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占全省2.2%耕地贡献全省4.95%的一产增加值 解锁营口农业的丰收“密码”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5 12:46:12
字号:

10月16日,第44个世界粮食日,位于渤海之滨的营口,呈现出丰收图景。自9月15日起,营口市秋收工作全面展开。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五谷丰登、瓜果飘香,那红彤彤、黄澄澄、紫盈盈……皆是丰收的色彩。

用占全省2.2%耕地贡献全省4.95%的一产增加值 解锁营口农业的丰收“密码”

丰收的喜悦让农民脸上泛起灿烂的笑容,如阳光般洒落沃野。

去年,营口用占全省2.2%的耕地贡献了全省4.95%的一产增加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三,增速居全省第二。

今年,大有可为、大有希望的农业,也必将为营口市冲刺四季度增添力量,献上厚礼。

既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又提升劳动生产率;既增强精深加工能力,又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金秋时节,本报记者行走于田间地头,在应接不暇的丰收图景之中,解锁营口农业的一个又一个丰收密码”。

育良种 强根基金秋时节,天空湛蓝,稻浪滚滚。

看,我们的稻田画很美吧!”营口天域稻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潇盟站在水源镇试验基地的稻田埂上,兴奋而又感慨地说:如今,农民的日子靠种水稻美起来了。

”然而,难以想象的是,2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一片片的稻田受土地盐碱密度增加的影响,秧苗长得弱,产量少。

营口因为靠海,盐碱地较多。

太阳一晒,土壤板结,比砖头还硬。

一下雨,土地又比豆腐还要软。

张潇盟说,盐碱地中盐分高,营养物质含量少,土壤质量差,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别说要产量,想让作物存活都很难。

35岁的张潇盟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城工作的机会,怀揣着梦想回到农村创业,投身于北方粳稻新品种选育、生产、推广及产业链延伸大业,在广袤的滨海盐碱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十余年间,张潇盟和科研人员一道,建设品种区域试验站、海南南繁分子育种基地,采用籼粳亚种间杂交、化学诱变、分子辅助、基因编辑等育种技术,不断创制水稻新品系,成功培育出天域、稻源香久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致力于培肥丰产等技术推广应用,组建辽宁省天域稻业水稻育种产学研联盟”,以其为龙头,形成集群式攻关之势。

弹指一挥间,对张潇盟和众多科研工作者来说,他们持之以恒、奋力拼搏、挥洒汗水、攻坚克难,经历了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的艰辛过程,终于在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密度日益增大的不利条件下,用科学技术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水稻新品种,使得营口地区水稻平均单产和最高单产连续多年全省第一,并逐渐发展成为辽宁省粮油种植优势区、辽宁省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营口大米”跻身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行列。

9月29日,营口市农业农村局在天域稻业召开优质稻品种现场观摩会。

与会人员走进示范田,对各个品种的田间表现、生长状况和产量进行评估。

今年,营口市在天域稻业集中示范种植水稻新品种20个。

通过田间对比实验,各水稻品种的产量、性状一目了然,从而筛选出优秀品种,为水稻更新换代提供良品支撑,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注入新动能。

多年来,营口市扎实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天域稻18号等3个水稻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

累计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38个、玉米品种88个,引进优质稻品种20个,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0万亩。

推进李杏种质资源圃建设,李杏资源入库1800余份。

一棵壮苗,一棵丰稻,一粒好米……都离不开一方好田。

营口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7.08万亩,占基本农田比重达74%,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

据了解,2023年,营口市粮食播种面积完成139.5万亩,产量达7.6亿公斤,产量历史最高,粮食生产实现六连丰”。

水稻平均单产676公斤,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126公斤。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营口还创下北方重度盐碱地水稻亩产新纪录。

造良田、育良品、施良方、用良法——秋天里的丰收密码”,让昔日的盐碱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米粮川”。

抓特色 壮规模走进大石桥市高坎镇党家村,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村中池塘连片,曲水悠悠,登高俯瞰犹如镜面般清澈明净,展现着勃勃生机。

傍晚时分,村民赵立宽来到自家的鱼塘,开始投放饲料,引得鱼塘一阵欢腾。

赵立宽家有5处鱼塘,有养殖水面50多亩。

赵立宽是村里最早的一批养殖户,1994年至今,亲历了党家村淡水养殖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巨变。

党家村九成村民从事淡水鱼养殖,有7000余亩养殖水面,年产鲤鱼、鳙鱼等淡水鱼1.2万吨,另有淡水鱼饲料加工企业4家,素有辽南淡水养殖第一镇”的美誉,是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在鲅鱼圈区红旗镇胜台村,葡萄种植户艾信良正在葡萄科技小院向沈阳农业大学师生请教葡萄种植问题。

他说:多亏有科技小院的支持,我的种植技术有了本质上的革新,经济效益倍增……”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需要有方向指引。

葡萄科技小院于2021年7月揭牌成立,这也是 辽宁省首个科技小院,如今已为当地4000亩葡萄种植提供服务,发展葡萄种植户500家。

在小院的科技赋能下,红旗镇胜台村的葡萄今年又喜获丰收,产值超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

小小的葡萄,不仅鼓起了村民的腰包,甜甜蜜蜜的味道也成为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这几年,艾信良不仅自己种葡萄,头脑灵光的他还依托葡萄科技小院,结合自己总结的种植经验,在各大短视频社交平台传授种植技术,化身为技术达人。

沃野流金时,丰收欢歌起。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