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绘新景——甘肃省“三农”工作发展综述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5 13:08:44
字号:

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平坦整洁的水泥村道阡陌交通;生机盎然的景观林带,沿着宛川河一路蜿蜒;浅滩碧水之畔,高标准日光温室依地势铺陈开去、绵延不绝,红艳艳的圣女果挂满枝头……我们村不仅颜值高,产业也好,高原夏菜这个‘金饭碗’让乡亲们鼓起了腰包。”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冯湾村党支部书记冯人民说,摘掉了贫困‘苦’帽子后,谁都不愿意松劲,正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奔呢!”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第四年。

乡村振兴绘新景——甘肃省“三农”工作发展综述

从河西走廊到陇上江南,从陇中丘陵到陇东黄土塬,一项项扶持政策坚定守护底线任务,一个个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处处和美乡村建设日新月异,陇原大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铿锵有力。

严守底线 强基固本开拓新局甘肃曾是我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精锐尽出,举全省之力攻坚克难,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陇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瘠甲于天下”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来之不易,抓主抓重防返贫,是巩固成果促振兴的工作基础。

酒泉市玉门市柳河镇脱贫户张占军,因突发疾病,家属于手术当日通过一键报贫”系统申报纳入监测帮扶范围。

经核查,相关部门当天就通过绿色通道”将其纳入监测系统。

后期衔接医保部门报销住院费用10.53万元,落实临时救助1.3万元,发动当地干部捐款1.72万元,大大缓解了张占军家庭的困难问题,有效防止了脱贫户因病返贫。

近年来,甘肃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分管负责同志一线督导,以开展主题教育和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将严”和实”贯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全过程。

我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研发推广甘肃一键报贫”系统,群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填写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家庭住址4项信息即可实现快捷申报。

截至目前,有4800户2.21万人通过一键报贫”被纳为监测对象,打造了防返贫监测千里眼”;全省上下坚持实行重点人群六必访”六必查”、到户帮扶一户一策”、风险消除七不消”,监测帮扶对象户均安排帮扶措施4项,58.3%的监测户已消除返贫风险;坚持把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作为衡量脱贫成果巩固拓展的基本指标,推动控辍保学由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脱贫人口大病和4种主要慢性病救治覆盖率均达99%以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10万余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5%;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25.1万名干部与26.3万名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结对,形成弱有所扶、弱有众扶的帮扶机制。

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我省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对因灾纳入的监测对象户均安排帮扶措施5项,灾区群众没有出现因灾返贫致贫情况,生动反映了我省坚守防返贫底线任务的决心和能力。

因地制宜 深挖特色产业潜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发动机”。

冯湾村地处榆中县西北部,宛川河下游,是一个辖9个村民小组、有1004户3344人的大村。

1996年起,冯湾村因地制宜,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发展思路,成功探索出了一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企合一”的新模式,先后成立了从事殡葬服务业的榆中县万眼泉园林公墓有限公司,经营宾馆、运输、建筑、建材等多个行业的榆中宏立工贸有限公司,培育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

2019年,冯湾村以流转闲置土地的形式打造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建成钢架蔬菜大棚1000余座、日光温室大棚65座、钢砖砌大棚42座、蔬菜保鲜冷库1座,年培育无公害蔬菜种苗150万株,收入达48万元,受益农户400余户1600余人;园区内大面积种植油菜、茼蒿、生菜等农业特色产品,兼顾特色种植、规模养殖、观光农家乐等产业,直接带动农户547人,其中脱贫户144人,每年累计发放租金及分红97.21万元。

村党总支还积极与驻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土建、装卸、环卫、保安等务工技能培训,每年输转富余劳动力500人次,实现劳务创收1000余万元,人均劳务收入2.2万元。

2023年,冯湾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8万元,村集体经济和固定资产达5800万元。

全村绘就了一幅田园优美、经济富美、生活和美”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以产兴农、以业富民,衔接资金的58.82%用于产业发展。

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玉米制种、中药材、高原夏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马铃薯、苹果产量均居全国第三,牛羊存栏量分别居全国第第三;累计创建国家优势产业集群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产业强镇49个,遴选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1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全产业链产值达5790亿元以上。

2024年上半年,全省一产增加值增长6.5%,居全国第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居全国第三。

我省加快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全省3473家龙头企业带动脱贫户51万户,9.5万个合作社带动脱贫户91.1万户;全省每年组织输转脱贫劳动力190万人以上,2537个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就业9.48万人、脱贫劳动力占比38%。

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9385元增长到2023年的12107元,年均增长8.9%,高于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

东西联动 双向赋能协同创新守住了底线,就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契机。

同时,甘肃发展底子薄、基础弱,在深入挖掘内生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亟须外力破解所面临的困局。

临夏州是我省牛羊传统养殖主产地之一,一直以来,临夏州的牛羊产业停滞在只能提供初级肉产品的程度。

单一发展牛羊产业容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差,附加值也低。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只是卖生羊肉,骨头、皮毛大部分都丢了,太可惜了。

”济南市协作临夏州挂职干部工作队的成员,在帮扶过程中发现了当地发展牛羊养殖的美中不足”,提出了将牛羊吃干榨尽”延链、补链,建立牛羊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的创新性产业发展思路。

羊头、羊蹄富含蛋白质,经秘制烹煮加工成地方特色美食,再请网红敦煌老马”带货,一只售价98元的羊头可溢价4倍,行销全国,月销售超过2万单;惠发(临夏州)食品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瞄准了预制菜行业,研发牛羊肉精分割系列、调理类系列、肠类系列、丸类系列等142个品种,年产能达到9万吨,年产值预计为50亿元,已有客商与之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临夏市清源清真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亚洲最大、国内唯一的高配置氯化高铁血红素生物提取车间,成功从牛血中提取出纯度为98%的氯化高铁血红素,是生物利用度高、纯天然的生物补铁剂,可纠正缺铁性贫血,市场前景广阔;临夏州通过东西部协作平台成功吸引落地的广源隆生物科技公司明胶生产项目,年可生产食用明胶5000吨左右,为牛羊产业开辟出了一个全新赛道。

企业负责人陈钦杰说,项目最终落地临夏,就是充分相信东西部协作给予的好政策,特别是东西部协作中提出的发展牛羊全产业链这一举措,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愿景。

大到整只牛羊,小到骨头甚至血液细胞,临夏州围绕牛羊产品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进行开发利用,由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导补齐加工链条。

牛羊养殖不仅可以提供初级肉制品,牛羊血、牛羊骨也得以综合利用,制作成高端饲料,即便是养殖粪便也加工成有机肥料。

这种环环相扣的综合利用,让畜禽产品总体价值提升了两倍以上。

济南协作临夏州发展牛羊全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实效,为临夏牛羊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活力,带动临夏牛羊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3年全州牛羊养殖量创历史新高:牛规模养殖场达538家、规模养殖户14938户;羊规模养殖场696家、规模养殖户43539户。

济临协作取得的成功,是我省借力东西部协作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甘肃的发展离不开东部兄弟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倾力相助。

一笔笔短缺的资金、一个个急需的项目、一条条帮助甘肃发展的建议意见,为我省巩固成果促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