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养殖技术的繁殖生物学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6 21:28:18
字号:

胚胎发育 梭鱼的胚胎发育。 (1)受精卵人水后的变化:据苏炳仁等(1978)的观察,受精卵入水后,卵膜吸水膨胀,逐渐从卵表面升起。胚胎发育 梭鱼的胚胎发育。

梭鱼养殖技术的繁殖生物学

(1)受精卵人水后的变化:据苏炳仁等(1978)的观察,受精卵入水后,卵膜吸水膨胀,逐渐从卵表面升起。

与此同时卵本身排出一些物质而稍有收缩,于是卵膜(亦称受精膜)与卵表面之间形成卵周隙。

卵周隙狭小,其宽度为0.015一0,020mm。

这时,可以看到受精卵是一个晶莹透亮生机盎然的圆球,从外周向中心,可以清楚地依次分出卵膜、卵周隙、卵及油球等各层界线。

梭鱼卵受精后,卵内物质有着剧烈地运动、由于卵质均匀,色浅透明,所以细胞质流动情况不易察觉。

但受精后不久,在动物极逐渐隆起形成胚盘,却正是细胞质向动物极流聚的有力证明。

动物极出现胚盘以后,卵内不同部位的比重有了变化,卵的中部有一较大的油球,动物极有一胚盘,前者比重小,后者比重大。

因此,卵在水中自然漂浮时,油球处于上部,胚盘处于下部,从胚盘发育起来的胚体,倒悬在卵的下方。

(2)卵裂:梭鱼受精卵的分裂,如同其它硬骨鱼类一样,属于盘状卵裂。

据苏炳仁等的观察,水温在16.8一22℃的条件下,卵受精后1h15min,开始第一次分裂,将胚盘分裂成大小相等的2细胞。

再过30min,进行第二次分裂,这次分裂的分裂沟与第一次的成直角相交,分裂的结果,在胚盘上形成4细胞。

第三次分裂沟与第一次的平行,分裂的结果形成8细胞,在胚盘上排成两列,每列4个细胞。

第四次的分裂沟与第二次的相平行,分裂后形成16细胞。

受精后3h 25min,开始第五次分裂,胚盘上形成32细胞,接着第六次、第七次分裂依次继续下去,细胞数目不断增加,体积逐渐变小,侧面看去,排成多层,成为多细胞期。

(3)囊胚形成:约在受精后6h,形成囊胚,胚盘像一个盘子覆盖在卵黄上,故称盘状囊胚,囊胚中央部分与卵黄之间有一空腔,称为囊胚腔。

(4)原肠形成:受精后10h左右,囊胚细胞从四周向植物极下包,在下包过程中,由于卵黄的存在,使矿展的边缘细胞受阻而内卷。

于是,在胚盘的周边逐渐形成褶叠的细胞层,从而形成胚环。

这时,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

在原肠期内,原来在囊胚表面将要形成各种器官的物质,通过下包、内卷、集中及伸展等方式移向胚腔的一定位置,进行着三个胚层的分化。

胚胎各部分的发育是不均等的,其中背唇部分内卷分化最显著,该处细胞集中增厚形成胚盾。

(5)胚体形成、胚体是从胚盾发育起来的。

随着胚盘包过卵黄的1/2以后,胚环四周围成的原口(胚孔)逐渐明显。

胚环继续向植物极推进,原口逐渐缩小,在原口接近关闭时,卵黄大部分被包入,只剩一小团露在原口外面,称为卵黄栓。

在胚环向植物极推进的同时,胚盾也不断伸展成舌形长条构造。

胚盾中央有一增厚的外胚层细胞索,从胚盾基部伸向前缘,这就是神经索。

神经索下方为脊索,脊索两侧已分化出中胚层,胚体轮廓逐渐明朗。

受精后约24h,原口闭合,卵黄塞全部被包人胚内,伸长的胚体曲伏在卵黄囊上已达卵之半周,胚体前端神经管膨大形成脑,并在前脑两侧形成眼泡。

胚体中部脊索两侧中胚层,分化出最初的第―3对肌节。

再经6―7h,肌节增多到12―14对。

尾芽显得隆起,胚体头尾之长已超过卵之半周,前脑两侧之眼泡更显著,后脑两侧之外胚层形成听板。

受精后36h左右,肌节增至17―29对,在胚体头部下方贴近卵黄囊处,能看到心脏原基。

胚体尾部已伸离卵黄囊,色素沿着胚体分布,在体节间沟处,有对称分布现象,卵黄囊上也有少量色素。

受精后42―43h,肌节已达26―28对。

眼泡已内陷为眼杯,并有水晶休,听囊已形成。

心脏也能搏动,每分钟达72―74次,胚体在卵膜内扭动。

临近出卵膜时,肌节达30对以上,胚体尾部绕卵黄囊环曲,尾尖伸至头部附近。

(6)孵出:将孵出时,胚体在膜内频频扭动,尾部不断地鞭触卵膜,不久,尾部首先伸出膜外,接着几番抖动,整个胚体蜕膜而出。

在上述水温下,历时48h,完成了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进入了仔鱼生活期。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21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