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运送与交接要多长时间送进实验室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2:01:00
字号:

样品运输与交接样品应在24h内运送到实验室,否则,应将样品缩分冷冻后运输。低温包装时,应使用适当的材料包裹样品,避免与冷冻剂接触造成冻伤。冷冻剂不可使用碎冰。

样品运送与交接要多长时间送进实验室

原则上,样品不准邮寄或托运,应由抽样人员随身携带。除非征得实验室同意,样品不宜在周五或法定节假日前一天送达。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样品完整、新鲜,避免被污染。

样品采样注意事项

(1) 下雨天不宜在露地采集农产品样品。

(2) 采样应安排在蔬菜成熟期或蔬菜即将上市前进行。在喷施农药安全间隔期内,不应采样。

(3) 采样时,样品应为混合样,不能只在某个点位进行采样。不应以个别样品 (份样) 或单株、单个个体来代表整批。如大白菜、西瓜等个体较大的样品,不能只抽取一个个体作为样品。

(4) 在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采样时,不宜在同一摊位抽齐所有样品,应抽取不同摊位的样品。

(5) 农产品制备时,每次制完一个样品要及时清洗制样工具 (如砧板、打浆机等),避免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

异常查证是在异常室内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重要异常,部署野外调查、采样分析等实物工作,以进一步确认异常真实性、异常元素成因来源、异常元素存在形态及生态环境效应。

在收集研究地理地貌、地质、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与监测、人/畜疾病与健康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踏勘,以必要、经济、有效为原则部署野外调查工作,采集分析岩、土、水、生物/农产品、气体、尘埃甚至人/畜(发、指甲、尿、血等)样品,是剖析异常成因、推断污染源、研究异常元素迁移转化、评价或预测生物效应的基本方法和必要过程,异常研究成果为区域地球化学评价和应用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1.异常筛选

(1)异常筛选的一般性原则

区域地球化学填图测定元素全量指标52项、有效态指标10多项以及有机氯农药DDT、六六六、PCBs残留量,圈定了一大批地球化学异常。由于时间、经费、人力资源限制,异常调查须分主次轻重,优先考虑具有比较明确或重要的地质、环境、生态意义地球化学异常,如重金属、As、Se、F、I、有机污染物和植物营养元素有效量等异常(即异常具有重要的地质、环境、农业、生态内涵和应用意义),从而为区域种植养殖规划、污染评价、潜在油气或地热田勘查、地方病研究服务;其次,优先考虑异常特征(面积、强度、分布、元素组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重要异常开展调查和研究。

系统分析、整理区域地球化学资料,深入挖掘异常元素组合、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内主要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取得初步认识之后,结合野外调查及污染源、环境监测资料的分析,选择典型代表性异常(如分别代表地质高背景异常、矿产资源异常、工业污染异常、城市生活污染、农药化肥及集约化养殖业异常、植物营养元素异常低缺区)或生态危害性严重的异常,部署野外调查工作。异常筛选的基本原则为:

1)异常特征具有代表性,即区域内具有相当规模、一定强度、典型元素组合的异常;

2)异常成因类型具有代表性,即在地质背景、矿产资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镇污染、交通污染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异常;

3)异常生态意义的重要性与代表性,即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畜健康具有较大影响、比较典型的异常。

面积大、强度高的典型污染异常是重要的调查对象。深入解剖异常结构、查清异常特征,追踪异常元素来源、迁移分布规律,评价异常生态效应是异常调查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2)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中查证异常的筛选

为突出服务于农业、环境研究的目的,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异常查证研究工作侧重于农业、环境类异常,兼顾其他类型地球化学异常。

环境类异常查证分2种类型进行筛选。其一,以人类生活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为目的的异常查证主要选择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大、中城市的有毒有害元素异常区(多元素组合)或与某些地方疾病高发区相关的异常;其二,以农业地质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为目的的查证异常,主要选择大宗农作物或名优特农产品的分布区,对农业生产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有重要影响的有毒有害元素(主要是重金属元素)异常和有机污染物高残留异常。查证异常选取原则:

1)区域性,重点选取具有一定分布面积的区域性异常;

2)典型性,主要选取含量高、特征明显的典型异常;

3)社会关注性,选择与城镇生活和工业“三废”排放污染有关的、社会普遍关注的异常;

4)应用性,选择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环境问题突出或地方病高发区的异常进行查证,其成果可直接应用服务于社会。

对农业营养及有益元素丰缺异常仅做一般性研究,通过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初步评价异常产生原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矿产资源类地球化学异常,主要研究山前浅覆盖区和丘陵区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元素及指示元素异常,通过异常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和前人资料的收集、综合分析,初步评价异常的找矿潜力。

2.工作部署及样品采集

(1)工作部署

深入研究已有地理地貌、地质、水文、土壤、农业生产、环境污染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深刻认识异常特征,对异常成因、污染源以及可能危害影响范围取得初步认识之后,有目的地部署异常调查工作。

在开展异常野外查证之前,必须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异常及周边地区的地质背景、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与污染源、地方病和其他前人工作资料。

(2)样品采集与分析

方法一:提取并分析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单点样,以确认异常的存在,进一步圈定异常范围、异常浓集中心,解剖异常特征和结构。对一些规模较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的异常,可酌情加密采样分析,以准确掌握异常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方法二:根据异常形态展布、地形地貌、地质背景、水系流域、污染源(点、线、面)分布、气候(风向)等条件,合理布设面型(加密采样)、长剖面、垂向土壤剖面调查工作,采集岩、土、水、植物、农产品、大气、尘埃甚至必要的水产品、禽畜、人体(发、尿、血等)样品。

对于呈面型分布的城镇复杂污染源异常,在单点样分析或加密采样的同时,可根据城镇功能区布局、常年风向等要素布设剖面调查。如穿切不同城市功能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交通枢纽、主要厂矿区)直至城镇周围背景区的长剖面,采集分析土壤、降尘土、植物等样品,查明冶金加工、燃煤、汽车尾气、居民生活等污染排放与城镇污染异常的关系。

为调查主干公路、灌溉系统的污染情况,应考虑常年主风向,布设垂直于公路、灌溉水系剖面,采集大气、土壤、植物、灌溉水、汽车尾气等样品。

为调查污水排放对湖泊、水库、河流的影响,对于湖泊、水库等面型静水体可由排放口呈放射状部署调查剖面,对于河流则沿着水系走向部署调查点,采集水、沉积物、水生植物、鱼类等样品。

3.分析测试指标

根据异常组分及调查研究的目的,选择相关测试指标。可选测试指标包括:无机元素;残留期长、致癌致畸毒性大的有机污染物(如DDT、六六六等有机氯类,有机磷农药等);环境物化特性指标(pH、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等);油气地球化学指标(Br、I等元素,烃类、ΔC、荧光等);植物营养元素有效态(N、P、K、Ca、Mg、S、Fe、Mn、Cu、Zn、Mo、B等有效量);循序提取不同相态金属元素含量(如水提取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Fe-Mn 结合态、有机态、残留态);有机结合态金属元素含量(有机锡、甲基汞等)。

为追踪、判别异常物质来源,确定异常成因,评价其生态环境效应,有时还需要进行物相分析(如颗粒矿物组成、形态特征)、测定元素同位素组成(如Pb),试验研究元素及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物相(气、固、水、生物)中的分配、迁移、集散规律。

4.资料整理

(1)查证异常的确认

在异常特征与环境分析研究基础上,利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扫面时所保存的单点副样或野外加密取样进行分析,验证异常的重现性,确定异常的真实存在,并对异常进一步追踪圈定,缩小追索异常源范围。

(2)异常特征描述

对调查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多元分析、成图对比,分析异常元素组合特征、异常形态和分布、异常强度、浓集中心与递减规律,为异常研究提供依据;判断异常成因、污染来源;综合多介质资料、有效态或相态资料,评价异常生态效应,结合农产品安全调查、人/畜健康现状资料验证异常危害效应。

(3)异常研究及其效应分析

生态环境效应是异常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方法包括:

1)土壤元素赋存形态研究——异常区土壤元素相态、有效态的提取分析,评价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预测土壤环境变化(如酸化)对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量的影响;

2)结合水化学调查成果资料,或采集测定地表水、浅层地下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评价重金属元素现时供给量;

3)采集分析植物或农产品样品,对比异常区植物/农产品对重金属的累积量,评价农产品中元素含量是否已超出安全标准。研究中应注意采集背景区植物或农产品样品,以便对比研究。

对调查资料和分析测试数据的全面整理和综合分析,阐明异常成因和异常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农业环境生态效应,开展异常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农产品安全评价,为异常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52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