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红薯生产技术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7 18:36:14
字号:

【2018年红薯生产技术】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红薯消费呈现多元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多种功能,促进红薯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2018年红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一)选用良种,培育健康种苗。

2018年红薯生产技术

统筹考虑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病虫发生情况、产品用途、营销流通方式等因素,因地制宜选用优质专用品种。

加强脱毒种苗培育,选择无病、排水方便的田块作为育苗圃,根据需要采取电热温床、冷床双膜、大棚排种育苗。

加强苗床管理,对苗床中发现的黄化皱缩等异常苗要及时拔除,并带出育苗圃销毁。

加强病毒病控制,防止红薯SPVD和卷叶病毒病蔓延,可用高剪苗方式采苗,减少薯苗带病风险。

采苗后若不到栽插时间或薯苗栽插有多余的,可将薯苗栽入采苗圃,增加薯苗数量,提高薯苗质量。

南方薯区要大力提倡薯块育苗。

(二)适当密植,调优种植制度。

因地制宜确定合理栽插密度,注重提高商品薯率。

对于鲜食用薯,北方薯区和长江中下游薯区可适当早栽、密植、早收,亩密度4000株左右;南方薯区北部以夏薯为主,南部一年四季均可种植,也可适当密植、早收,亩栽插密度3500—4000株。

对于食品加工用薯,可适当降低栽插密度。

种植制度上提倡水旱轮作,或与花生、玉米、小麦、谷子等作物轮作,减轻病虫害和连作障碍,实现增产增效。

(三)加强田管,优化群体结构。

生育前期以促生长、早发苗、早封垄为重点。

中期以控制茎叶旺长、建立合理群体结构为重点,必要时可根据地上部茎叶长势进行化学控旺。

中后期以促进薯块膨大为重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控旺,亩增施磷酸二氢钾100克。

生长后期注意防涝,排除田间积水,可采用覆膜栽培、膜下滴灌等技术措施,防止田间过湿。

在北方和长江中下游薯区以盖湿不盖干、盖优不盖劣为要点,促进产量和效益提升。

干旱贫瘠的丘陵山地一般不盖膜。

施用过长效除草剂的玉米地不宜种植红薯。

(四)合理施肥,实现高质高效。

坚持测土配方施肥,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适度增施钾肥。

每公斤土壤速效氮低于20—30毫克时、亩施纯氮5—20公斤作底肥,高于80毫克时可不施氮肥。

每公斤土壤速效磷低于20毫克时、亩施五氧化二磷5公斤作底肥,高于50毫克时可不施磷肥。

每公斤土壤速效钾低于30毫克时、亩施氧化钾20公斤,30—100毫克时、亩施氧化钾10—20公斤,超过150毫克时可不施钾肥。

为提高商品薯率,提倡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五)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

及时清洁田园,防止病菌残留扩散。

对于根腐病、薯瘟等无有效药剂防治的病害,要选用抗病品种、无病源地块种植。

对于黑斑病,要从健康种苗抓起,苗床高剪苗,选用壮苗,栽插前可用适宜药剂处理。

对于地下害虫,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如田间设立黑光灯诱杀成虫,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等措施防控蛴螬、金针虫,提高商品薯率。

南方薯区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止蚁蟓为害。

(六)产销对接,适期收获科学贮藏。

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适度规模种植,适当调整栽插期和收获期,避免集中上市,优化产品供给。

因地制宜建立不同模式的贮藏库,适当增加贮藏量。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做好产品分级,着力提高附加值。

(一)选用良种,培育健康种苗。

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病虫发生情况、加工规模选择适宜良种。

加强脱毒种苗培育,选择无病、排水方便的田块作为育苗圃,根据需要采取电热温床、冷床双膜、大棚排种育苗。

加强苗床管理,发现黄化皱缩等异常苗要及时拔除,并带出育苗圃销毁。

加强病毒病控制,防止红薯SPVD和卷叶病毒病发生蔓延。

采苗可用高剪苗方式减少薯苗带病风险。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37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