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迎来又一黄金期
2012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10年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克服多种困难和风险挑战,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对此,部分“三农”专家表示,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国实现粮食产量11791亿斤,连续九年增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九连增”表明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历史性地站稳了1万亿斤大台阶。在国际社会普遍担忧新一轮粮食危机的情况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13亿人口大国来说极为难得和重要 。
10年间,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也全面增产。农业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不仅为稳物价、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力地保障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同时,农民增收也实现了“九连快”,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农民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成果。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超过8%。特别是近两年,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出现了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可喜迹象。
10年来,在改变农村面貌方面更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数倍甚至数十倍,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三农”发展能够迎来又一个“黄金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央在制定农村政策时始终把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作为基本原则,着眼于使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而持续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陈锡文说,10年间,依托国家财力的增长,一项项过去不敢想象的重大政策陆续出台:一是“免”,免除了已持续2600年之久的专对农民征收的农业税;二是“补”,实行了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补贴的政策;三是“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等等;四是“建”,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到农村;五是“立”,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朝着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方向建立起了一系列新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协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方位新使命,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强化政治引领和责任担当,推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为全县“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聚焦三农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该县政协紧扣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先后围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田园综合体、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视察调研或专题调研,其中“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调研的建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协商议题调研成果被自治县党委、政府采纳。
该县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35亿元,实施并完工项目353个。 投入粤桂协作资金5204万元,实施项目8个,完工率100%。实施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推进“清拆”专项行动。
完成31个乡村振兴重点村治理,完成清拆治理5629处,拆除乱搭乱盖1598处,拆除C、D级泥瓦房1147座。建成“仫佬稻香”田园综合体,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5家,新增家庭农场36家,带动脱贫户6129户。
开展轮值活动,提升委员素质。先后组织开展“强化农业示范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农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委员行”“建强基层党组织,助推乡村振兴”等委员轮值活动。
邀请有关人员现场进行涉农政策宣讲及解答疑惑、举办农业品牌打造知识、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及禁毒信访维稳知识等讲座,为委员搭建互学互助平台,提升委员素质,为全县“三农”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该县小长安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获评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明亿万亩油茶产业核心示范区升级为自治区四星级特色农业示范区,武阳江糖料蔗产业示范区获认定为自治区四星级特色农业示范区。
搭建履职平台,激发委员活力。积极推动协商议事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成11个乡镇22个协商议事室、委员之家的建立,指导基层组织围绕“乡村振兴工作重点、民生热点、社会难点”开展协商议事,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助推乡村振兴。
组织委员入室开展协商议事活动近100场次,针对群众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委员和群众进入协商议事室或直接到田头地间开展专题议事或座谈会协商,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