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政策补贴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建设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补贴、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补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补贴、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补贴、奶业振兴行动补贴、畜牧良种推广补贴。
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补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补贴、农机深松整地补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补贴、产粮大县奖励、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
扩展资料1、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补贴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等形式直接兑现到户。
2、农机购置补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选取确定本省补贴机具品目,实行补贴范围内机具应补尽补,优先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和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机具的补贴需要,增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具品目。对购买国内外农机产品一视同仁。
3、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发展一批小而精的特色产业集聚区,示范引导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发展。选择地理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20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保护提升。
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聚力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创建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中央财政对符合创建条件的安排部分补助资金,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后,再视情况安排部分奖补资金。
5、农业产业强镇示范。以乡土经济活跃、乡村产业特色明显的乡镇为载体,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培育乡土经济、乡村产业,规范壮大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民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建设一批产业兴旺、经济繁荣、绿色美丽、宜业宜居的农业产业强镇。中央财政通过安排奖补资金予以支持。
6、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2019年支持天津、河北、福建、山东、湖南、广西、云南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示范。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尽快修通修好覆盖农村、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进村入户采取市场化建设运营,中央财政给予一次性奖补。
7、奶业振兴行动。重点支持制约奶业发展的优质饲草种植、家庭牧场和奶业合作社发展。将奶农发展家庭牧场、奶业合作社等纳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进行优先重点支持,支持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承担任务的相关省份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中统筹安排予以支持。
8、畜牧良种推广。在内蒙古、四川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对项目区内使用良种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肉牛养殖场,以及存栏能繁母羊、牦牛能繁母牛养殖户进行补助。在黑龙江、江苏等10个蜂业主产省,支持建设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承担任务的相关省份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中统筹安排予以支持。
9、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以重点县为单位,突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和大豆及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集成推广“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探索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承担任务的相关省份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中统筹安排予以支持。
10、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服务型农民合作社、供销社等具有一定能力、可提供有效稳定服务的主体,为从事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提供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11、农机深松整地。支持适宜地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全国作业面积达到1.4亿亩以上,作业深度一般要求达到或超过25厘米,打破犁底层。承担任务的相关省份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中统筹安排予以支持。
12、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轮作休耕试点面积为3000万亩。其中,轮作试点2500万亩,主要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大豆、花生、油菜产区实施;休耕试点500万亩,主要在地下水超采区、重金属污染区、西南石漠化区、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
13、产粮大县奖励。对符合规定的常规产粮大县、超级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商品粮大省、制种大县、“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省份给予奖励。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其他奖励资金按照有关规定用于扶持粮油产业发展。
14、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包括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牛羊调出大县奖励和省级统筹奖励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和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本县生猪生产流通和产业发展,省级统筹奖励资金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本省生猪生产流通和产业发展。
15、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实施玉米及大豆生产者补贴。中央财政将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补贴实施办法,明确补贴标准、补贴对象、补贴依据等,并负责将补贴资金兑付给玉米、大豆生产者。
参考资料:
(一)特色农产品研究对象选择
所谓特色农产品,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生产的某一农产品在产量上特别是在品质上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其特点就是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品质、鲜明的地方性和较高的经济价值,如西湖龙井茶、黄岩蜜橘、诸暨香榧、玉环文旦、临安山核桃等,均为著名的特色农产品。
特色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条件,首先特色农产品生产要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具有明显区域差异,只在特定的区域生长,如果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或勉强适合,就不能称其为特色农业;其次要具有明显的区位比较优势,一是生产比较优势,尤其是在品质上具有优势,如黄岩蜜橘、玉环文旦,其他地方就种不出来,即使有的地方能种出来,品质也无法与之相比,二是经济比较优势,即该地区生产的此种农产品其经济效益比其他地区好。
根据上述定义,浙江省范围内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茶叶类、笋竹类、蚕桑类、特色果品和富硒农产品等。
(1)茶叶类
按照茶树的生长习性和对环境的要求,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茶树适生区之一。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所产茶叶以绿茶为主,主要集中在浙西北、浙东和浙南3个地区。据2002年统计资料,全省茶园面积202.3万亩,茶叶产量13.9万t,产值33.7亿元,经济效益居全国第一位。出口量占全国绿茶总量60%左右,约占全球绿茶贸易量的50%。
(2)笋竹类
浙江竹子栽培加工历史悠久,经营水平全国领先,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之美誉。全省竹林面积1 100多万亩,笋竹加工企业2 500多家,年产值115亿元。竹笋年产量142万t,其中水竹笋加工的原料40%来自外省。
(3)果品类
由于浙江地理位置特殊,非常适合干鲜果的生长。主要有柑橘类、杨梅、梨、桃、葡萄、枇杷、青梅、山核桃、香榧、板栗、白果等。据2002年统计,全省水果产量252万t,产值47.6亿元,其中柑橘类产量占65%,在全国名列前茅,以柑橘为原料的桔瓣罐头出口量占全国的2/3以上,占世界的1/2;干果年产量8万t,年产值7亿元。
(4)蚕桑类
浙江气候、地理条件优越,劳动人民历来重视种桑养蚕,有“丝绸之府”之美称。2002年全省桑园面积120万亩,蚕茧年产10万t左右,居全国第二位,蚕茧优质率居全国第一。
(5)富硒农产品
由于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差异性,浙江富硒土壤中硒的天然来源主要为黑色岩系地层和中基性火山喷发物。目前全省已发现的天然富硒农产品主要分布在萧山、龙游、慈溪、瑞安、上虞、安吉等地。
根据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现状、比较优势和优势评估,主要选择了茶叶、笋竹、果品以及富硒农产品四大类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调查研究区的选择
本次调查研究选择以规模性特色农产品分布区或原产地作为开展重点调查研究区域,按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原则,同时兼顾一般区进行比较研究。
(1)茶叶类立地地质背景调查
以不同品牌名茶的主产区为主,包括如下产区。
浙西区:开化龙顶、天目青顶、千岛玉叶、建德苞茶、双龙银针、仙华毛尖;
浙南区:松阳银猴、金奖惠明、江山绿牡丹、遂昌银猴、承天雪龙、青田御茶;
浙东南区:望海茶、雁荡毛峰、大佛龙井、绿剑茶、羊岩勾青;
浙北区: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长兴紫笋茶、莫干翠芽、富阳茗绿、径山茶;
浙中区:东阳银猴、石笕茶、双龙银针、武阳春雨。
(2)笋竹类立地地质背景调查
重点研究对象为毛竹、雷竹、石竹、绿竹等;重点研究地区的范围覆盖全省竹林面积较大的数十个县(市、区);毛竹笋样品和毛竹林土壤样品取样位置主要分布在安吉县的山川乡、天荒坪镇、递铺镇、良朋镇、杭垓镇等地;雷竹笋样品和雷竹林土壤样品取样位置主要分布在临安的高虹乡、上甘街道、太湖源镇、西天目乡等地;石竹笋样品和石竹林土壤样品取样地点在临安西天目山。
(3)果品类立地地质背景调查
分别选取以下地区开展研究。
黄岩蜜橘分布区:黄岩岙里、三甲椒江农场、潮济、头陀试验场;
临安山核桃分布区:岛石、龙井桥、吉口;
诸暨香榧分布区:诸暨斯宅、赵家,绍兴越峰;
玉环文旦分布区:黄泥坎、山外张、大密溪、三合潭、小密溪;
常山胡柚分布区:龙绕-斋堂岗地区、常山港支流冲洪积区、常山港中部冲洪积区、常山港下游冲洪积区。
(4)富硒农产品调查研究区
包括浙北的萧山、慈溪、安吉,浙中的龙游,浙东的瑞安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