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我国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技术措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约5万尾15cm以上的中华鲟幼鱼,这些幼鲟是人工养殖获得,同时为实现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我国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技术措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约5万尾15cm以上的中华鲟幼鱼,这些幼鲟是人工养殖获得,同时为实现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从1997年开始我们人工养殖了部分后备亲鱼。
在中华鲟的幼鲟培育和后备亲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养殖集约化程度高,生活环境和行为状态的改变以及人工饲料的营养不平衡都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中华鲟机体病变。
由于中华鲟人工养殖历史较短,对中华鲟病害的系统研究还未开展,历来关于中华鲟病害的报道仅见于文献[1]中列举的几例。
目前,对多数中华鲟病害的诊治均采用一般水生动物疾病的诊疗程序,参照常规养殖品种和其他鲟鱼疾病的研究结果进行防治。
本文对近几年中华鲟养殖过程中所遇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细菌性败血病症状 病鱼行动迟缓,摄食量下降,体表症状为腹部、口腔周围、骨板基部出血,肛门红肿,鳃丝颜色较淡;剖检有淡红色腹水,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坏死灶,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并充满泡沫状粘液物质。
病因 该病是由于鱼体经常被操作产生应激反应过多或鱼体受其他病害侵袭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杨治国(2001)在感染此病的俄罗斯鲟和杂交鲟的病灶部位分离出该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菌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体中广泛分布,为条件致病菌。
危害 该病可危及人工养殖的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在管理不善、连绵阴雨天时较易发病,其来势猛、传播快、感染率高,如控制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g。
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g拌饵,分4次投喂,6d为一疗程。
预防 ①减少对鱼体不必要的操作,保持池水清洁。
②定期用二氧化氯(0.3g/立方米)、聚维酮碘(0.5g/立方米)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及维生素A、E等。
2 肠炎病症状 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
检查病鱼,可见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或者全肠呈红色,肠内无食物且积黄色粘液。
病因 在水温高于20℃时,因养殖水体水质变差或鲟鱼摄食变质饲料易发此病。
该病由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感染所致。
危害 中华鲟稚、幼鱼(250g以下)易染此病,若不及时治疗,常引起大量死亡。
治疗 每100kg鱼每天用2~4g大蒜素或痢特灵,拌饵投喂,连服5~6d。
预防 ①投喂天然饵料,一定要新鲜;投喂人工饲料,要选用颗粒大小适中、未变质的全价饲料。
②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投喂,定期投喂药饵(每10kg饲料中添加大蒜素2g)。
3 肿嘴病症状 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有时伴有水霉着生,口腔不能活动自如,摄食困难。
病因 该病经常发生在幼鲟转食期间,由于池底残饵较多,清洗不及时,幼鲟在此摄食时易导致嘴部发炎。
从该病对一些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的现象来看,普遍认为该病由细菌感染引起。
但目前未见有关病原的筛选、回感、鉴定等详细研究资料。
危害 该病在20cm以下的幼鲟阶段发生较多,可造成幼鲟死亡。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恩诺沙星1g/立方米水体,连泼3d;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土霉素3g拌饵投喂,连喂3d。
预防 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
4 烂鳃病症状 病鱼体色较淡,行动迟缓,离群独游;鳃丝发白,呈斑块状腐烂,其上覆盖带泥土杂物的胶混粘液。
病因 因养殖水体水温偏高(25℃以上),有机质含量高,某些有害细菌生长旺盛,毒力增强,感染鱼体所致。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20cm以下的幼鲟。
染病后2~3d,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死。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3g/立方米水体,连泼2d。
②内服治疗,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天用药50mg/kg鱼体重,连用3~5d。
预防 及时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5 水霉病症状 受感染的孵化中的中华鲟卵上,菌丝像根状物浸入卵膜,外菌丝穿出卵膜或辐射状浸在水中,使鲟卵看起来像一个白色绒球。
体表受伤的中华鲟也易继发感染水霉,病鱼伤处灰白色,孳生大量棉絮状水霉菌丝,患病中华鲟早期离群在水体上层不正常游动,不摄食,鱼体逐渐消瘦,直至死亡。
病因 在15~20℃水温条件下,未受精的卵或鱼体的受伤部位先着生水霉,然后向受精卵或鱼体正常组织蔓延。
该病由水霉属(Saporlegnia)和绵霉属(Achlya)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常见种类有同丝水霉(S.monica)、鞭毛绵霉(A.flagellata)等。
危害 中华鲟卵及受伤中华鲟易感染此病,其对孵化中的受精卵危害较大,受精卵死亡率可达70%~90%。
治疗 ①每天用孔雀石绿(6g/立方米)溶液浸泡鱼卵10min。