柦[dàn]
柦,读音dàn,汉字,本意为形状像盘子的木器。
总结这个字历史上的用法,可以说它是一个多义词,历史上使用的细节如下:
(1)经典解释说“木器,如㯳无足”。 “㯳”即“檠”字,颜师古说“以木曰豆,今之檠也”。“木豆”再去掉“足”,就是此物,依形状看就是木盘。
(2)“桓”的异体字。 齐桓、桓温、乌桓、桓潭等词中的“桓”字,古书中有时会写成“柦”。
(2)人名。 《钓矶立谈》:剑浦人陈陶...... 又云“磻溪老叟无人问,闲列柦梨教六韬”。 柦、梨其二子小字也。 或问其优劣,陶答曰:“味虽不同,皆可于口”。
(3)水果名。 上条所引有“味虽不同,皆可于口”句,可知此字为果名,而《广博物志》说是梨的一种。
(4)通“渣”,医书类中较多见。 如《针灸甲乙经》:“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柦”。 又如《赤水元珠》:“用姜柦,绵裹,周身擦之”。
(5)通“楂”。 《赤水元珠》:“山柦、神曲、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