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都有哪些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要写作文,求素材!3Q!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1:55:28
字号:

牡丹江,不能算是地大物博,但是也是小巧玲珑! 牡丹江的旅游景点不是很多,但都是经典!

牡丹江都有哪些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要写作文,求素材!3Q!

1、牡丹江的镜泊湖是第一选择,镜泊湖位于牡丹江市的西南面,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北方的西湖”。其实,镜泊湖底曾是牡丹江上游的古河道,大约一万年以前这一带火山喷发,形成了我国这一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南北长45公里,东西为狭长形,最宽处达6公里。湖面海拔350米,湖水南浅北深,最深处62米,最浅处只有1米,水面约90平方公里,容水量约16亿立方米。这里环境幽雅,一片恬静、秀丽的大自然风光,这正是镜泊湖…有句话还比较出名:山上平湖水上山,北国风光胜江南,说的就是我们牡丹江镜泊湖的吊水楼瀑布。

2、地下森林(即火山口森林)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处,坐落在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内,海拔1000米左右,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游人踏上张广才岭东南坡,沿着山路上行,登上火山顶时,眼前会突然出现一个个硕大的火山口,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游人站在火山口顶向下一望,只见陡峭的内壁上,林木郁郁葱…

3、大孤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孤山风景区位于丹东西南100公里处,东临大洋河,南濒黄海,峭拔突兀,孤峙海滨,总面积42平方公里,由大孤山古建筑群、小岛和鹿岛三个景区组成。大孤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体,有天后宫以及十多个宫、殿,及戏楼,石佛塔和观海亭组成。站在观海亭举目南眺,黄海碧波和鹿岛风光尽收眼底。小岛风景区主要由14个开关独特的岛屿、辽阔的海域以及引人入胜的海水浴场组成,小岛东西长3.5公里。

4、在牡丹江畔的江滨公园,耸立着一组硕大的石雕群像——八女投江群雕。该群雕1988年落成,高13米,长8.8米,采用花岗岩石材雕凿而成,“八女投江”四个大字由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书写。1984年被国家列为二级文物。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的八女投江群雕也被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应该为她们这种“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毁节”的坚贞气节而感到自豪!

5、兴隆寺, 渤海兴隆寺建筑规模宏伟,清初,在中央大街东侧的一座寺庙遗址上重新建寺,称为"兴隆寺",俗称"南大庙"。寺庙四周用玄武岩石筑起围墙,庭院中有三百多年树龄的古榆,树高叶茂。后又新植钻天杨、垂柳等。庭院荫郁苍翠,绿草职茵,缀以砂石小径,显得格外幽雅。 兴隆寺的五得庙宅,原是金代建立的石佛寺,元明时损坏,清初天聪元年在旧址重新修建。五殿均为木制斗拱结构,朱栏回廊,雕梁.....

6、渤海风情园,渤海风情园位于渤海镇西北,与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相连,距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仅18公里,日接待游客能力达到3000人以上。该园以古渤海文化为底蕴,以民族民俗风情为特色,在稻田、水车、草木小屋的映衬下形成塞北特有的乡村格调。园中主体景区为水域面积80公顷的玄武湖,湖中龙舟竞渡、竹排戏水、游船漂弋;湖滨造型各异的水车、草木屋星罗棋布;反映满族先民、朝鲜族民俗村与湖中美景相映成趣;祭天坛、拜神殿、胡服骑射、双马抬轿、水帘洞、

7、威虎山影视城、海林市威虎山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虎峰岭下,滨绥铁路、301国道贯通景区。景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丰茂的林木植被,独特的气象风光,构成了绚丽壮美的山水景色。“佛手山、人头峰”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为景区增添了灵性和神韵。具有独特风格的俄罗斯建筑群、东正教堂、中东铁路专家楼、机车库等,构划出了景区的历史文脉。威虎山风景区由俄罗斯风情园、威虎山影视城、东北虎林园错落三点有致一线构成,是黑龙江省东部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

8、杨子荣烈士陵园、杨子荣烈士陵园位于海林东帐篷山东侧东山。沿着子荣街一直往前走即可进入陵园。陵园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内立有纪念碑和杨子荣、马路天、高波等烈士墓。杨子荣墓前立一石碑,上刻"杨子荣烈士之墓",碑高31米,象征英雄牺牲时31岁。陵园青松满布。1978年扩建420平方米的"杨子荣烈士纪念馆",陈列烈士遗物和事迹。1983年建160平方米的博物馆,陈列海林市出土的文物及物产标本。

山捻子,又名桃金娘。为桃金娘科、桃金属的常绿灌木。由于其株型高大、花期较长而被广泛栽植于园林、绿地或村口路旁。在夏日来临时,绿叶映衬红花犹如蓝天映衬彤云,煞是好看。因此,许多人都想引种山捻子。不过,由于许多人还不知道山捻子的“脾性”以及栽培管理方法,故还不敢引种种植。为此,我们有必要聊一聊山捻子以及山捻子的种植管理方法。

一、山捻子的生物学特性

●山捻子对土壤的要求

野生山捻子一般生长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以及湖南最南部的丘陵地带,喜微酸性的红黄壤土环境。如果在沙壤土或普通壤土上进行种植,其植株会生长不良。当然,只要对土壤进行了改良(换掉一部分土),也是能够种植山捻子的。

●山捻子对水分的要求

山捻子喜水,但也怕水。其要求的土壤持水量大约在70%-80%之间。如果土壤中的持水量低于这个区间,就容易使植株生长不良;如果土壤中的持水量高于这个区间,就容易引起“沤根”。依据经验,在种植山捻子时,土壤中的持水量最低也应该保持在65%以上;最高应该保持在80%以下。

●山捻子对温度的要求

山捻子喜高温的气候环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7℃之间。如果环境温度超过40℃,其植株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如果环境温度低于15℃,其植株就会停止生长;如果温度低于0℃,其植株就有可能被冻死。

●山捻子对光照的要求

山捻子喜欢半阴的光照环境,在秋、冬、春三季时,可以给予其充足的光照,但在夏季光照很强时,则应进行遮荫,否则,其叶片有可能被灼伤。

一般情况下,应将山捻子栽植在疏林下。

二、山捻子的繁殖方法

山捻子有两种繁殖方法,即种子繁殖与扦插繁殖。

●繁殖前的苗床准备

一般采用厩肥做苗床。先从牲畜圈中挖取一定量的厩肥,然后,平摊在地面上。苗床的厚度应在15厘米以上,长度与宽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苗床铺好后,应先浇足水备用。

●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一般在谷雨前进行。在利用种子繁殖前,应认真挑选种子。原则上应选择当年采收而且籽粒饱满的种子。如果选择陈年旧种,恐很难发芽。

选好种子后,先将种子投入60℃左右的热水中浸种15分钟后捞出(目的是为了消毒),再将种子投入30℃的温水中浸泡12小时后捞出即可进行播种。

在播种繁殖时,应先在苗床上挖穴,穴的深度不应超过5厘米。穴挖好后,将种子埋入穴中即可。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一般在春末时进行。在扦插繁殖前,应选择当年生粗壮枝条做插穗,并把插穗剪成8-15厘米长的小段,每段上应带有3个以上的叶节。然后将插穗的上端平剪,将插穗的下端斜剪。插穗剪好后即可将下端(斜剪的一端)扦插入准备好的苗床中。扦插的深度一般为5-10厘米。

三、山捻子的移栽

●施肥整地

在移栽前,一定要施肥整地。由于山捻子喜肥,所以应施足底肥。原则上每亩应施入厩肥3500公斤;土杂肥1500公斤;复合肥20公斤。施肥后,深耕耙平并做畦。畦宽应在1-1.3米之间。

●移栽

移栽可在4月下旬时进行。

由于山捻子属于灌木,株型比较高大,因此,在移栽时应充分考虑其株与株之间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应按1x1.2米的株行距挖穴为好。另外,由于山捻子的幼苗比较矮小,因此,穴不能挖的太深,一般穴深应以10厘米左右为宜。

在移栽时,一定要带土从苗床上挖取,否则,不容易成活。当把幼苗放入移栽穴中后,可先覆少许土,然后浇水,待水彻底“洇”透后再覆土并略压实即可。

四、山捻子的大田管理

●遮荫

遮荫是山捻子移栽后的首先选项,因为,山捻子的幼苗尤其怕晒。如果有条件,可以采用遮阳网遮荫;如果没有条件,可在山捻子的植株旁插上一些带叶子的树枝进行遮荫。

●追肥

当山捻子栽植成活一个月后,应进行第一次追肥。此次追肥应追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一般每株追施半公斤即可。

在第一次追肥时应在距山捻子植株10厘米处挖一5厘米深的浅穴,切不可挖穴太深和距离植株太近,以免灼伤根系。施肥后覆土即可。

第二次追肥应在七八月份进行。此次追肥可采用复合肥,原则上每株追施0.2公斤即可。追肥的方式与第一次追肥方式相同。

第三次追肥一般在秋季进行。此次追肥应采用土杂肥,因为土杂肥不但有持久的肥效,而且还可以起到冬季根系保温的作用,所以应优选土杂肥。

此次追肥可以不挖穴,将土杂肥“煨”在山捻子的根部即可。一般每株追肥5公斤。

以后各年可视植株的长势,随时进行追肥。追肥应以农家肥和复合肥为主,追肥量可以自定。

●浇水

在山捻子移栽成活一周后进行第一次浇水。此次浇水尽量采用逐穴浇水法,以免大水漫灌后导致土壤板结。

第二次浇水应在5月下旬进行,此次浇水可以顺畦漫灌,并一次性浇透。

第三次浇水和第四次浇水应分别在7月份和10月份时进行,浇水的方法与第二次相同。

以后各年可视土壤的干旱情况,及时进行浇水。

●中耕除草

中耕可分别在浇水一周后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中耕一定要浅,以免伤及山捻子的根部;第三及第四次中耕时可适当深一些。

除草应随时进行,只要发现田间有杂草出现,应及时拔除,以免杂草与山捻子争夺养分和水分。

●出售或上盆

在大田种植三四年后,即可根据情况进行出售或上盆了。无论是出售或上盆,都必须在挖取时先浇水,待一周后再挖取。因为浇水可增加土壤中的“粘度”,以便于挖取山捻子根部时带土,从而为出售或上盆成活提供保证。

另外,在挖取山捻子植株时,一定要将穴挖的大一些,以便将根系全部挖出。

五、山捻子的病虫害防治

山捻子的主要病害有叶斑病、叶枯病、白粉病、煤污病、病毒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蓟马、介壳虫等。

●叶斑病

叶斑病主要侵染山捻子的叶片和叶柄,常常会导致叶片上出现褐色斑块,从而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可采用20%氟硅唑咪鲜胺30ml+68%甲霜灵锰锌25ml兑水15公斤对叶片进行喷洒防治。一般需要防治3次,间隔期为7-10天。

●叶枯病

叶枯病可导致山捻子叶片上出现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对山捻子叶片的光合作用有较大的影响。

防治方法:可采用1:1:100倍的波尔多液、50%托布津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莱特1000-15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等对叶片进行喷洒防治。一般需要防治3次,间隔期为5-7天。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危害山捻子的叶片,常常导致叶片上布满白色粉状物,严重影响山捻子叶片的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可以采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60%防霉宝2号1000倍液、15%庄园乐水剂2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三泰隆可湿性粉剂2000倍粉、30%白粉松乳油2000倍液对叶片进行喷洒防治。一般需要防治4次,间隔期为5-7天。

●煤污病

煤污病又称煤烟病,主要危害山捻子的叶片,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山捻子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甚至会引起山捻子的死亡。

防治方法:可以采用2%硫酸亚铁溶液、50%退菌特1000-15000倍液、50%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叶片进行喷洒防治。一般需要防治5次,间隔期为5-7天。

●病毒病

病毒病可导致山捻子的叶片黄化甚至凋零。

防治方法:可采用植病灵、32%核苷·溴·吗啉胍(全新配方)、抗病威(病毒K)、病毒立克、病毒A、病毒B、病毒杀星等进行喷洒防治。具体使用量应参考说明书。

●蚜虫

蚜虫主要危害山捻子的嫩芽和嫩叶。

防治方法:可采用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吡虫啉系列产品1500-2000倍液、10%的蚜虱净60-70克、20%的吡虫啉2500倍液或25%的抗蚜威3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一般需要防治多次。

●蓟马

蓟马主要危害山捻子的茎叶。

防治方法:可以分别采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的1000倍液或25%噻虫嗪大功牛3000-5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一般需要防治3次,间隔期为5天。

●介壳虫

介壳虫主要危害山捻子的叶片和嫩芽。

防治方法:可采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一般需要防治3次,间隔期为5-7天。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52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