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增长目标
这是发展战略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目标的基础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领域目标的制定。因此,正确制定经济增长目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经济增长目标一般包括经济增长总量、人均占有量、经济效益等。经济增长总量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等指标加以反映;人均占有量包括按人平均的主要农产晶和货币占有量、人均年纯收入等;经济效益包括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物质消耗的产品率、投入产出率等,从不同角度反映农业经济的效益水平。
(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目标
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为实现战略目标努力奋斗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和制定发展战略的根本宗旨。它包括农民人均年收入,人均年食物构成、粮食需求构成、农产品进出口总量等内容。
(三)社会环境稳定平衡目标
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这一内容列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环境的稳定平衡,就不可能有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因此,在战略目标中要对农村人口年净增率、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森林覆盖率、草场产草量与载畜量、水资源量、水土保持、环境污染等规定明确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
在发展战略的表述中,必须突出反映目标的确定性要求,才能使战略具有鲜明性、动员性和坚定性。如我国的“小康水乎”战略,就综合地反映了目标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