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外贸基地
本报记者 先朝阳
农业产业的方向庆阳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外贸基地农耕文化是传统的,但不是保守的,它不断纳新,追求开放。进入新世纪后,庆阳市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丰富的农产品和国际大市场对接,大胆创新,开放开发,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外贸基地建设,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增产、增效新路子。庆阳有着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绿色农产品,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红富士苹果、黄花菜、曹杏、黄柑桃、金枣等有机绿色食品和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农产品享誉国内外,是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的“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杏乡”。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在开放开发的改革大潮中,庆阳人继承农耕文化吐故纳新、兼容并蓄的传统,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8811”(即全市建成具有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的出口创汇龙头企业8个、出口商品基地8个、出口商品加工贸易区和外经贸开发区各1个)工程,及时清理废止了一批制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出口创汇企业壮大、有利于投资者收益,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培育出口商品基地,扶持出口创汇企业,努力扩大外贸经济份额。近年来,先后有深圳东部集团、美国特种商品公司、韩国株式会社玉泉食品公司等国内外多家企业在庆阳投资建办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目前,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以白瓜子、葵花籽、浓缩苹果汁和鲜苹果为主的出口产品达20多个种类,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出口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庆阳市对外贸易占全市GDP的比重不到1%,2008年占到了GDP的6.7%。外贸出口创汇自2000年打破零记录之后,高歌猛进,一年一大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市出口创汇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037亿美元,农产品出口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74户外贸企业累计从农民手中收购原料16.2亿元,共解决2.78万人就业,安排1481名下岗职工就业,雇佣季节工12840名,发放工资总额达到3.8亿元。近年来,庆阳市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资源,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变传统农业为特色现代农业。按照“夯基础、调结构、育龙头、强科技、攻难点、抓劳务、促增收、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六个百万工程”(种植优质紫花苜蓿500万亩,饲养肉牛100万头,饲养肉绒羊300万只,栽植苹果树260万亩,种植瓜菜100万亩,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0万亩以上)建设,使“川变白、塬变红、山变绿、村变美、民变富”。同时,庆阳市还将加快推进“591”工程,即加快建设五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扶大做强九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集团公司、培育开发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努力把庆阳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
我国的农业生产基地主要是九大商品粮基地:
有东三省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
另外有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的绿洲都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
农业生产基地就是在全国或地区农产品经济中占有较重地位并能长期稳定地向区内外提供大量农产品的集中生产地区。如粮食、油料、糖料、蔬菜、牧业、渔业等各种生产基地。
扩展资料:
农业生产基地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强调生产的专业化和种植区域化,使基地尽可能成方连片,形成规模。
二是在基地管理上,重点强调生产技术规程的组织实施,推行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统一服务。
三是在运作模式上,积极探索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或“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促进基地生产、管理、经营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商品粮基地:
具备条件
①粮食生产条件较好,高产稳产农田比重较大,余粮较多;
②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多,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且投资少而见效快的地区;
③粮食生产集中连片,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基本类似,便于统一规划、建设和布局生产;
④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粮食生产用地与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生产用地矛盾不大,交通运输方便。
百度百科-农业生产基地
百度百科-商品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