展有示范、技术服务有支撑、产销对接无障碍。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命脉。我市始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工业化思维、项目化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动我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我市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抓手之一。在探索出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之路的基础上,我市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的重要实践,运用系统化思维加强政策集成

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统筹治理、镇区园区社区“三区”协同治理,全力打造产业有高度、环境有“靓”度、生活有温度的共富乡村。

与此同时,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县乡村”三级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回收体系基本建立,“爱护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常态开展“五美庭院”创建,加快实现“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

切实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我市坚持“人、城、产”融合发展思路,深入开展小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180个年度项目,服务一方的区域中心、衔接城乡的重要纽带作用更加彰显。

这一系列举措推动农村“路水林田产景”一体改善,我市已经建成美丽宜居乡村528个,今年就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

农民更富

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万元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之后,我市继续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以推动乡村振兴为统揽,统筹推进强村富民,千方百计拓宽农民致富渠道,鼓起农民群众“钱袋子”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常态化开展“五看一查一帮助”活动,持续加大“大救助”监测帮扶力度,建立重大项目20%优先落户薄弱片区刚性制度,出台三大片区整体帮扶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共编排实施项目148个。

此外,扎实推进新一轮村居集体经济振兴计划,实施资产倍增工程、能力提升工程、管理提优工程、暖心富民工程,并“一村一策”攻坚集体经营性资产空白村,188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5万元、增长10.5%。

为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我市还推动实施农民充分就业、创业创新、素能提升三大行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万元、增长7.5%。

更关键的是,我市将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列为“十四五”重大发展战略,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治理、连片开发,推动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等7项省级

以上试点和深化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六大机制”在廊道落地转化,实施的277个项目完成投资375.4亿元。

正在试运营的皂河龙运城已经成为独具宿迁特色的黄河故道文化标识。“这个项目以生态为基础,文旅为引擎,生活为本质,形成沉浸体验、演艺路秀、文博互动、餐饮商业、观光旅游、酒店度假为一体的统合共生的皂河发展模式

不仅展现全时段运河文化,还带动皂河旅游蓬勃发展,进而促进增收富民。”市湖滨新区皂河镇党委书记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正按照“强基固本保发展、深化融合促振兴”的工作思路,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全力筑牢“三农”发展基本盘,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57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