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可以出产的水果其实更少一些。本来物以稀为贵,到了冬天,果农种植的水果应该能够多赚一些钱,但事实情况却非常奇怪。市场上水果价格普遍上涨,但是果农却没有挣到钱,甚至还有很多水果出现滞销的情况。哪怕是自己的水果质量再好,但就是卖不出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今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许多人的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收入也有所下降。但是我们的生活物价水平,却并没有跟随下降,反而有愈长愈烈的趋势。猪肉的价格我们就不讲了,因为已经讲了一年多了,从开始的10多块钱已经涨到了最高接近40元,虽然现在有所回落,但是价格仍然很高。
其实水果市场同样如此,现在大家去市场上买水果,100块钱同样买不了几斤水果。只要你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现在水果确实很贵。比如说现在车厘子要五六十块钱一斤,橙子要8块到10块钱一斤,就连西瓜都要两三块钱一斤。当然各地的价格可能因为运输以及产地的原因,略有不同。但是总体而言,很多消费者都敢开,价格太贵,根本消费不起。
与此同时,很多种植水果的果农此刻却哭晕在田间地头。如果要让他们看到城里面超市卖的水果价格,可能又会再哭一次。因为他们在地头的收购价,跟在超市里面买出来的零售价,差距实在太大,有的是几倍的价格,有的是十几二十倍的价格。
就拿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冬枣来说,水果收购商在地头收购的价格,每斤大概只有0.8元到0.9元左右,如果是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的话,零售价大概在4元到5元一斤。如果是通过其他的市场进行分拣运输,再进入到超市的话,市场零售价有可能达到15元到20元以上,品相特别好的等级特别高的冬枣,价格就更贵了,每天的价格都在变动。这种零售价格让很多电商或者是超市赚的盆满钵满,但是老百姓却一分钱没挣到,甚至还有可能亏本。
这就是现在水果市场两极分化的典型表现。农民辛辛苦苦种植,到最后不但自己没挣到钱,反而给别人做了嫁衣。吃亏就吃亏在自己,没有办法直接对接消费者。虽然现在农村里面也有很多通过直播或者是其他方式来做农产品水果销售电商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大部分资源人员掌握在那些专业的营销公司里。真正依靠农民自己在网络上销售的,能挣钱的其实很少。
果农年复一年种植水果,最后得到的都是辛苦钱。可能他一年下来能挣到一两万块钱,让那些通过收购他水果产品再卖出去的水果商,挣的钱是他的10倍8倍。这就是农村现在种植业的困境,真正的农民挣不到钱,中间商反而却挣high了。水果到了终端市场,消费者感叹水果越来越贵,根本买不起,其实到农村里面一看价格很便宜。甚至有一些水果根本就是滞销卖不掉。
如果在农村种植水果的过程中,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未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能会越来越少,到时候水果价格可能越来越贵,不管是果农还是消费者,两头都捞不到好处。之所以果农种水果不挣钱,最重要的就是跟市场无法有效对接,信息不畅,行情判断不准,导致他们只能从事最基础的种植采摘工作,能不能卖出去根本不是他自己的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