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领域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期间,根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产生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时期指导思想。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束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个代表”是江总书记提出的,为了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目的性和服务对象而作出的指导性理论。
“科学发展观”则总结了我国长期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指明有效解决方向的纲领性指导理论。
从理论基础而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连、前后相承、互为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毛”、“邓”理论框架下的具体性指导思想。而“邓小平理论”又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领域的思想认识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因此这些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进行割裂,认为两者互不相关。这种错误的观点直接导致了认识上的片面性,进而产生了“盲目性”、“无原则性”、“实用主义”等认识误区。
“毛泽东思想”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将长期存在;资产阶级存在着复辟的可能;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在执政党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有可能出现。
“邓小平理论”同样明确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发展既要明确方向,又要循序渐进;中国在经济建设时期,一定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基本的指导思想却都被“人为”地弱化了。“拜金主义”尘嚣日甚,“唯财富论、唯资本论、唯政绩论”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潮。
由此可见,当年毛泽东提出的“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及邓小平指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完全能看出作为时代伟人的高瞻远瞩。
《远方》
儿时的我,
好奇、好动、好想。
胸前的红领巾,胳膊上的三道杠,
最爱去的地方是家后的山岗上。
当我眺望着远方……
蒙山、沂水、垂柳、白杨,
可我不知道远方是什么样,
只是觉得对我很遥远、很迷茫。
成年的我,
驾驶着国产的大解放,
不是为了去兜风,
只想用双脚和车轮去丈量心中的远方。
带着妈妈摊的煎饼,
揣着山里人祖祖辈辈的梦想,
不是对故土的背叛,
只想探讨远方的路到底有多长。
那一年的春天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一帮“92”派开始了心中蕴藏已久的向往,
扔掉铁饭碗,我义无反顾,
踏上新旅途,去扬帆远航。
“汇源”在改革的春风中迈出了创业的脚步,
蒙山的果香开始飘出山外、飘向远方。
已过不惑之年的我,
似乎比儿时更加疯狂,
北京建总部,上市去香港。
家乡梦、三农梦、中国梦,
有梦就有理想,
智慧和汗水在奔向远方的路上流淌。
有人问我:老朱,你心中的那个远方究竟是什么地方?
我说:因为贫穷,我离开了农村。
有钱了,我还是愿意再去当农民。
在我的眼里,
远方应该是一个花果山,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
那里百花鲜艳,水果飘香。
在我的心中,
远方就应该是一个桃花源,
新鲜的空气,五颜六色的瓜果,满含营养的果汁;
人们没有那么累、也不总是那么忙;
没有了乡村、城市的差别;
快乐、朴实、幸福!
都在每个人的脸上荡漾。
这就是我的远方,也是我和我的同事的梦想:
营养大众,惠及三农,生态环保,幸福安康。
这个远方远吗?
不远,恰如小时候在山岗上的极目远望,
又如同魂牵梦绕中的蒙山沂水。
其实,远方就是路很远、心最近的地方!
(本诗是朱新礼在2014道农会上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