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农业之为何我们要发展富硒水稻?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4:56:29
字号:
2017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富硒农业之为何我们要发展富硒水稻?

?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占粮食产量40%左右,稻谷产量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27.5%。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但水稻产业存在着种植分散、大户较少、优质偏少、效益偏低等问题,需要在满足质的需求上下更大的工夫。

一、 水稻种植面临众多问题

? 1、化肥大量使用影响水稻品质。大量使用化肥造成水稻产量遇到天花板,也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生态恶化,进而影响水稻的质量。

2、农药大量使用有农残超标的危险。大量使用农药导致药害严重、防治效果差,不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更有农药残留超标的危险。

3、水稻种植效益偏低。近年来水稻种植效益不高,严重影响农民积极性。南方许多地区已存在弃地撂荒的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硒的重要作用

? 硒,被称为“生命的火种”,是人和动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研究表明,40多种疾病与缺硒直接相关,另有200多种疾病与缺硒间接相关。

? 在地壳中,硒的含量仅为一亿分之一,且不能由机体自身产生。人体补硒,必须通过粮食等为主要摄入载体。发展富硒水稻等粮食作物是解决我国缺硒问题,推进我国全民科学补硒的基本途径。

三、富硒水稻的突出优点

1、改善营养价值和口感,提高水稻品质。研究表明:富硒水稻籽粒更加饱满,其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干物质总量均高于普通水稻。

2、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试验表明,使用富硒技术后,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3、延长水稻的保存期。

四、为什么要发展富硒水稻

? 1. 我国严重缺硒形势的需求。我国72%以上地区缺硒,30%左右的地区土壤严重缺硒,主要粮食产区几乎都缺硒,有8-10亿人处于缺硒状态。由于土壤缺硒,导致作物及养殖产品缺硒,导致人体硒摄入不足,形成一个缺硒的食物链。

? 2. 人们对健康功能农产品的需求。水稻是主粮,富硒后可以将普通水稻升级由功能性水稻,满足了人们的健康需求。发展富硒水稻,通过食补满足人们正常的硒摄入量需求,是科学补硒的重要途径。

? 3. 提升水稻经济效益的需求。富硒大米的价格和产量均高于普通大米,能够达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目的。?

五、如何发展富硒农业

1. 利用天然富硒土壤发展富硒农业。在富硒土壤中硒通过化学生物作用被作物转化吸收,从而达到富硒目的。我国境内富硒地区有:湖北恩施、贵州开阳、陕西紫阳、湖南桃源、湖南新田、广西等富硒地区。

2. 通过富硒技术发展富硒农业。提高植物体内酶的活性、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作物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疾病,提高硒的吸收转化效率,并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我国72%地区缺硒,通过富硒技术发展农业为大多数地区的最佳选择,切记富硒农业要选有机硒,安全高效、有机无污染,推荐土伯·富硒植物营养液!

富硒蔬菜通过生物转化的方法,在植物的自然生长阶段中,有机的将硒元素导入到植物的体内,从而产生有机硒含量较高的蔬菜,这种蔬菜的种植就被称之为富硒蔬菜种植。食物硒含量受地理影响很大,土壤硒的不同造成各地食品中硒含量的极大差异。

目前已发现的富硒地区有:海南、湖南湘西、湖北恩施、陕西安康、贵州开阳、浙江龙游、山东枣庄、四川万源、江西丰城等。其中海南富硒面积达到9545公里。中国营养学会对我国13个省市做过一项调查表明,成人日平均硒摄入量为26-32微克。

扩展资料

种植富硒蔬菜的注意事项

1、合理区划,直接利用,种植培育天然富硒农产品。富硒耕地的直接利用相对比较简单,按本地资源与环境的实际,结合市场需求和农业种植结构,比较经济效益,选择既易富硒又具市场前景且比较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种类,直接在已知的富硒耕地上种植和培育富硒农产品。

2、非农用土地富硒耕作土层异地利用。富硒土壤层的异地利用只适用于已规划批准农转建设用地征占的富硒耕地,这类用地富硒土层的异地利用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相对较为复杂。富硒耕作土壤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应采用表土剥离、异地培肥等工程手段,快速改善新开发耕地的质量。

3、开展富硒农产品种植的田间实验。富硒土地利用与富硒农产品开发,必须首先解决富硒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全硒高而水溶硒低(一高一低)问题。开展农田土壤改良与种植对比试验,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有条件时,可在富硒耕地上开展田间实验工作。

百度百科-富硒蔬菜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54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