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的一号文件并非年年都聚焦“三农”问题。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多份中央一号文件,其中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共有17个。这17个文件也并非一直连续,中间有过中断。
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改革如火如荼推进的大背景下,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五个一号文件,对当时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18年后,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又连续12年聚焦“三农”。
盘点新世纪以来的这12份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既有针对“三农”工作全局的,也有专门针对农业科技、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等专项工作的。一号文件连续12次锁定“三农”,凸显出“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
一号文件涉农传统为何在20世纪80年代中断?对这一问题当时全国从上到下有这样一种认识: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基本问题已经解决了,重要问题都在城市,工作重心也从农村开始转到城市。
时隔18年后,一号文件为何又重新锁定“三农”?这背后又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20世纪末,中国农业生产环境出现复杂局面,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几年低速徘徊在4%以下。此外,城市改革经过10多年“加速跑”后,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影响到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表明“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加强。中国正处在四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刺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缺了农村这一头。四化建设,必须补齐农业这一短板。在国家各项工作中,“三农”的重要属性仍十分明显。这些因素决定“三农”仍是中央亟须和重点部署的工作,也正是缘于此,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12次将靶心锁定“三农”。
从2004年起,一号文件连续12年“锁定”三农主题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5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7分)2004—2014年我国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
在2005年十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三农”被正式提出。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它不是中国所特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发达国家较好地解决了“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后逐渐被媒体和官方引用。实际上“三农”问题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起来规模大;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新世纪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更加关注“三农”问题,首先在提法上对其有了全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其次是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三农”问题用“三个最需要”进行了总结(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遵循原则,并指出“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33年来的改革,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取得很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一些潜伏性的危机,这些危机是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成败和政权存亡的大问题,如果不对其及早加以重视和解决,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振荡。
⑴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分,任意两点) ⑵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政策要切合农村实际;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分,任意一点) |
试题分析:(1)依据以及所给的注释,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建国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为了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进行改造采取的途径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1958年我国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上作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在农村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思想泛滥,这两场运动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和国家是实际情况,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4)分析图表可以看出,凤阳从1980年开始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开始了大包干,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实行,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对比归纳以上三种农业政策,可以总结出制定农村政策时要切合农村实际,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