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萝卜寨。
巍巍高耸的岷山山脉天造地设地掩映着险峻、沧桑、雄伟的岷江大峡谷,蓝天碧洗、白云飘飘、苍鹰展翅,一座幅员面积达100公顷的巨大古城堡犹如从天上抛下的缀子,散落在崇山峻岭间。这就是萝卜寨——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处处充满原始淳朴的风情。萝卜寨处在到九寨的必经之路上,从汶川前往萝卜寨不到10公里,刚转过声名远扬的雁门关,一座矗立于317国道旁的羌碉和古老的烽火台便为游客指明了进入萝卜寨的入口。当你沿着新修的盘山道盘旋而上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索桥村,接着是小寨子村,之后便是萝卜寨。
2、水磨镇。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3、羌人谷。
羌人谷地处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古时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西北线,西连理县桃坪乡东、西北两面与茂县接壤。羌语“阿扎窟”,意为秀丽神秘,龙溪羌人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古羌人冉口部族的繁衍生息地。羌人谷羌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是典型的羌民族聚居乡,不愧其“羌人谷”之称。这里释比人数众多,居所有羌族聚居地之首,是我国唯一的羌族释比文化发祥地。景区内以茂密的森林,珍禽稀兽,奇花异草,涧水纵横,怪崖笋石,高山湖泊为主体风光。羌人谷深处有一片两千余公顷的原始森林,山高谷深,风景秀美,动植物丰富,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珙桐、莲香树、银鹊、圆叶玉等48种,杜鹃花150多种。野生动物中兽类40多种,禽类190余种,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30多种,有大熊猫、金丝猴、鹿、岩驴等。
4、迥澜塔。
迥澜塔位于汶川县漩口镇镇政府后岷江与寿溪河交汇处的岸边台地上。迥澜塔系风水塔,为漩口镇八景之一。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迥澜塔为九级密檐式砖塔,坐东南向西北。塔基及塔身平面呈正六方形,以白色灰浆抹面。塔基由上往下微内收,西南面开拱形门一道。各层塔檐用砖叠涩向外挑出,每层高度由下往上依次递减,各层各面正中皆开拱形小窗一道,顶为六角攒尖顶。塔通高21米。
景点类型:历史建筑。
5、大禹农庄。
大禹农庄位于汶川县绵虒镇国家AAAA级景区内,因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线上,而得保育生态环境之天时地利,大禹农庄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庄为群山环绕,为享受山林之美的旅游人士提供绝佳的休闲旅游体验。同时大禹农庄还拥有万亩高山绿色蔬菜基地、红樱桃基地、阶梯式活水冷水鱼养殖场、PIC种猪养殖基地等,是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当一批批救援物资运到了灾区,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一个个破碎的家庭重新被组建,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汶川应该焕然一新了,那么灾区人民呢?他们过得好吗?时隔四年,闾丘露薇再次回到了这里。之前,“也只是听说那边变成了什么样子,但一直也没有机会再亲身去过。这次去了汶川县城和映秀镇,其实还蛮吃惊的”。除了那座熟悉的钟楼,闾丘已经认不出来这就是曾经的那个汶川了。置身其中,闾丘还向路人打听:“县城到了吗?是新县城吗?”这一次,闾丘和《走读大中华》栏目组一起来到了映秀镇,缘由是2月16日,汶川县宣布启动“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这个消息引发了很多质疑,不少人觉得这是发“死人财”、“国难财”,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而闾丘来映秀便是为了听听映秀人的心声,当然,重走映秀,也是为了亲眼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映秀镇整齐得没有了生活气息!”一到映秀,映入眼帘的便是联排的新房,很整齐,很漂亮,“就像进了个漂亮的住宅小区。”因为,映秀镇很小,人也很少,只有四千多人。“但我毕竟是记者。”闾丘说道:“几分钟以后,我就会觉得漂亮得有点空。太整齐了!整齐得缺少生活的气息。”大街上都是看起来差不多的小饭馆、小客栈,还有几家卖纪念品的小店,卖的纪念品和全国各地也都差不多。虽然来映秀的游客并不少,但大多数都是下了旅游大巴便直接奔往废墟处和正在兴建的地震博物馆,拍几张留念照便走了,连饭都很少留下来吃,而是坐着大巴去都江堰,映秀离都江堰只有十几分钟车程的距离。所以,映秀本地餐馆生意并不好。由于当地物资缺乏,很多饭馆购买原材料都得去都江堰,再加上当地人不太多,所以连厨师都得从外地请,扣掉厨师、小工、原材料的费用,一个小饭馆也只够勉强维持生计。正因如此,闾丘和同事们常开玩笑,在映秀吃农家菜都不比北京便宜,喝上一杯茶也得15块钱,估计都江堰也只要10块钱。映秀只有一两家小茶馆,原来还有一个外地人投资的“一米阳光”咖啡厅,由于亏本太厉害最终关闭了。倒闭的还有一家大饭店,也是外地人投资的,最后还是经营不下去了。闾丘告诉记者,现在还开门营业的基本上都是当地人自己的小店铺。闾丘住的是映秀最大的一家酒店,基本上外地来映秀出公差的人都在这里住。这样一来,小客栈更是挣不到什么钱。闾丘采访了一家客栈的老板,老板把自己的卧室都拿来出租,自己则在楼梯间将就着睡。小客栈接待的一般都是三五成群的驴友,因为这里的房子千篇一律,都差不太多,设计得有点像迷宫的感觉,所以一些驴友订好的客栈往往找起来都不容易。闾丘自己在小小的映秀镇就差点迷路了,“实在是太整齐了!”闾丘感慨道。闾丘告诉记者,曾经的映秀小学建成了公园,当地政府还准备在那里建一个旅游集散中心,这样一来,大巴至少能开进街道来,游客们也不至于匆忙地在地震博物馆拍拍照就走了。而新的映秀小学闾丘也去看过了,但并没有进到教室里面。不过,从外面看来,学校很新,也很漂亮,但是考虑到学生的人数,学校显得有点空。相比映秀的人口,映秀的很多建筑,都有点“超规格”。“人总要活着!外人的指责虚伪加残酷”“映秀就像个‘睡美人’。”当地政府官员开玩笑地告诉闾丘。除了停靠大巴的地方有点游客,整个映秀镇都很安静,越往里走就越静。到了晚上九点钟,闾丘便发现大街上几乎没什么人了,甚至连灯光基本上都灭了。“映秀本来的自然环境就不太好,耕地转少,地震后就更加艰难了。”闾丘告诉记者,当地没什么农产品,没有农业,也没有工业,留守的除了工作比较稳定的公务员,便是40多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不少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一些年纪大点的便扫扫大街、捡捡垃圾,年轻点的则当起了讲解员。新房都建起来了,但是机会并没有随之而来。这里的人要想靠一点点接待游客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很难,更别提供孩子上学了。最近,闾丘听说一些人准备种花了,因为他们发现,献花的人比较多。这或许是一条新的生财之路。来源:北京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