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重要目标。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结合本国自然资源条件,更新发展理念,利用科技创新,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如何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化管理;改善土壤环境,倡导有机种植;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一些国家采取适合自身情况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效产出 健康导向
荷兰是欧洲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来自荷兰的蔬菜、牛奶、鲜花等是很多欧洲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荷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较多,光照时间少。为弥补自然条件不足,当地农业发展注重运用科技,努力实现高效产出。“用一半资源,产双倍食物”成为荷兰农业界的口号。
雅各布经营着一家马铃薯农场。自从引入自动化管理系统,他花在查阅数据库、卫星地图以及与人工智能技术人员交流的时间日渐增多。这套系统可以精准计算出每种农产品种植所需的灌溉水量、施肥量等。据介绍,这里每生产一公斤西红柿平均消耗9.5升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马铃薯种植所需的水、杀虫剂和化肥量则减少了近九成。
2018年12月,全球首个“漂浮农场”在鹿特丹港建成。农场位于港口水面上,分为3层,上层是奶牛饲养区,有铺着橡胶地板的牛厩区和高度自动化的挤奶区;中层用于加工牛奶、收集加工淡化海水等;下层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浮动基座,可保证农场不受海水涨潮落潮的影响,还可将农场移动到别处水面上。农场底层设有温室,对牧草进行无土栽培,并利用LED照明灯增加光照时间,促进牧草生长。同时,农场还充分利用可回收材料。奶牛的相当一部分饲料就来自当地啤酒厂产生的废谷物以及附近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的割草等,饲养成本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